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观照下的中医翻译
——从李约瑟和魏迺杰的中医翻译观谈起

2014-04-10 12:43李成华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李约瑟源语关联性

李成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关联理论观照下的中医翻译
——从李约瑟和魏迺杰的中医翻译观谈起

李成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中医翻译是中医对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李约瑟和魏迺杰等西方学者提出了可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指导了中医翻译实践。Sperber与wison提出的“关联理论”的主要原则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传统中医翻译中的许多难点和困惑。

李约瑟;魏迺杰;关联理论;中医翻译

近年来,中医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李约瑟和魏迺杰就是其中两位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他们对中医理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中医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中医对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中医的独特性,他们的研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翻译中的重大争议。

一、李约瑟和魏迺杰的中医翻译观

(一)李约瑟的中医翻译观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对中医英译进行了悉心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翻译观。李照国[1]将其归纳为三条:一是由表入里从实而译,即中医翻译应体现深层含义,而不是简单的字面对应;二是组合词素构建新词,他倡导使用英语词根词缀构建新词以表达中医特有概念,不赞同使用过多的拼音和注释;三是灵活多样数法并举,李约瑟坚持但不拘泥于上述两法。

(二)魏迺杰的中医翻译观

魏迺杰(Nigel Wiseman)为中医英译的标准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拼音翻译无法有效地向读者传递信息。在此基础上,他系统阐述了“来源导向”的翻译原则和以语义对应翻译法为基础的四个翻译方法[2]。

魏迺杰认为,目标导向的翻译方法无法精确并完整地反映出中医的详细内容,因此对于中医西传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有害[3]。他在《英汉汉英中医词典》[4]的总论中提出,偏好使用西医对应词的译者应该是由于他们认为西医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他对中医语言、中医术语分类和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5]进行了潜心研究,在《中医名词英译:应用系统化原则的翻译模式》一文[6]中总结了中医翻译的五大原则:1.非专业名词宜以非专业对应词翻译;2.专业名词宜以仿造翻译为主;3.仿造法未能产生合理对应词则根据定义造新词;4.尽量少用音译;5.西医名词限于可确保中医概念完整且不引入西医概念之处使用。

(三)两种翻译观的局限性

李约瑟试图找到中医翻译的总原则,并未对具体的翻译方法做出诠释。魏迺杰提出了中医翻译“源于导向”的总原则和具体的翻译方法,但他所倡导的一对一的直译法和以西方普通大众为读者对象采用“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西医名词的做法似有不妥[7],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以及Gutt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关联理论翻译观为翻译提供了总的指导原则。Sperber和Wilson创立的关联理论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言语交际语用学理论,他们提出的关联原则包括(1)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2)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其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一理论关注的核心是认知与交际,主张用“最佳关联性”来解释人类的交际。Gutt在此基础上发表的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了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一种“明示--推理”的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译者既是与原作者交际的受体,也是与读者交际的主体,即信息的中转者[8]。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静态的语码转换,忽视了译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推理过程。在关联理论看来,译者的任务就是在“明示--推理”的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中寻求最佳关联性。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它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各种看似矛盾的翻译现象[9]。

四、关联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医翻译

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中医翻译的原则,但争议最大的当属中医翻译中的音译和翻译的对等问题,在当前翻译理论框架下,这种争论似乎无法平息。关联理论翻译观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一)中医翻译中的音译

中医学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的学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概念,有些术语如阴阳、五行、虚实、命门、三焦、气等与西医完全不同,有些术语如心、肝、脾、肺、肾并不完全等同于西医中的实体脏腑。作为译者,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源语,还考虑如何使用目标语言表达中医学中特有的信息,使目标语读者付出最少的推理努力以获取最佳关联,实现“源语-译者-目标语使用者”之间沟通的最大化。

譬如,中医之“气”出现过“energy”“air”“refined substance”“vital energy”“material force”等不同译法。李约瑟认为,中医之“气”内涵丰富,任何一种说法都无法表达“气”的全部内涵,主张使用“qi”的译法,目前这一译法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中医之“气”的经典标准翻译。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观照下,可采用肾Shen(kidney)、心Xin(heart)、消渴病Xiaoke(diabete)等拼音加注的方法,既保持中医特色,又有利于中西交流[10]。当然,过多的音译无法向目标语读者传递源语的信息,即严复先生所谓的“译而不译”。

我们认为,中医翻译中的音译应遵循关联原则,使目标语读者付出最少的推理努力获取最佳关联性,实现与源语的有效交流。

(二)中医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翻译的对等问题是翻译界聚讼的焦点,从严格意义上讲,两种语言不可能完全对等。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更具有独特性,中医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问题,也是文化信息的传递。中医翻译争论的核心问题是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直译强调翻译首先要“信”,意译则强调翻译以“达”为要。俄语学者康姆列夫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语言国情学”的概念,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和文化背景、历史情况和地理习俗等。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义翻译,还是源语文化的传递。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95年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为文化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前者强调译者要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后者重视翻译时保持异域文化的原貌。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实现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统一,为中医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模式。

譬如《黄帝内经》曾有人译为“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Medicine”。目前普遍认为,黄帝之名仅是汉代托古之风,黄帝并非等同于西方之“emperor”,“内”也非“内科”之意。译者没有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因而无法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受体,显然不具有最佳关联性。

我们认为,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是实现“源语-译者-目标语读者”三者之间最佳关联的策略或途径,都无法称为中医翻译的原则和统一模式。

[1]李照国,李鼎.试论李约瑟的中医翻译思想[J].上海科技翻译,1997,(2):20-21.

[2]Nigel Wiseman.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A Source-Oriented Approach[D].Exeter:University of Exeter,2000:235-237.

[3]陈晓华,施蕴中.从翻译目的论看Nigel Wiseman的中医英译翻译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182-184.

[4]魏迺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

[5]李照国.Nigel Wiseman的中医翻译思想评介[J].1998,11,(2):41-43,51.

[6]魏逎杰,许权维(译).中医名词英译:应用系统化原则的翻译模式[J].科技术语研究,2004,6,(4):30-34.

[7]谢竹藩,刘干中等.对魏迺杰先生回复的简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9):794.

[8]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 1999,(3):273-295.

[9]孟建刚.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翻译,2001,14(1):9-11,47.

[10]惠佳蓓,张斌.关联理论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8,(2):195-197.

(责任编辑:田道均)

H315.9

A

2095—7416(2014)01—0128—02

2013-10-30

李成华(1982-),男,山东沂源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2013级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医翻译。

猜你喜欢
李约瑟源语关联性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也谈“李约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