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爱芳,钟 丽,张建国,杨 沛
(北京联合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101)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最初萌发于美国,现已在全球兴起[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1月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未来人应该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早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创业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日益凸显,21世纪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逐渐认识到创业教育在推动创办企业、促进经济繁荣、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反思传统教育上的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当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加以培养。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技能等,使大学生具备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应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点,努力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面和覆盖面,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青睐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创新人格的优秀人才,而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人数之众创历史纪录,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一些年轻人从“天之骄子”落到“毕业即失业”的境地[2-4]。困难的社会就业形势,也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引起广泛关注。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加受到政府和高校的关注,许多学者都撰文倡议我国在高校推行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人3个方面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支持、保障和高度关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速度和质量。政府方面,有的政府教育部门成立专门的创业就业教育指导机构,制定相关的制度和保障措施,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高校方面,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发掘资源,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环节,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生个人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兴趣并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目前许多政府部门和高校出绝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成果各具特色,成绩斐然。在2013年6月14日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视频工作会”上,来自江苏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教育厅以及江南大学、温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分别介绍了各自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工作思路、组织方式、实施途径、取得成绩等,呈现出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一道新的风景。
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关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从制度、实施等各方面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5-7]。
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办学定位,我校于2010年5月召开“北京联合大学2010年教育教学工作会”,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全校教育教学大讨论。根据教育教学工作会及大讨论相关精神,出台“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的意见”等重要指导性文件。该文件规划了我校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其中着重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及“实践教学效能提升计划”,旨在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优秀和特色人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于2010年12月印发“关于制订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规定在2011版培养方案中除设置实践教学平台外,同时设置素质拓展平台及创新创业学分,保障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8-9]。
素质拓展平台中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包括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并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优质课程资源。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要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校园模拟企业、创业园区等丰富活动内容,同时要求每个学生要获得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校教务处为落实2011版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制定“北京联合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所需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类型以及各类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计算办法,搭建包括科技竞赛、科学创新研究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类学术研讨活动等为内容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3.2.1 以试验区、实验班为重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理念、出新成果
我校一直坚持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以项目为载体,以政策为导向,支持各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10-11]。
(1) 创新试验区建设。2009年,我校以学院为单位,支持设立了校级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每个学院拨付专项资金5万元,支持各学院开展特色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2009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我校是唯一的有2个试验区入选的高校。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是我校积极应对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的产物。试验区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校内综合集训平台和“校外企业”实践平台为基础,以“工管结合”、“产学结合”、“国内外结合”为原则,以“学科交叉计划”、“名师讲学计划”等5项计划为保障,系统规划、统筹设计了“三三分流”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从师资队伍、政策保证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立足我校旅游学院深厚的行业背景和高等旅游教育成功经验,应对北京市旅游产业新变化,改变学科色彩浓厚的传统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旅游产业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的新特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科建设为支撑,在深化素质教育基础上,探索新型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试验区实行“分类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进行模块化教学并注重营造成长环境。试验区根据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将学生进行分类培养,重点创设相应的综合素养教育环境氛围,以“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将“休闲人才培养”纳入未来生长点,真正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产业应用和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实验班建设。在院级实验班建设的基础上,我校于2011年在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启动校级实验班建设。实验班围绕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选拔、课程置换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3.2.2 以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为重点,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应用型大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面向行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立全校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委员会;逐步制定完善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获奖学分认定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最终构建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3个平台,即学生科学研究平台、学生科技竞赛平台和学生科研资助平台。
教务处一直坚持以学科竞赛工作为抓手,通过构建涵盖国家级、市级、院系多个层次和兼顾基础和专业同时又重点突出的学科竞赛体系,建立有效管理、充足经费保障和适当激励机制的完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自2005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从竞赛种类到参赛学生数都呈大规模增加趋势。经统计,我校学生仅参加由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9项竞赛的学生数达780人次,取得各级奖项378项,获奖指导教师213人次;参加北京市学科竞赛学生达2 490人次,取得各类奖项1 668项,获奖指导教师290人次。其中市级及以上奖项获奖率也不断上升,由2009年不到10%,上升到现在38%。
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的好成绩;在2012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一等奖2项,并且一名学生得到了100分的罕见满分成绩。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委托,北京联合大学从2005年开始承办首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到目前已经连续承办第二届和第三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意灵感的一项公益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这样的竞赛活动,将有助于推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从历届我校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获奖情况来看,我校与同类院校相比处于较好水平,2009年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优秀奖39项的好成绩。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我校受教育部委托承办国家级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比赛的宣传力度大,领导的重视力度高。校内选拔赛中,各学院组织参赛踊跃,参赛作品数达到2 000件以上,参与学生人数多、面广,参与指导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高,这些都是广告大赛能够在我校举办并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我校受市教委高教处委托,承办了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目前已经举办了3届,以计算机应用领域最先进的理念和最流行的趋势作为竞赛主题,参赛学校覆盖了华北五省以及北京市的高校和台湾地区高校。从前几届学生的参赛作品看,作品涉及到移动应用的多个平台,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非常具有新鲜、时尚感,反映了高校开展创新、创意教育的最新成果,吸引了评委和众多观摩学生的目光,得到高校和行业专家的好评。大赛的成功举办为优秀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与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应用实践和展示创意设计才华的平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3.2.3 以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建设为重点,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结合北京市一期质量工程,学校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创设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截至2013年我校共评选出1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4个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贸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都旅游集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首都博物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北京市档案局(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京城控股集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近3年我校还争取到北京市以及中央财政专项800多万元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依托校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等)开展跨专业的创新实践项目、举办各种知识与专业竞赛、教师承担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校承担课程等一系列活动,融合校内外两方面资源,落实我校“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课程改革与优化,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达到了良好的效果[12]。
依托首都旅游集团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了北京联合大学全聚德学院,进行定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企业深度参与,企业领导任名誉院长,从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全程介入,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学生在企业4年实习不断线,企业直接从学生中录用优秀毕业生,学生在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依托京城控股集团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基地,机电学院与企业长期合作,建设了“机电类高新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院选派教师带领学生到基地参与各类实践项目、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企业指派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今后走上社会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周孟然,李良光,杨茂宇,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C]//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校电子技术研究会,2007.
[2] 汤勇明,堵国樑,贺晋,等.大学生竞赛组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4):76-77.
[3] 胡国军,冯方.实验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23-25.
[4] 刘兴华.从电子设计竞赛谈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29-32.
[5] 夏鸿斌.竞赛教育与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软件导刊,2009(10):182-184.
[6] 钟金明.工科院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4):46-48.
[7] 杨婷婷,李琴,张文超.浅谈实验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10(3):787.
[8] 阳太林.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31-36.
[9] 赵文玲,曾方.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317-319.
[10] 傅允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4):6-9.
[11] 毛丽民.以机器人竞赛、创新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48-150.
[12] 韦相贵.开展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机械创新大赛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7):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