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舒
(沈阳师范大学 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34)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实践
李靖舒
(沈阳师范大学 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34)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揭示了语言文化交际的本质属性,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翻译实践具有强大的解释力,通过译者突出原作的认知语境效果建立原文与译文间的最佳关联,使译文尽力与原文趋同。在翻译教学中,教学者应注重丰富学生的认知语境,引导学生灵活使用各种翻译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反思日志法记录翻译中的思维过程,以增强翻译决策能力。
关联理论;翻译教学;最佳关联;反思日志法
认知语用学一直在二语习得领域不断被推广,不仅给这个领域中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微观的语言学分析方法,而且还提供了有关翻译研究的宏观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学科定位和翻译研究的方法论等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语用翻译”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一个高频词汇,尤其是语用学中关联理论这一指导交际的认知理论对翻译极富有解释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理论往往被称作“关联翻译论”[1]。关联理论是Sperber与Wilson于1986年在其专著中所提出的有关认知语用学的理论[2],它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把交际与认知结合起来,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作用。根据关联理论,人类在交际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取得一定的关联,即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具有关联的直觉,以关联性为取向。交际双方能够相互配合,明白对方话语中的暗含内容,主要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3]。
近年来,关联理论在各高校的英语教学领域不断被应用,众多教学者试图运用关联理论指导学习者的各项英语习得技能,并以关联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方案,建构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尤其在翻译界,翻译教学者们将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融为一体,以提高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推理、架设关联的能力。这种应用的理论依据在于关联理论试图对交际中信息接受者认知理解过程进行解释,它使教学者对翻译进行认知层面上的探讨成为可能,从而能帮助学习者形成有效的提高翻译能力的具体翻译策略。
国外对翻译的研究早已进入到了认知层面,Gutt认为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智的认知推理交际过程。而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则是一种能够反映语言交际本质属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因此,鉴于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两轮交际活动(即源语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译文读者),适用于交际与认知领域的关联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翻译这一复杂而又特殊的交际过程。
关联理论下的翻译观认为,关联原则是存在于译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违反的原则。在翻译这一特殊而复杂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一方面,关联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无论对于何种交际,交际者都以关联性的强弱作为表达和理解的导向;另一方面,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只有成功地传递说话人的意图才能获得交际的预期效果,由此,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源语作者的真正交际意图决定译者对译文信息、译文文体与译文风格等重要相关因素的取舍。翻译实践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特殊交际方式,离不开关联原则下的信息传递和意图推理过程: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语码转换去实现意义传递的一种手段,属于一种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推理过程。因此,将翻译纳入到关联理论的框架中加以研究,突出了翻译的交际本质和认知特性。译者的翻译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认知交际能力和推理转换能力。译者需要寻找源语作者与自己所处的认知环境之间的异同,对源语语境进行分析推理,做出适当的语境假设,调用自己的知识,结合源语提供的词汇关联、文化关联以及逻辑关联,整合所有信息以选取关联度最大的信息,达到翻译效度的最大化。运用这种动态阐释法而进行的交际是否成功,主要是考察译文是不是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最大限度地传达了原文的明示及暗含信息,而不是简单粗糙的语码置换。
翻译过程是一个双语、双文化的转换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双向交际,要求译者具备有效的语际转换技巧和交际能力,同时也深愔适当的表达艺术。译者的任务是确定原文理解层面的最佳关联,然后再通过译文将这种最佳关联传递给译文读者。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中,一方面,教学者应有侧重地引领学生掌握以关联原则为导向的认知翻译手段,从而架设最佳关联,并以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为翻译前提,由里及表地完成翻译过程。另一方面,教学者还要引导学生去面对原文以及原文所反映的世界,确定自己对原文的态度,分析整个翻译的情景并确认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立场,承担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应负的责任,并明确翻译活动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效果等[4]。
1.实现认知语境共享的最大化
纽马克曾说过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关联翻译观下的认知语境具有多重性、动态性、辨证性和选择性,从而构成了翻译过程中的一大主要障碍。而且,由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语境差异而产生的问题一直被国内外译界所密切关注。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认知语境由众多可以显示的事实或假设集合而成,人们交际时从这些事实或假设中选择他们认为比较相关的内容,如果双方选择的内容相同或类似,语境信息就会有共享或重叠,于是形成了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实现认知语境共享的最大化是成功体现源语作者真实交际意图的保证。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在译前引领学生了解原文创作的历史背景,深入源语作者的写作心境和写作思路,揣测其心理状态和写作动机,探究作品的创作源泉,分析文后的参考文献,通过各路信息和线索,最充分、最全面、最深入地了解原作。这样的教学准备和译前准备可让学生超越语言层次,扩大自己与源语作者的认知语境共享。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处的认知语境进行判断,尤其是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方向性地认识、了解、体验、吸收外国文化,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填补自己的认知空白,满足关联翻译策略对课外认知语境信息的涉猎要求。
2.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和审美要求
在关联翻译原则中,译者为了用恰当的技巧和贴切的表达将原文的情景和原作者的暗示到位地表达出来,除了要进行词法或句法的转换,还要采取一切补偿性措施对原文语境信息进行删减、增补、替换或重组,这主要是因为译者时时刻刻都要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所处文化语境、语言表达习惯和对译文的阅读期待。译文读者拥有的认知语境是其对译文理解的一个核心制约因素,如果源语作者拥有的社会文化信息和社会经验在译入语文化环境中处于缺失的状态,如像文化套语这样的语言结构,这种知识断层或文化接轨的失败必然带来译文接受的失败,因为译文读者记忆中的相关心理图式并未被激活,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无法在其意识领域中得到呼应和对接,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无从搭建,译文读者要么在纷繁的无关联信息假设中毫无头绪地摸索,要么付出更多不必要的认知努力却还是不能找到译语文化中的对等表达,要么按照自己的理解习惯对源语作者意图进行错误推断造成误读。
为了解决译文读者因文化信息缺省造成的理解障碍,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多种翻译策略,除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可以多运用各种变译,包括分译、合译、摘译、编译、补译或译述等方式。尤其是在处理文化性较强的文章时,教师可提高学生对译文进行增词或译文外加注的翻译能力,加强他们灵活变通的传译能力,让他们能对源语信息统筹兼顾,进行“选择、取舍、协商和操纵”[5]。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判断翻译过程中的关联度,关联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连续体,体现在字面上,就是字面完全关联——字面强关联——字面部分关联——更少字面关联——字面完全不关联[6]。只有确定一定的关联度,才能尽量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期待。学生作为翻译的主体,也是源语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能动协调者,必须始终遵照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认知平衡原则,关注信息及意图传递的效果与读者的接受心理,辗转于两种认知语境与文化中为双方加以协调,以传递出源语作者要表达的最佳关联。
3.推广实时翻译记录的翻译范式
关联翻译原则下,译者分析语境假设,进行推理思辨的思维活动是整个翻译活动的核心环节,翻译过程的推进和发展成为抓住关联性的重要前提,过程性可作为一个基本概念纳入到关联理论中。译者在此过程中如何思考、如何推理、如何选择翻译策略、如何变通表达等这些议题在国外都已经进行过实验性研究。由此,对译文产生的思维过程的探讨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适用于关联翻译观,有益于翻译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李德风教授曾推荐学生使用反思日志法[7](Reflective journal writing)。反思日志是学习者记录学习过程的一种日志,任何一门学科或实践活动都可以写这种日志。在翻译实践中,学生写反思日志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渐进和发展上,而不是过分关注译文所产生的最终语用效果。这种进行实时记录的新型翻译范式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翻译过程紧密相连,注重翻译活动的过程性与思维性。关联理论框架下,学生在写反思日志时可记录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所想到的可能的译法、翻译表达方式的决策与依据、翻译单位的确定、语言外因素的对比与影响、社会语言文化符号的导入等所有原文与译文可能相关联的问题。
根据关联原则,在翻译不同文体和体裁的语篇时,使用反思日志法的能度与效度有所不同。以信息为主的语篇含有的关联意义不是那么丰富,诸如科技报告、教科书或仪器操作手册这类的语篇,一般都是所指意义占主导地位,使用反思日志法可以点到为止;但表达感情或文化性较强的语篇,包括功能性较强的广告题材文本中,由于承载了大量的关联意义和附加意义,学生在翻译文学作品、政治演说或是商业广告类的文体时需要多进行记录,充分发挥反思日志的优势,联系所有与源语相关的关联信息,在日志中进行重组整合,更好地提高翻译决策能力,提高翻译过程的效率和准确性。
针对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在国内高校的翻译课堂上,教师将培养学生的关联理论翻译策略融入翻译教学符合认知规律,更能体现翻译本质,可使学生彻底脱离传统翻译教学中静态的和二元对立的翻译方式,这种翻译观并不单纯地侧重于让学生掌握某些具体的语言转换技巧,而是侧重充实学生的认知语境,加强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接触,提高学生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决策能力和提炼最佳关联的能力。
[1]李靖舒.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J].沈阳大学学报,2008(4):87-88.
[2]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1995:56-58.
[3]李靖舒.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与隐喻隐含意义的解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1):90-92.
[4]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56-60.
[5]申连云.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的缺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136-140.
[6]陈科芳.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J].中国翻译,2010(3):12-16.
[7]叶苗.翻译教学的交互式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7 (2):51-56.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Practi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LI Jing-shu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As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Relevance Theory depicts the inherent propertie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and shows great explanatory power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which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Under Relevance Theory,the translator highlights the original cognitive contextual effect and establishes the optimal relevance between the two,thus makes the translation converge to the original as much as possible.In translation teaching process,teachers should try to enrich students'cognitive contextual information,make them use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encourage them use reflective journal writing to record their thinking in translation to improve their decision-making power.
relevance theory,translation teaching;optimal relevance;reflection journal writing
H319.3
A
1672-9617(2014)01-0083-03
(责任编辑 祁刚)
2013-08-05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JG12DB262)
李靖舒(1978-),女,沈阳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