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
(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汉中723000)
五斗米道是中国道教的源头之一,五斗米道研究也是中国道教研究的重要领域。为详细了解五斗米道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对该领域进行了搜索。搜索范围首先是篇名“五斗米道”,然后又分别搜索“早期道教”和“早期天师道”,接着搜索“道教”和“天师道”,选择其中与五斗米道有关的研究成果加以录用。最后是搜索一些五斗米道历史中关键人物和经典的研究成果。搜索情况大致如下,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精确搜索关键词“五斗米道”,得到388篇论文,搜索篇名“五斗米道”,得到22篇。搜索学术辑刊,关键词“五斗米道”,结果为5篇。搜索博士论文,关键词为“五斗米道”,结果为5篇。搜索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关键词为“五斗米道”,得到22条结果。然后搜索图书资料,利用百链云图书馆搜索书名“五斗米道”,结果为0。以上搜索结果基本可以反映出五斗米道的研究现状。五斗米道的研究是中国道教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学界在研究道教时无法忽视的领域。但是,大多数研究者没有专门从事五斗米道的研究,只有较少部分人把目光停留在这里,这也就是搜索关键词“五斗米道”有388篇论文,而搜索篇名“五斗米道”却只有22篇的原因。笔者就这些研究成果略作总结,期望能对以后的五斗米道研究有所裨益。
1.五斗米道的发祥地研究五斗米道诞生于巴蜀地区,此是传统观点,但也有分歧,主要是四川鹤鸣山与青城山之争。最早记载鹤鸣山的是陈寿《三国志·张鲁传》所载张陵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不过,《华阳国志·蜀志》说张陵学道青城山,而《汉中志》则说在鹤鸣山。周九香《青城山与鹤鸣山》(《文史杂志》2007年第4期)一文统一分歧说,认为张陵在鹤鸣山修炼,在青城山传道,二者都是五斗米道的发祥地。然而,近年由于支持张修为创道者的呼声日高,张修是巴人,他在哪里修炼得道,史无明载,五斗米道的源起地又变得扑朔迷离。
2.五斗米道思想源于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张家祜《张陵五斗米道与西南民族》(《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4月)认为,张陵把巴人的鬼道和蜀人的仙道整合起来成为五斗米道的主要思想。杨甫旺、单江秀《论道教与彝族原始宗教的互动与影响》(《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认为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时很可能吸收了彝族先民的原始宗教和文字。蒙文通《道教史琐谈》(《中国道教》第4辑)认为五斗米道或是西南民族之宗教而非汉族宗教。段玉明《范长生与巴氐据蜀关系再探》(《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在唐长孺《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一文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五斗米道教徒范长生的生平与其投奔李氏集团的关系。桑大鹏《道教观念与法术系统中的巴巫成份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认为巴人的诸多巫术操作模式及鬼灵观念都对五斗米道起到了一种潜在的建构作用。闵丽《道教与蜀文化关系刍议》(《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认为古蜀文化是催生五斗米道的思想文化根源。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对道教与彝族文化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五斗米道思想源于东方研究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认为,五斗米道之起源及其道术之传授,必与滨海地域有连。张道陵顺帝时始居蜀,本为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丰沛又距东海不远,其道术渊源来自东,而不自西,亦可想见。基于此点认识,汤一介《早期道教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在探讨道教的历史前身时认为最早产生的道教有两支,一支是顺帝时张陵之五斗米道,一支为稍后灵帝时张角之太平道,前者或多与方仙道有关,而后者则是黄老道之发展。其中原因,盖张陵乃沛国丰人,地近东海,东海是各方仙道流行之地,因此五斗米道或与方仙道有关。唐长孺《太平道与天师道》认为,天师道羼有巴人原始巫术成分,但并不等于直接出自巴人。张陵本沛国丰人,那里是太平道的传播区,应该受到太平道或黄老道的影响。商庆夫、陈虎《天师道的文化渊源及宗教特征》(《文史哲》1996年第5期)认为天师道(笔者按:即五斗米道)思想源于中国先秦以来的各种巫术神仙及阴阳五行思想,其中主要是方仙道和黄老道。张留见《论道教在河洛地区的形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认为道教起源于河洛地区,其思想源于《道德经》和《太平经》。
1.张陵研究关于张陵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其客蜀创道及学术思想方面。汤其领《张陵蜀地创道初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在考察了张陵的身世和徐蜀两地的风土人情后,揭示了张陵客蜀创道的原因,还论述了创道过程。魏峡《张陵“客蜀”创道新解》(《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3期)从张陵身世入手,考察了自张良以后的张氏族谱,确定张陵之曾祖、祖父及父均系武阳人,在成都附近。是以张陵在巴蜀创道理所当然。其他关于张陵的研究,唐建《天师张陵族系及里籍考辩》(《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对文献所载张陵的族系予以质疑,提出张陵祖父并非张纲,而可能是章帝时制定四分历的待诏张盛。专门讨论张陵学术思想的论文有艾力农《东汉张陵的〈老子想尔注〉》(《齐鲁学刊》1985年第4期)、黄永锋《张陵养生思想片论》(《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以及郝勤《张陵与养生》(《宗教学研究》1986年第1期)等。
2.张修研究关于张修研究,一直都和张陵研究联系在一起,其观点主要有三种:
其一、张陵张修独立说。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郭人民,他在《新史学通讯》(1953年11月)发表《太平道五斗米道那个在先?张修张道陵是一个人或两个人?》文章指出太平道早于五斗米道,而张修不仅不是张道陵,也和张道陵无关,甚至与五斗米道无关。现在执此说的,还有张家祜《张陵五斗米道与西南民族》(《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4月)认为,张陵创立天师道,张修创立原始五斗米道,而张鲁则结合二者为新的五斗米道(或也可称天师道)。丁培仁《关于早期正一道的几个问题》(《宗教学研究》1986年)认为,张陵创立五斗米道,而张修可能是另一派民间道教组织,至于与张陵有何关系,有待考察。另外,喻松青《道教的起源与形成》(《历史研究》1963年第5期)认为汉中五斗米道张修与别部司马张修并非一人。
其二、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立,1934年出版的许地山《道教史》和傅勤家《中国道教史》都持此观点。但是,张修对于五斗米道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汤一介《早期道教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卿希泰、唐大潮合著的《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即持此态度,李英虎《东汉五斗米道的形成与发展》(《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李刚《张修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杨皑《早期五斗米道的诸首领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高敏《汉末张鲁政权史实考辨》(载《秦汉史论集》)等论文也都承认张陵的创道之功,也充分肯定了张修的贡献。
其三、现在有一种论点颇受瞩目,即张修才是五斗米道真正的创道领袖。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牟钟鉴《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樊光春《陕西道教2000年》等认为,五斗米教实际上由张修在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立于汉中。罗华文《巴巫张修小考》(《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龚小平《张修应为五斗米道初期的真正首领——张鲁之道承诸父祖说质疑》(《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十五卷第三、四期),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与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等文大致持相同观点。
3.张鲁研究关于张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张鲁的地位和影响,二是张鲁政权。周蜀蓉《张鲁北迁及五斗米道的发展与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认为,张鲁投降曹操后北迁中原地区给五斗米道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这不仅体现了五斗米道传播区域的扩大,还表现在五斗米道除了在民间流传外,又开辟了一条向统治阶层发展的道路,这是以后氏族豪门的加入的原因和条件,为后来道教自身的发展准备了条件。龚小平在《张修应为五斗米道初期的真正首领——张鲁之道承诸父祖说质疑》一文中认为张鲁之道应是取自张修,有理有据,但是否定张陵创道之功,可以讨论。韩松涛《张鲁生平新考》(《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分别对张陵、张修、张衡和张鲁有关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其中关于张鲁的卒年研究值得注意,提出张鲁可能在降曹后第二年诈死隐居,其真正死亡年份可能是魏正始六年或甘露四年,享年75或89岁左右。毛忠贤《论刘璋张鲁》(《宜春师专学报》1995年第6期)把张鲁归于庸主,虽据《三国演义》而论,也可视为一种观点。李凤兰《张鲁五斗米道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认为,张鲁在汉中创立的五斗米道标志着中国道教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之后正式建立,此说虽存在可探讨的地方,可备一说,有待深入研究。
关于张鲁政权性质的研究,主要有:张炳耀发表于1960年代的《试论张鲁及其政权性质》(《江汉学报》1961年第1期),由此开启了一次关于张鲁政权性质的大讨论,该文认为张鲁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当然其政权也就不是代表农民的政权。杨柄的《汉中农民政权与张鲁其人——与张炳耀等同志商榷》(《江汉学报》1962年第9期)一文表达了不同意见,杨柄认为,张鲁政权作为封建时代的农民政权,既有其革命性,也有其妥协性,不可能彻底反封建。不久黄慧贤也在《试论张鲁政权的性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第3期)中进行了详细论述,表达了与张炳耀相同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就张鲁政权性质问题再次展开讨论,赵克尧、许道勋《关于张鲁政权性质的再探讨》(《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持封建割据政权说,梁赞英《也谈张鲁政权的性质》(《浙江学刊》1983年第1期)则持农民革命政权说。还有一种观点,张仁镜《试谈张鲁政权》(《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认为张鲁政权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前期的农民政权逐渐转变为后期的封建割据政权,有新意,是为折中派。新世纪以来,又有学者对张鲁政权发表见解,不过研究方向已不同了,研究内容变成对张鲁政权的发展、地位、辖区及其对五斗米道的影响,如梁中效《汉末西部政局与张鲁政权》(《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孟茹茹、张喆《试论五斗米道与张鲁政权》(《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杨朋《张鲁五斗米政权考》(《商业文化》上半月刊2011年第4期)以及张克林《张鲁汉中政权辖地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等。
1.《老子想尔注》研究《老子想尔注》是五斗米道创立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此著作的研究不仅对于还原五斗米道历史面貌至关重要,而且对认识五斗米道思想在整个道教思想体系、乃至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有重大意义。关于该书的作者,主要分为三种观点:一是张陵作,如唐玄宗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及中唐僧人法琳《辨正论》等,都认为张陵是《想尔注》的作者,现在学者多沿此说。二是张鲁作,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中认为《想尔注》作者可能是张鲁,也可能是汉末荆州牧刘表,不能确定。而明代《正统道藏》中《传授经戒仪注诀》明确认为,《想尔注》是张鲁托名想尔而作的。三是张陵祖孙三代共同著述而成,则有饶宗颐为代表。
近年来,全面讨论《老子想尔注》的思想内涵、研究其在学术思想上有关影响和地位的文章如以下几篇:陈丽桂《〈老子想尔注〉解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认为《老子想尔注》是在用老,是在努力把《老子》脱俗哲学转化为积极入世的宗教俗世之教理。冯广宏《最早的异端蜀学——〈老子想尔〉》(《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把《老子想尔注》归类为异端蜀学,从文本的保存与改造、初期道教面貌的真实反映两方面论证了《老子想尔注》对《老子》的另类解读。
其他论文则是细究《老子想尔注》某一方面具体思想,其中对于“道”的探究是较多学者关注的对象。刘玲娣《〈老子想尔注〉中的“道诫”》(《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认为“信道守诫”既是作者注解《老子》的原则,也是道教徒信奉修道的基本原则。张梅《论〈老子想尔注〉的“生道”观念》(《求索》2013年第4期)论证了《老子想尔注》对“道”内涵的丰富,并将其转化为“长生”之道。此外,张利文《试论〈老子想尔注〉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与融合》(《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6期),乐爱国《道教生态伦理:以生命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万志全《论〈老子想尔注〉的道教审美思想》(《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年第1期)等文章都分别从不同视角讨论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2.五斗米道戒律制度研究张金涛、张青剑《天师道的符、箓、斋、蘸初探》(《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通过对天师道的符、箓、斋、蘸分类和功能的详细论述,指出天师道的符、箓、斋、蘸并非完全像社会上一般人所说的粗俗、荒诞、迷信,确包含有一定的科学成分和哲理。桓晓虹《道教创建理路与汉画像石早期道教神蹻》(《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认为,神蹻是早期道教成仙的工具之一,其广泛出现于汉墓葬画像石上,这表现了道教的创建理念之一:道教不仅是侍生的宗教,也是侍死的宗教。施舟人、陈杰《道教生态:内在的转变——对早期道教戒律的研究》(《中国道教》2006年第5期)认为早期道教戒律是为了改善信道者的内心,而最终目的则是维护外在的自然秩序的和谐。岳齐琼《〈黄书〉过度仪式与早期道教女性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认为早期道教(这里指五斗米道)流行的过度仪式即男女和气之术被儒佛曲解,该文认为过度仪式具有男女平等的因素,女性也和男性一样借助过度仪式达到自己的宗教理想,并且通过过度仪式还反映出道教对女性的宽容和尊崇。王纯五《天师道二十四治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从历史地理沿革、遗址文物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详细考证了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二十四治的地理位置。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则对道教的戒律规范的形成、变化、内容及影响意义都做了认真论述。
3.五斗米道教义研究2001年11月3~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早期天师道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和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心主办。(法)傅飞岚作《“早期天师道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吕鹏志译)总结说,会议研究了天师道经系的形成,并对揭示该派历史、信仰系统和科仪体制的一些关键经典做了讨论。王子今《汉代早期道教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干预》(《理论学刊》2004年第1期)认为早期道教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既有爆发性又有持久性,这一点值得关注。王丽英《论早期道教的传播方式》(《北方论丛》2005年第5期)总结早期道教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以符水和药物治病传道、以教民思过和抗争播道、以教团组织行道、以壮大神威布道,方式独特而有效,使早期道教迅速传开。刘屹《王凝之之死与晋宋天师道的渊源》(《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2期)认为王凝之并非典型的五斗米道信徒,要充分重视早期道教东西部的差异,不能一味强调从五斗米道到六朝天师道一线单传的模式。赖全《论道教的三官信仰及其宗教象征意义》(《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探讨了张陵创立的“三官信仰”的由来以及象征意义。曾维加《清静无为与血牲祭祀——从“鬼道”看蜀地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以陈瑞教团为例,阐述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差异。陈德安《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其中探讨了五斗米道的教育思想史。丁培仁《关于早期正一教的几个问题》(《宗教学研究》1986年第2期)探讨了五斗米道的名称、发祥地、《老子想尔注》作者等几个问题。赵建伟《析毛泽东对早期道教的原始社会主义的解读》(《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4期)解读了毛泽东对五斗米道的认识,肯定了五斗米道的做法是有益于农民的。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着重探讨了道教形成的思想史渊源。于斌《两汉时期的道家与早期道教》(重庆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年)认为无论是五斗米道还是太平道的教义思想均源于早期的道家思想。陆扬《道教的女仙崇拜》(南京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论述了道教女仙崇拜的起源、原因和特点。
1.陕西地区向达、高铭《汉中文化的道教渊源探析》(《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文章探讨了汉中文化的现状、道教文化特征以及汉中与道教的关系。王永刚《两汉三国时期汉中道教考略》(《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把汉中道教发展过程分为政教分离、政教抗衡、政教合一和政主教从四个阶段。贺小娜《浅析五斗米道在汉中兴盛的原因》(《兰台世界》2012年第10期)从地理位置和社会状况等方面探讨了五斗米道在汉中兴盛的原因。梁中效《汉水文化与五斗米道》(《唐都学刊》1995年第3期)从汉水上游地区文化探讨了五斗米道在汉中地区兴盛的渊源。王继胜等编著的《陕南端公》(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描述了现今流传于秦巴山区的端公信仰文化,探讨了五斗米道的传播发展与端公文化的密切联系。
2.江浙地区任林豪、马曙明《台州道教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中部分章节研究了五斗米道孙恩卢循的活动对当地道教发展、文化以及民俗的影响。任林豪《临海道教历史概要》(《中国道教》2000年第3期)简要描述了临海地区道教历史,其中汉晋年间五斗米道的活动在当地影响很大。汤其领《汉代徐州地区的宗教传播》(《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研究了汉代徐州地区道教文化的发展,阐述了对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的重大影响。
3.四川地区张泽洪《洪雅瓦屋山道教与蜀中少数民族》(《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3期)研究了张陵最早在瓦屋山创立五斗米道的情形。谭红编著《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书中探讨了五斗米道的传播对四川移民史的影响。旷文楠《巴蜀道家养生史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中论述了五斗米道诸首领的养生理论及其发展演变。蔡运生《〈华阳国志〉中国最早的道教史》(《中国道教》2000年第5期)认为《华阳国志》描述了五斗米道从创道开始一直到李特建立成汉政权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成是早期五斗米道的史书。
4.其他地区雷宏安《云南道教源流初探》(《中国道教》1991年第1期)探讨了五斗米道与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相似性及其传入云南的时间与路径。邢飞《明代贵州道教简论》(《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文章涉及到了五斗米道的传播与贵州道教的联系。方志钦、蒋祖源《广东通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认为五斗米道是在东晋时传入岭南,而王丽英《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认为五斗米道在东汉末年已经传入岭南。樊光春《西北道教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全面系统地描述了道教(包括五斗米道)在广阔的西北地区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特点。郭武《道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与杨学政、郭武《道教在云南》(《宗教学研究》1993年Z1)认为五斗米道在张陵创道之时已经传入云南。
1.葛洪研究据陈寅恪研究丹阳葛氏为五斗米道世家,葛洪最著。关于葛洪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刘玲娣曾有论文《近二十年来葛洪研究综述》(《中国道教》2004年第4期)做了一些总结工作。还有丁宏武《晋唐以来葛洪研究史述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晋唐以来的葛洪研究状况,反思所存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惜该文对新世纪以来葛洪研究论述太少,难以较全面反映该时期的研究状况。这里仅对2003年以来的葛洪研究略作总结,分为以下几部分:
(1)综合研究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1月8~10日在葛洪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浙江海宁举行,孔令宏作《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2010年9月“葛洪与魏晋道教文化研讨会”在杭州举行,2006年11月“葛洪与中国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句容召开。这几次葛洪研讨会的召开,对深化葛洪研究以及葛洪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关于葛洪思想的全貌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张泽洪《中国道教史上的葛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6期)认为葛洪是魏晋神仙道教开宗立派的人物,在儒释道三家都有很大影响。庞天佑《论葛洪的学术思想》(《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则从道本儒末、“前事不忘今之良鉴”、举贤任能刑仁并举、和时移世改理自然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其他论文还有,董恩林《葛洪道论辨析——与诸家道论比较》(《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谢陆军《试析老庄对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中国道教》2005年第1期),李锦全《徜徉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葛洪儒道兼综思想剖析》(《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蔡德贵《葛洪思想的儒道互补特征》(《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赵逵夫《论葛洪的思想、著述及其价值》(《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也都从重点方面论述了葛洪思想的主要方面。
(2)生平事迹丁宏武《葛洪年表》(《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勾勒梳理了葛洪生平,是葛洪研究的重要成果。丁宏武《葛洪扶南之行补证》(《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丁宏武《葛洪卒年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孙向中《葛洪生地葬地新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刘剑锋《论葛洪生卒年及相关问题》(《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武锋《葛洪卒年再考证》(《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崔红健《葛洪生卒年考辨》(《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范江涛《葛洪卒年新议》(《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朱学君、梅全喜《葛洪生卒年代小考》(《亚太传统医药》2010年第3期)等都研究关注了葛洪的生卒年,多数学者认为葛洪享年61岁。
(3)著作著述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杨光文《试析葛洪〈遐览〉的道教书目特征》(《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武锋《葛洪〈抱朴子外篇〉著述过程考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9期),丁宏武《〈道藏〉洞神部所收一篇葛洪轶文及其文献价值》(《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1期),丁宏武《葛洪在文献整理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2期),李金松《葛洪〈抱朴子〉中的一处用典失误》(《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总的来看,此领域还略显薄弱,有待学者继续努力深入研究。
(4)思想研究政治与哲学思想葛洪政治与哲学思想的研究,学者基本的认识是葛洪对当时社会放诞世风和玄谈之学风非常不满,希望以道本儒末之法匡正之。董平《庄子与葛洪——论道家生命哲学向宗教信仰的转变》(《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孔令宏《论葛洪以术为底蕴的哲学思想》(《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解正勋《由〈抱朴子〉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魏仕庆《葛洪的圣人观》(《船山学刊》2009年第2期),孔毅《论葛洪〈抱朴子外篇〉的社会风俗批判思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武锋《葛洪〈抱朴子外篇〉仁明思想析论》(《孔子研究》2009年第6期),曾勇、朱展炎《道教生命观的哲学阐释——以葛洪〈抱朴子内篇〉为中心》(《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朱明《葛洪法律思想述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尹怡、汪志斌《以杀止杀,岂乐之哉?——试析葛洪的刑治思想》(《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等,都有相同看法。关于对葛洪玄学的认识,基本也是如此态度,如丁宏武《葛洪的汉学倾向——兼论葛洪与魏晋玄学的关系》(《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夏德美《葛洪与玄学》(《管子学刊》2006年第3期),李勇强《葛洪对玄学的反思》(《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神仙熊铁基《人皆可以为神仙——葛洪神仙论的现代诠释》(《中国道教》2003年第6期)与熊铁基、肖海燕《再论葛洪的神仙思想》(《中国道教》2011年第2期)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葛洪神仙思想的现代和历史意义。其他,诸如余平《葛洪〈神仙传〉与神学位格的现象学分析》(《世界哲学》2006年第1期),丁原明《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与黄老学的关系》(《文史哲》2004年第3期),何伙旺《宗教学视域中的葛洪神仙信仰体系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王丽英《葛洪的罗浮情结与神仙道教的形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葛洪神仙思想的内涵、体系以及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
医学养生医学养生是葛洪研究学者非常重视的领域,成果很多。曾勇《葛洪养生学说简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徐仪明《葛洪内丹养生学探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卢银兰《葛洪〈抱朴子·极言〉养生思想探微》(《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冯骊《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药方定量分析》(《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刘学君《葛洪的创新医学思想及认识论》(《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第6期),余文海《葛洪的炼丹术及其对中医药学的贡献研究》(《江苏中医药》2008年第8期),王文革《浅谈葛洪的创伤外科学术思想和贡献》(《河北中医》2005年第4期)等多篇论著分多学科讨论了葛洪对中医药的贡献,强调实践效用,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文学葛洪的文学思想很丰富,刘凤泉《略论葛洪的文学思想》(《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是对葛洪文学思想的总体描述。郭勇《葛洪对辞的贡献——以〈抱朴子外篇〉论葛洪的辞赋观》(《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郭勇《论葛洪“宏邈淫艳”的辞赋观》(《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等探讨了葛洪的辞赋实践及其理论。郑全《葛洪的文论思想》(《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李波《葛洪古今观与其文论思想》(《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等两篇着重研究葛洪的文论思想。蒋正华《葛洪仙学理论影响下的文学创作观和风格论》(《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刘湘兰、洪伟《葛洪〈神仙传〉的叙事艺术与启悟文学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何剑平《葛洪〈神仙传〉创作理论考源——以〈左慈传〉为考察中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等论文则是基于葛洪的文学实践来探讨其文学创作的理论特点和理论来源。罗书华《郭璞葛洪散文学合论》(《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认为葛洪重视诸子著作轻视诗赋作品,其风格与王充一脉相承。
美学潘显一《葛洪美学思想三论》(《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从道德之美、神仙之美和文章之美等方面探讨了葛洪对文艺美学发展所做的贡献。汪玉兰《葛洪人格美学思想研究》(《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汪玉兰、黄文科《“尚文”“尚美”“是今”——从儒道的角度看葛洪的文艺美学思想》(《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许印、秦璟《葛洪儒道互补的生态美学和谐观》(《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创刊号),许军、李瑞广《论葛洪的生态美学》(《南方论刊》2007年第4期),阳淼《化“化”之美——关于葛洪〈神仙传〉的审美分析》(《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1期)等文章或从宏观或从微观角度分别探讨了葛洪的美学思想。其他领域的研究,瀚青、范玉凤、刘卫彬《葛洪的师道观和体育观》(《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论述了葛洪在择明师和选学生方面的理解,以及葛洪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识。关于葛洪的隐逸思想,丁成际、武锋《葛洪隐逸思想述论》(《江淮论坛》2009年第2期),刘玲娣《出处两难——论葛洪隐逸思想的特点》(《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祈小春《王羲之的隐逸思想及其他——与葛洪隐逸思想的比较》(《美术学报》2012年第2期)等几篇文章侧重研究了葛洪隐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瀚青、梁瑞敏、国新《葛洪的学习和人才思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陈启云、范江涛《葛洪言行观综论》(《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方祖猷《李约瑟葛洪的科学思想——纪念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的邹海波先生》(《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等文章则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葛洪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2.寇谦之研究关于寇谦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对五斗米道的改革上。汤用彤、汤一介《寇谦之的著作与思想》(《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认为寇谦之进行道教改革的目的在于反对受农民起义利用的旧道教(即五斗米道),试图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新统治秩序。张泽洪《北魏道士寇谦之的新道教论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认为寇谦之革新五斗米道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张陵教法。谢陆军《寇谦之援儒入道思想评析》(《中国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认为寇谦之援儒入道的原因是儒学是主流的思想,援儒入道可以实现道教治国安邦的使命。孙雪雷、杨锋兵《寇谦之天师道改革探微》(《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认为寇谦之改革只是除去“三张伪法”,将发展方向定位于统治上层。刘伟航《寇谦之与陶弘景道教改革比较研究》(《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文章比较了寇陶二人的道教改革,指出了二人改革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其中之差异就是导致二人道教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刘慧琴《引儒入道——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的改革》(《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认为寇谦之援儒入道的改革说明了当时社会儒学的巨大影响。
其他关于寇谦之的研究还有,刘昭瑞《说“天宫”与寇谦之的“静轮天宫”》(《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指出寇谦之造“静轮天宫”的立意应该是来自于佛教的影响。刘屹《寇谦之身后的天师道》(《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认为寇谦之为首的北天师道中央道团,其历史已经在548~555年终结,正好距寇谦之去世百年以后;文章还探讨了南北方道教信仰的差异及其原因。其他论文还有韩府《寇谦之与佛教因缘考》(《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张明申《寇谦之的故事》(《中国道教》1993年第3期)等等。
3.陆修静研究孙瑞雪《陆修静与天师道改革——以〈陆先生道门科略〉为中心》文章以《陆先生道门科略》为讨论对象,探讨陆修静从思想方面为加强天师道(即五斗米道)凝聚力所做的努力。钟国发《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0年)认为陆修静针对当时天师道(即五斗米道)所流传的末日论提出“劫后盛世”说,宣扬己说进行改革,试图一统道教。
其他方面,还有董沛文《陆修静的道教思想略述》(《中国道教》2009年第2期)文章分长生成仙、斋蘸戒律、道教目录学和教团管理等几点阐述了陆修静的思想构成。杨光文《试论陆修静对道教目录学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华颐《陆修静生平与著作考略》(《中国道教》1988年第3期),孙翀《陆修静传纪资料补释》(《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第4期),胡遂生和付鹏《论陆修静及其〈三洞经书目录〉》(《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第6期),彭清深《陆修静在道经目录和分类上的贡献》(《图书与情报》1992年第4期)等文章也都有一定的价值。
4.孙恩卢循研究关于孙恩卢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们起事的性质。段昌同《东晋政权的衰亡与孙恩卢循的起义》(《历史教学》1954年第12期),萧藕《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起义》(《文史哲》1955年第12期)认为孙卢起事属于农民起义性质。杨伟立《关于孙恩卢循起兵的性质》(《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认为从孙恩起兵到卢循再到徐道覆起兵都很难算是农民起义。万绳楠《五斗米道与孙恩起兵》(《江淮论坛》1981年第5期)文章在分析了五斗米道的形成与发展的状况后,指出孙恩起兵志在复仇而不算是农民起义。而漆泽邦《孙恩卢循起义浅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认为孙卢起义是江南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关治中、王克西《也论东晋末年孙恩集团的性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认为孙恩集团属于流寇海盗集团。以后其他探讨文章不外乎这两种观点,如赖宏卫《重论孙恩卢循起兵的性质》(《东岳论丛》1997年第1期),柯友根《孙恩卢循起义的社会阶级基础及其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陆树庆《试论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学术研究辑刊》1980年第2期),董家遵《关于孙恩、卢循起义的性质问题》(《学术研究》1963年第6期),杨家友《试论孙恩、卢循起事的性质》(《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梁赞英《略论孙恩、卢循起义的性质》(《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等等。单论卢循的文章有关治中、王克西《东晋末年卢循集团的性质》(《渭南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认为卢循集团属于封建割据集团。还有,张中民《卢循领导的活动不是农民起义》(《历史教学》1965年第7期),汪廷奎《卢循在广东的行迹与影响》(《学术研究》1985年第3期)等。
1.五斗米道与曹操研究陈华昌《曹操与道教及其游仙诗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对曹操与五斗米道的联系作了较详细地探讨,论证了五斗米道对曹操及其游仙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姜生《曹操与原始道教》(《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认为曹操具有黄老道家学渊源,他充分利用各种道教资源为其政治活动服务。张硕芳、先怡衡《探析曹操与原始道教的关系》(《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认为曹操与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有着较畅顺的关系,这可能是曹操具有道教信仰的原因造成的。李刚《曹操与道教》(《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认为曹操与道教的关系对当时政治、军事、科技以及文学都有很深刻的影响。黄宁《“建安风骨”与游仙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探讨了曹操与当时道教的关系,揭示了曹操热情于游仙诗的原因以及曹操游仙诗对当时及以后文学的影响。刘育霞《论曹操的神仙思想及其游仙诗》(《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把曹操的游仙诗创作与其神仙思想结合起来,更深入地考察曹操的内心世界。
2.五斗米道与陶渊明研究逯钦立在《汉魏六朝文学论集》中认为“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指陶渊明不向五斗米道信徒王凝之低头。繆钺《陶渊明不向五斗米折腰新释》中认为“五斗米”是指南朝士大夫每月的食量,和五斗米道无关。韩国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证》认为此“五斗米”与五斗米道无关,而是指陶渊明种在公田里的秫米。杜鹏、李桐《还原陶渊明“五斗米”的历史真相》(《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认为“五斗米”是指一个人维持一个月生活的基本量,也和五斗米道无关。
3.五斗米道与王羲之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王羲之如何体悟五斗米道思想以及如何运用到书法创作中来。钟来因《王羲之的道教文化背景特色》(《学海》1993年第3期)认为王羲之重视自然、强调感情、追求长生的品性是其信仰五斗米道造成的。连超《王羲之道教修身及其书法之气探析》(《书法欣赏》2012年第1期)考察了五斗米道阴阳二气对王羲之书法兼有阳刚壮美和阴柔秀美之气的影响。张梅《王羲之书法艺术与道教》(《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一文讨论了王羲之的道教情怀,指明王羲之深受道教“逸”与“自然”观念的影响。王荣法《王羲之的道教信仰与书法艺术》(《中国宗教》2006年第4期)认为王羲之归真自然,达到了道教虚极静笃的境界,他把此境界运用到书法创作中,从而达到至真至美的境界。许孟青《王羲之信道原因考》(《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文章认为王羲之所居之地会稽浓郁的道教之风是其信道的背景,自幼身体孱弱是一个诱因,而促使王羲之最终信道的直接原因则是其所轻视的王述成了他的上司,这逼使王羲之走向五斗米道。
张勋燎、白彬著《中国道教考古》(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根据考古资料提出天师道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在陕豫地区最早形成,其中一支大约在顺帝年间经由汉中传到四川,发展成为五斗米道。育成《徐副地券中史料考释》(《考古》1993年第6期)确认出土资料是关于五斗米道的史料,并指出徐副星象符的基本意思是召唤北斗、文昌宫及房心诸星,保护死者及其家人。母学勇《剑阁出土的道教神像及其价值》(《四川文物》1993年第3期)一文从剑阁出土的一系列神像开始论述,兼及地方道教民俗,认为这里是张陵创教之地。苏奎《铜镜铭文“其师命长”》(《考古》2009年第3期)认为东汉中后期出土的铜镜铭文中的“师”与五斗米道的“天师”“嗣师”“系师”等“师”没有必然联系,而铜镜本身是否五斗米道遗物也难以确认。郑文《魏晋南北朝时关中地区氐羌民族的宗教信仰——以造像碑为中心的考察》(陕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年)论文以出土造像碑为中心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氐羌民族的宗教信仰由道教向佛教信仰转变的过程。
考古工作者在五斗米道活动地区内发现了大量摇钱树,这些摇钱树的制造时间在东汉中后期,且具有鲜明的道教特征。关于这些摇钱树是否五斗米道的遗物,学者展开了一场论辩。鲜明《论早期道教遗物摇钱树》(《四川文物》1995年第5期)认为摇钱树是五斗米道遗物,而且是神山仙界的象征。鲜明《再论早期道教遗物摇钱树》(《四川文物》1998年第4期)又从铭文“五利后”及五方星斗等与五斗米道的关系入手,论证了突出摇钱树就是五斗米道遗物。周克林《钱树出土分布与早期天师道活动地域之关系》(《长江论坛》2011年第1期)详细统计了东汉三国时期出土的钱树数量与分布区域,与五斗米道二十四治相比对,发现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以此说明钱树并非五斗米道遗物,只是当时流行的随葬品。
专文探讨五斗米道发展的研究成果,有郭荣章、冯岁平《五斗米道之始末》(《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和李英虎《东汉五斗米道的形成与发展》(《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文章简要地描述了五斗米道的历史发展过程。汤其领在本世纪初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汉晋南北朝时道教的发展与流传,成绩显著。其中《北朝道教论略》(《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文章论述了北朝时期道教(主要是五斗米道)的流传与发展,将道教在北朝的起起伏伏历史地呈现出来。《陆修静与南朝道教》(《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文章阐述了陆修静其时的五斗米道混乱情形和陆修静改革的举措,讨论了陆修静对于五斗米道发展的重要意义。《三国时期道教流布探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则厘清了三国时道教发展状况。两篇博士论文曾维加《道教的社会传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纪前巴蜀和中国北方为中心》(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和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分别对道教在南北方的流传情况作了非常仔细地研究。王永平《论唐代“鬼道”》(《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认为唐代“鬼道”继承于五斗米道,流行于民间。但是,唐代“鬼道”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也影响到了统治阶层,对唐代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以上研究成果看,总体还是很丰硕的。其中对五斗米道产生的社会与思想背景的研究,成果不少,研究也很深入,提出了很多观点和主张,五斗米道创道时的许多历史迷雾被揭示,对五斗米道的全貌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尤为可喜的是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在陕西理工学院挂牌成立,该中心的相关工作必将很好地促进五斗米道研究的发展。
但笔者认为,当今五斗米道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是专门研究五斗米道的学者不多,大多数学者是在研究其他选题时兼带研究五斗米道,这导致五斗米道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其次是研究选题比较集中,而其他一些领域则门可罗雀,罕有成果问世。三是一些研究者在没有足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下,仓促下笔,这造成大量的研究属于重复劳动,没有提出有新意的创见。还有,五斗米道研究大多还是局限于文献的探讨,现在各地尤其是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与五斗米道相关的就有很多,笔者认为基于出土资料对五斗米道进行考察,应该会得出更加可信可靠的研究成果。
基于以上的思考,关于以后五斗米道的研究,在以下几个领域应该大有可为:五斗米道的发展历史研究,其中关于五斗米道在全国的流传状况如何?它的历史使命何时完成即五斗米道终结于何时?寇谦之五斗米道改革的效果如何?北朝五斗米道如何演变、其与南方五斗米道的关系如何?西北出土道教遗物与五斗米道有何关系?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值得学者深入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