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光
(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
论“新感性”建构意义上的艺术生成
张思光
(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
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是在后工业时代面对人的危机、情怀的危机和艺术的危机而提出的。马尔库塞强调建立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艺术自律体系,从而为艺术在当下的建设中寻求理论支撑和生命源泉。他的“新感性”与艺术的关系在后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从审美的维度上达成了一致性,其意义在于重建个体及其所生活的世界,特别是人的艺术世界。艺术的审美态度是人类另一种生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感性”的建构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马尔库塞;新感性;艺术
新感性的概念首先由赫伯特·马尔库塞提出的。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之一,马尔库塞的思想从一开始的哲学分析过渡到社会政治—经济的批判,而后最终落在美学问题上。而“新感性”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已经系统的考察了佛罗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与社会及个体解放关系,此时已明显突出他注意力的转向,即投向了情感革命及人的感性解放。在他看来,人的感性具有直接性和非攻击性,而这种感性曾经一度屈从于“生产性的文明的压抑中”,这种压抑的感性是人不自由的表现,也是人性异化的体现。取消各种压抑性的束缚,实现人本能的解放之路,就是感性的解放,也就是建立新感性。新感性思想来源于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指西方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全面分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要克服现代“文明与人性、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分裂与对立,使人在压抑和被奴役中获得彻底全面的身心解放,必须与世界习以为常的经验决裂,与被肢解得感性决裂”[1],这就是要建立新感性。
从这种语境下可以看出,新感性的自由超越的可能性是建立在“现存社会的所有成就上”,尤其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成就。一方面人性自由的压抑是由当代工业——文化体制造成的,尤其是科技的发达,促使人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物化异化;另一方面,生命本能要想挣脱、超升这种压抑,还必须在这种高度物化的社会范围之内突破,“解放的意识将高扬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它们在保护生命和造福生命中去自由地发现并实现人和事物的可能性”[2],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样的现代文明、技术文明中,人才自觉到人性的压抑与扭曲,进而形成一种“在其中”的反抗,一种与连续体的决裂。
在马尔库塞对当下人的普遍人性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新感性”新在感性内容除了感官的形象、想象、感觉形式这些传统因素外,还包括人的自由本能、爱欲、冲动,而且也正是这些新增的内容成为了感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这样的新感性,为人的自由需求和潜能寻找自身的解放之路,而这种解放的最好的方式,马尔库塞认为是艺术和审美。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借助它的超历史性和普遍真理,不仅呼唤一种特定阶级意识,而且呼唤着发展着所有促进生命的潜能,作为“类的存在”的人类意识。只不过在原始、古典、近代和现代艺术中,这种意识的主体都很明确和集中,成为一种特定阶层的“集体意识”,而正是依附着特定社会集团意识的文化创造形式即艺术得以显在,如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而此后,黑格尔说“就艺术的最高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3],这就是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一种特定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美学曾认为“作为特定阶级而成为普遍阶级的无产阶级是这个时代的意识主题,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只有无产阶级保留对现实社会没有兴趣,因而可以摆脱现存社会的所有价值而自由地为解放全人类奋斗”,正是基于这个意义,无产阶级意识也就成为保证艺术真实性的意识。但事实的真相如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工业时代所谓的无产阶级集体意识不再占主导地位,作为特定阶层的无产阶级非但没有特立出社会成为“特定阶级”,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代社会整合进去。换句话说,在当代社会里,艺术没有可以附着的特定社会集团意识了。但是经济结构和文化表现之间连接点的缺失即“集体意识”的缺失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亡。事实上,真实的“文化创造形式”依然存在。
那么在作为特定阶层的“集体意识”缺席的情势下,艺术何以实现呢?这就是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存在问题了。在后现代社会里,艺术非但没有终结,而且以一种新的艺术生成方式存在。阿多诺认为,“在这种历史尴尬背景下,艺术自律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即以不和解、疏远化的形式证明着艺术自身的存在”[4],在阿多诺这里艺术的生成表现为一种批判的反艺术,一种在自律性和社会性之间保持审美张力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再怀念整体和统一,不再追求本质与真理,不再寻求概念与感知的一致,这是一个因其模糊而无法表达的属于内在感受的时代”;使人非常忧虑这个以“体验”和“感受”作为“艺术欣赏甚至艺术创作的标准”的时代,“到处是光怪陆离的景色,一个消失,另一个立即代之而起”[6],这也就是阿多诺的“反艺术”理论对艺术终结的最后阐释。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作为呼唤特定阶级意识的显象确实不存在,作为集团的人类主体性在当下社会被个体主体所取代,相应的艺术作为呼唤“类的存在”的人的个体意识潜能被凸显。马尔库塞基于这样的背景转换,提出的个体解放的新感性就是侧重于个体意识的需要。他的新感性不仅仅是在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一种心理现象,而是使社会变革成为个人需求的中介,是外在的社会变革与追求个人解放之间的调解者。新感性预示着不受历史限制的独立个体的出现,这些凸显的个体联合并且组成具有新的主体性的历史主体,从而适应新的社会历史进程。而正是这种新感性使得后现代艺术在其理论框架下有了其自身存在的名正言顺之地位。
当下时代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实质上就是由理性向审美的转向,这种转向表征为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样式与古典艺术之间的差异。它具有强势的否定力量,颠覆性的审美形式诉诸直接的感性体验,从而导致对心理的根本触动;现代艺术拒斥以往艺术对现实的升华和美化,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从而解放主体心灵,经验于一个崭新的对象世界和新感受之中。
这种造就新感性的“极端”方式一度被认为是腐朽的象征,更是对艺术的反动,尤其这样的艺术在工业社会(科技时代)的发展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利局面。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追问艺术是否依然具有拷问灵魂的伟大职能,是否还是人类精神的最高需要,艺术是否可能被科学改造成异化的非艺术形式等问题。不可否认,工业时代的文明抑制了社会“诗性智慧”的发展,给感性形式的艺术带来了诸多不利,机器奴役束缚人性,造成现代人的“异化”感和感受力的迟钝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审视一下现代语境下人的情感寄托方式是否依然存在?现在的艺术样式到底还是不是真正的艺术?现代艺术的确“起诉着吞掉所有东西的社会一体性”,但是这些疏远化、颠覆性的形式也不失它们的真理和他们的希冀,而正是这种真理和希冀是真正艺术不可能摆脱出的它的本原,因而成为自由和完善的内在极限的见证。判断艺术是否存在,也正是依据这种内在构成所保持着的“永恒性即美的超越性、异在性、审美秩序和美的显现”[4]。
毫无疑问,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视阈下的艺术在新的语境下得以生成继而发展。与此同时,新感性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相互确证而存在。新感性内含着的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正是艺术的显著特质。作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它“隐含了人性中尚未被控制的潜能,隐含着人性解放的生机”,“艺术即感受对象变化的手段”。在工业一体化的社会里,与物质文明同步的是人类增加了的新的感受力,而这种新的感受力又以艺术的形式肯定下来,“艺术的肯定性来源于生命本能在反抗文明控制和理性压抑的斗争中所具有的深刻肯定性”。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是主体的爱欲本能与客体操作原则在本质上的不同,艺术升华了感性和爱欲,人的真正本能和需要在这里得到了肯定和承认。显然,马尔库塞以艺术来确证的“新感性”并不是如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批评的那样“一种纯自然的东西”而是对佛罗伊德的“原欲本能说”的升华和超越。同样,新的艺术样式在“新感性”的理论建构中找到了自身继续存在和意义生成的土壤。马尔库塞对于艺术的前景并不悲观,甚至在他这里艺术的终结正意味着艺术的新生。正如他自己说的,“新感性,表现着生命本能对攻击性和罪恶的超升,它将在社会的范围内,孕育出充满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难;它将构织‘生活标准’向更高水平的进化”[5]。
[1]杨晓莲.论马尔库塞的“新感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2]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佛罗伊德的哲学考察[J].灯塔出版社,1966.
[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
[4][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孙建华)
Art Generation Based on “New Sensibility”
ZHANG Si-guang
( Liao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 China )
The Marcuse’s New Sensibility Theory was based on the humanism philosophy foundation, and it was proposed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when facing the human crisis, emotion crisis and art crisis. Marcuse emphasizes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art self-discipline system with the core of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seek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life fountainhead for the present art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post-modern art, his “New Sensibility Theory” and the art reach an agreement on the esthetic dimension, whose significance is to reconstruct the individual and the living world, especially the human’s art world. The art aesthetic attitude is human’s another way of survival mode, in this sens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ensibility Theory” provides a new way for personal freedom and happiness.
Marcuse; new sensibility; art
2014-07-30
张思光(1978-),男,山东聊城人,信息学院助教。
I0
A
1671-4385(2014)05-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