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1],主要是在具有一定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内,采用现代科技和企业经营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集中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实施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2]。以1994年北京建立的以展示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体的示范农场和上海创建的引进荷兰全套玻璃温室和工厂化生产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标志。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以设施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园区或示范园区。1997年在陕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级、省级园区几乎遍布我国的各省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中西部一些较发达的省市。汉中的现代农业园区始建于2012年,目前有15个省级农业园区,27个市级农业园区,基本覆盖到汉中的11个县区。汉中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以西乡、洋县为代表,不仅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窗口,精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而且,有力的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4]。
现代农业园区以设施新、技术新、管理机制新、经济效益显著为特征[5]。汉中市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1.突出资源优势,创建市县共建机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汉中市按照以县为主、市县共建、政府部门牵头包抓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每个园区由一个市级部门牵头,三个部门包抓,包抓部门与县区政府签订园区建设协议。包抓部门和县区政府每年整合不低于500万元项目资金投入到包抓园区,牵头部门每2个月召开1次联席会,研究推进措施,加快建设进度,着力打造具有汉中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在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时,结合全市区位资源优势,突出生态资源特色,科学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全市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编制出省级园区规划23个,加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3年2月,汉中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数达到42个。其中省级园区15个,县级园区27个。规划面积22.01万亩,总投资49.02亿元。基本发挥了在科技引领、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
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汉中地处秦巴山地,气候湿润,自然资源丰富。在园区建设中,主要选择以优质稻、油、生猪、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品为主,着意打造一批具有汉中特色的绿色、有机、生态、循环产业园区集群。明确了按照产学研一条龙、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用生态理念做精主导产业。[6]
同时,在园区建设中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新,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例如,勉县成立了土地银行和土地流转信托投资公司,建立土地流转风险调节基金,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农业园区规范流转。目前全市向农业园区流转土地35000亩。
3.坚持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全面实施产品绿色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园区建设中,汉中市坚持绿色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截至目前,15个省级园区入驻企业全部取得绿色、有机双认证,西乡、城固等不少园区创立了猪-沼-菜,猪-沼-果和种养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全市入园124户企业,187个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认证基地面积135万亩。
4.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推进园区规范化管理。汉中市政府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来抓,成立了由分管市长牵头的园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多名年富力强干部到园区办工作,明确责任分工,提出包抓项目,分别与园区签订市县共建协议。例如,市发改委为洋县贯溪园区争取省上发展资金650万元;市财政局为汉台春雨园区争取省财政资金520万元。市水利、交通、供电局制定全市农业园区水利设施、道路、电力扶持计划;市国土资源局做好园区土地征用指标协调,人民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市政府制定了《汉中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建设标准、资金监管、考评验收等管理规定,不断探索园区管理新途径。
1.园区科技引领能力较弱。汉中部分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起点不高;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缺乏能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经营者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市场知识;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产品销售流通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企业效益和园区科技引领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2.园区管理机制创新不够,服务功能较差。汉中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连片贫困区。目前以政府激励、企业研发、产业服务的机制建设才刚刚起步;政府引导扶持政策不配套,重建设轻管理,部分园区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已经成立了管理机构的园区,由于体制不顺,缺乏服务功能,入驻企业同当地农民因土地流转、用工纠纷时有矛盾,影响了企业入园发展积极性。
3.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制约了规模化发展。园区企业大都借助园区的壳自筹资金,企业的银行信贷额度较低;农村土地流转抵押贷款困难;企业自有资金数量不足;项目资金整合不够;政府扶持资金有限等因素,制约了园区的规模化发展。
4.园区经营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园区企业大多以家族式的封闭运作为主,与当地农民利益联结仅限于土地租赁和务工需要,园区的发展对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
5.土地流转困难,制约了园区集约化经营。由于大部分为山地,加之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受国家土地政策、小农意识、农村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农民土地流转困难,汉中的农业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
1.坚持科学引领,促进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一是必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科学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地域特色鲜明的高端发展理念,提升园区功能定位。二是要坚持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发展方向。努力达到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五项标准。三是要突出科学技术创新。坚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团队。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究、推广和应用。四是要提升园区科技化水平。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电子信息化等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应用,为园区提供科技支撑。五是要建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和网络。建立农业专家咨询、信息服务机构;组织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承包指导示范点,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快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园区职工和农民科技素质。六是要建好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挥科技示范带动功能,从而实现“十二五”末全市园区有效灌溉率达到100%,机械化率80%以上,良种覆盖率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的目标。
2.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园区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培育汉中的优质水稻、油菜、绿茶、中药材、生猪、蔬菜等特色优势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促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新品种的培育、引进;实施循环利用、生物农业等新技术应用;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产业链为目标,核心技术为保障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汉中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行“粮-畜-渔”、“猪-沼-菜(果)”等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种养加良性互动,促进可持续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7]。探索农业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参与等生态发展模式,提高园区综合经济效益。应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50个,其中省级园区30个,市级园区50个,县级园区70个。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30%以上。
3.培育打造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引进、培育打造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带动产业化经营。对于龙头企业,除享受中省市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外,实行“一企一策”,给予更大的政策资金扶持。二是大力发展经济合作组织。把园区核心区和辐射区群众组织起来,统一技术培训、生产经营,带领农民劳动致富。三是建立园区+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荣辱与共、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4.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推进园区规范化管理。一是对入园企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入园企业必须取得国家无公害以上的生产基地、产品双认证。没有取得双认证企业,不得进入园区;对经营效益好的入园企业实行奖励;对经济效益不好,考核不合格入园企业实行淘汰退出机制,奖优罚劣,增强园区发展活力。二是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服务,提高园区经营水平[8]。三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道路畅通、设施配套、绿化美观,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长效的投资机制。一是建立现代农业园区长效投入激励机制。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市、县专项扶持基金,每年扶持基金增长幅度不应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形成现代农业园区长效投入激励机制。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综开等政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根据目前发展需求,每年省级园区整合资金应不低于500万元,市级园区整合资金不低于300万元,县级园区整合资金不低于100万元,并保持连续扶持3年,以保障其持续发展。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策划招商项目,吸引企业、民间资金、外资以独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投入园区建设。四是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农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园区信贷支持;探索由财政出资设立担保基金,为入园企业提供贷款,搭建互利、合作、共赢平台。
6.建立廉洁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园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落实县区为主,市县共建,领导包抓,部门包联工作责任制。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完成园区年度建设任务。二是市县领导要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园区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市县政府要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园区长远发展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为园区发展排忧解难。四是建立和完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协作的政府、园区办、管委会三级管理运行机制。理顺园区与镇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五是建立园区考核督查激励机制。市县政府要对园区建设管理实行监督,严防腐败现象滋生;建立园区工作考核标准,实施五星级管理制度。定期考核,严格奖惩,实行动态管理,以奖代补,推动园区升级晋档。对先进园区表彰奖励,落后园区限期整改,降级或摘牌,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1] 于平福,等.现代农业园区系统结构与特点分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3(9).
[2]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研究[J].经济学家,2001(3).
[3] 蒋和平,等.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28-229.
[4] 吴天锡,黄锡.提升园区辐射功能,引领现代农业建设[J].上海农村经济,2008(6).
[5] 魏德功.现代农业园区成长期的功能特征与风险防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6] 卢风君,等.国家级农业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2).
[7] 许岱民.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 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8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