曹松玉,杨 叶,陆晓梅,李 磊,吴 倩
(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江苏 南京 211166)
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理念。为了充分挖掘实验室资源的潜力,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中心积极探索并践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中心在提高对开放实验室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实验室技术队伍,加强实验室资源共享,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实验室管理。
开放实验室不是简单地扩大开放对象和开放时间,而是要在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观念等方面全方位开放[1]。中心开放实验室始终坚持“三淡化”(淡化教研室观念、淡化单学科发展、淡化验证性实验)和“三强化”(强化集约化管理、强化学科群融合、强化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注重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
(1) 实验教学模块化。按照各实验课程的特点及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将有逻辑关系或可进行功能化组合的实验教学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中心将219个实验教学项目分为理化检测、生物分析和疾病控制等3个实验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每个模块中的综合性、拓展性实验教学保证了模块之间、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互动。
(2) 教学内容层次化。按照学科发展进程并满足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将实验教学内容分成3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单科融合和跨课程综合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实验技能;拓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设计能力。这样,实验教学循序渐进,加强学生从微观到宏观、从技能训练到系统综合能力训练、从探索实践到科研创新的层次化培养过程[2]。
(3) 加强课程建设,构建精品教材体系。中心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近5年来,中心主编、参编出版理论教材45部,实验教材8部,自编讲义8部,形成了《预防医学综合实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为主要教材、自编实验讲义为补充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资源集中配套的完整实验教材体系。
(4) 开设实验选修课。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中心在满足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为部分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提供了10门跨院系的实验选修课,既照顾到学生基本和必要的训练,又满足了部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1) “五结合”原则。中心在实验教学中实施“五结合”教学法,即: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基础实验与人群监测相结合;虚拟演练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经典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五结合”教学法增加了课堂的交互性,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理论转化为真实的认知。
(2) 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中心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教学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应用于实验教学中,让形象、生动的媒体信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部分实验课程还可以进行仿真实验[3],如中心提供“统计学中的随机现象模拟系统”供学生进行随机现象的模拟等,既提高了实验效率,又增加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3) E-learning平台。中心为开放实验室配备了E-learning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通过网络同步收看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师通过计算机也能进行远程遥控和管理,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心已将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卫生毒理学,http://202.195.176.77/jpkc/dulixue/default.htm)、2 门省级精品课程(医学统计学http://jpkc.njmu.edu.cn/course/tongjixue/main.htm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http://jpkc.njmu.edu.cn/course/zhiyeweisheng/default.htm)和3门校级精品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复习思考题、资料库等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学生可在网上查询和学习。此外,E-learning平台还设立了网上论坛和名师热线,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每周有半天时间由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在线答疑。
(4)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已被世界众多医学院校所采用[4-6]。为促进学生开放式探究、独立学习、团队合作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心开设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等预防医学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展了PBL实验教学。
(5) 本科生导师制。中心自2008年以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度,聘请高水平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导师在对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职业规划、人生价值引导等进行辅导的同时,对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进行指导,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7]。
为加强开放实验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心开放实验室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开放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以完成课题为目的进行实验,既避免了盲目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8]。此外,学生还可申报学校的创新课题,可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参与导师的课题。丰富的课题项目形式有利于发现优秀的创新人才。
(1) 合理配置师资队伍。开放实验室应按需设岗,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中心开放实验室已形成了适合学科发展和实验教学需要的人才梯队。教师队伍的结构保持了正态分布的年龄结构;在学历结构方面,主要增加教师队伍中硕士、博士的比例;在学缘结构方面,外校毕业生占到总数的55%。
(2)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中心鼓励实验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为他们减免一定的工作量,并给予学费补贴;每年选派1~2名专职人员到国内或国外进行短期培训,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高水平、高学历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
(3) 完善考核指标。中心开放实验室建立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实验队伍考核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重业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方案;鼓励实验师资队伍钻研业务、开拓创新,调动实验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树立全心全意服务的意识,一方面加强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另一方面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鼓励师生有计划地使用仪器设备。此外,中心建立和完善了仪器设备与实验试剂监管系统,形成高效、有序的监督管理模式[9]。中心开放实验室对于一些普通设备与试剂,学生只需网上预约后即可使用;而大型精密仪器、有一定危险性的设备以及有毒有害试剂等,只限制性地对特定项目的学生开放,同时加强教师的监督。若实验需要用到某些实验室没有的仪器设备,中心通过校际交流或自制仪器设备等途径解决。
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校、院、实验室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中心主任为核心的各实验室负责人在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人员聘岗、实验室日常管理和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可根据各实验室的特点和具体定位进一步制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中心开放实验室还设立了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仪器设备维护、补充开放实验所消耗的材料等。专项基金的设立从源头上保证了实验室开放所需的经费,解决了因经费不足而制约实验室开放的根本问题[10]。
中心在业绩津贴上对开放实验室的教师及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倾斜,拨出专款补贴相关教师和技术人员,使年人均补贴额达到1.2万元;对实验技术项目立项、获奖、申请专利成功者,在晋升职称、工资晋级上予以优先考虑。
凡是参与实验创新设计,研究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第二作者以上)或在国际一般学术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的学生,以及积极参与拓展性实验和科研活动,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或获得国家专利的学生,可获得学校创新奖学金,并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方面给予加分。
实验室日常事务的管理,如实验室考勤、卫生维护、实验室安全等,指定1~2名高年级学生负责。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能培养其自立自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主人翁意识,同时也保证了实验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作息时间同步,真正做到了全天候开放[11]。
要实现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仅依靠学生或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是很难做好的,需要引进智能化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12]。中心开放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包括4个系统:
(1) 网上预约系统:该系统及时公布实验项目、指导教师、人数要求、开放时间、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等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需要预约实验;
(2) 身份识别系统:开放实验室配备了校园卡门禁识别系统,系统记录学生进出实验室的信息,以适应安全管理的要求;
(3) 实验设备管理系统:学生能利用该系统查询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查询设备的账目以及实验设备的使用、耗损及完好率情况,为设备的更新和调度提供可靠依据;
(4) 实验室档案管理:该系统负责与学生课题相关(立项申请、中期检查、结题报告等)或与日常实验相关(实验报告、实验成绩等)资料的管理,从而建立多元化实验考核方式,使学生的实验成绩评价更具科学性。
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创新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的摇篮。我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开展开放实验室建设以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发自己的潜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心开放实验室先后接待上级领导、同行专家和外国友人参观考察1 000余人次,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和赞誉,并对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需要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最终让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其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1] 马忠丽,董宇艳,董国强.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112-115.
[2] 程永阳,王为,李小昱,等.试论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四要素[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162-164.
[3] 李目,刘祖润,吴新开,等.高等院校开放性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67-70.
[4] Srinivasan M,夏颖,顾鸣敏.PBL教学法与CBL教学法的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09,7(5):88-91.
[5] 任琼珍,钱志红,张霞英.“一天一问题”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85-88.
[6] 李文春,李静,王配军,等.医学课程PBL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2):170-172.
[7] 武强,肖伟.民族地区高校工科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以西藏大学工学院电子信息系为个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16.
[8] 龙丽芳.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70-71.
[9] 张琪,林向东.高校“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与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279-281,284.
[10] 刘远环.浅析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4): 88,101.
[11] 袁卫.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7(8):60-62.
[12] 耿新,陈心浩,姜臣林.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