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亚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

2014-04-10 11:17:13董海颖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亚文化媒介素养

董海颖

(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亚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

董海颖

(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当微博客的普及带来个人信息的爆炸式传播,中国的大学生从旁观者到亲身体验者再到创造者,在新媒介的舞台上演绎出丰富独特的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个性释放与社会公共性的负面影响。本文选取微博媒介作为研究大学生亚文化的切入点,试图通过对亚文化传播方式的考察,透视其存在的原因与生存状态,寻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改善大学生亚文化的现状,以期对新媒介情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微博教育大学生亚文化媒介素养教育

当微博客的普及带来个人化的互联网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网络受众情绪宣泄、追求感官刺激的新阵地。我们看到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新兴的电子媒介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控制,一边是热门新闻、八卦恶搞类微博话题层出不穷,另一边是躲在网络背后的大学生利用对社会主流思想抵制、叛逆的心理倾向在公共的信息平台上卷起阵阵波澜式的喧嚣。于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从舆论的旁观者到亲身体验者,再到创造者,在新媒介的舞台上一步步演绎出丰富而独特的青年亚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健康式的文化冲击和精神震荡,这也必然会在他们与在正确价值观意义下的社会交流中构成一道看似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其实,微博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新兴媒介,它不仅是一种传播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利用媒介素养的新观念去解读大学生心理,进而改善他们对网络的认知,不仅能改善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失为解决当代大学生亚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微博传播:“分享”取代“发布”的新信息时代

网络时代各种新鲜的交流工具层出不穷,网络微博作为一枝独秀,吸引了上亿网民用它作为交流、获取信息的媒介和信息分享的个人空间。这种以14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信息更新并实现即时分享的传播方式是前些年曾风靡一时的博客的微型版,简称微博,区别于发布信息的新闻媒体,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发布的《2011年第4季度中国微博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第4季度中国微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2.49亿,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146.5%①。这其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加入到微博的群体中,将微博作为一个便捷的舆论中介接受大众信息、传播个人信息、发表己见或评阅他议。微博传播的去中心化的方式,消解了社会权威的话语权,营造出众生平等的话语情境来,而即时通讯的便利又让个人意见得以在几分钟中内顺利完成,使那些在早期成长中长期受长辈制辖的大学生在开放的网络里找到了一处彰显个性、展示个人风采或发泄情绪的窗口,散发出种种“少年维特”式的唏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微博在给大学生带来社交范围的扩大和个人表现舞台的同时,其网状的传播结构和病毒式扩散速度,也在无形中建构了一个散漫、无度的话语空间。不少信息因为缺乏传统方式的把关,造成了受众不同程度的误读,对大学生的思想、身心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一些非常态心理的用户在拥有发布信息的权利后,借助人民大众对政府及社会的不信任情绪,有意或无意地发表一些鼓励仇恨的病态评语,混淆视听。基于这种无法替代正规媒体梳理信息并加以辨析、强化和深度解读的能力缺陷,网络微博便无法处理好新闻的落点,干扰着青少年对信息的辨别与判断。

另一方面是有一些正常人在发布和转发信息中由于一时的情绪化或疏忽大意也会传达错误信息,如种种微博炫富、微博私奔、微博裸奔等个例在大批弱势消费群体的口诛笔伐的声讨下也不经意地将不健康的价值观放大变形,而总是不消停的诸如炫自杀、炫开房、咒骂社会正能量之更加恶劣、低俗的信息也在几乎无节制的信息分享中此消彼长。

第三,大学生们在高考指挥棒下备受压抑的年轻个性在步入大学后得到了突然释放,人人网、QQ、飞信、YY、MSN、社区联盟、社交好友等网络同居逐渐成为他们有别于传统人际交往的新形式,基于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和公信度不断下降的社会背景,便捷的微博自然成为以知识分子身份亮相的大学生们名正言顺的情感寄托和精神依靠,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变异和对抗对量,为大学生亚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更多形式上的可能。

二、微博亚文化:群言时代的“仪式狂欢”

所谓亚文化,是从一个文化整体里孕育出来,既与母体文化有一致性,又有其特殊性的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于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它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适应”②。对于80后或更年轻的一代来说,网络空间显得不再虚拟,他们从记事起就有条件走进网络世界中,依赖网络成长,并由此形成网络化的生活方式,QQ群、班级同学、族群、粉丝团等社交网络的存在让他们结成一个个游离于长辈之外的小圈子,演绎出特殊的群体文化来。如果说上述社交网络尚需注册账号、互加“好友”才能互通信息的话,微博的交流则显得更加开放和便捷,只要登录微博门户网站,任何未经加密的个人信息都能公之于众,当然也可允许别人进入自己的发布中进行评论和交流。可以说,微博作为新媒介的个人方式为大学生亚文化的诞生、传播、丰富与深化提供了水土丰美的牧场,使其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杂糅和斑驳来。

首先,微博是大学生对待各种压力的“狂欢仪式”,自由“晾晒”个人信息便意味着自由的开始、自我的解放。这其实是出于对以师长为代表的权威力量的消解,以及对教育的逃离、释放,乃至反抗。一方面,在提倡个性解放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诚信度集体下降的时代背景下,对政治“真理”相对性的质疑,便很容易被认为是“有个性”、“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证明;其次,当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欲望被长辈习惯性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命令而被压制,使得不少学生不管自己对错与否,总觉得是自己委屈;再次,长期被溺爱惯了的大学生对处在改革摸索期的校园管理的“相对”公平性总是心存质疑,没等与管理层沟通,就在可匿名的网络空间抱怨一气,且稍有不满星火,便速成燎原之势……这势必在师生间造成难以逾越的鸿沟,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于是,不少学生一边渴望“众星捧月”,一边又不愿与师长沟通,只喜欢在网络上与同龄人交流,寻求陌生人的关注度,与“个性解放”之教育方针交织成一道令人尴尬的文化景观。

其次,微博创造了亚文化产生的技术背景和条件,并为此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作为新媒介,微博的技术特性、传播特性,刺激、催生而且放大了亚文化存在的方式,为大学生亚文化赢取了更为阔大和自主的书写空间,而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廉价性,帮助人们克服了心理障碍和物质障碍,为他们自由地表达、交流、娱乐提供了多种多样化便捷和自由的通路。更进一步而言,当学生们在用恶搞、拼贴、挪用、戏仿等驾轻就熟的技术优势构筑年轻人文化空间的同时,他们又以此为武器,在和成人文化之间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高墙”,通过技术壁垒逃避或主动隔绝主流文化和成人文化的钳制。

如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是在试图通过亚文化的实践去获得自己的文化园地,获得相应的文化资本和话语权。故而对于这种亚文化的存在和生长来说,作为教育者不可能绝对地站在主流或成人文化的立场将它看成是道德堕落或惊世骇俗的东西,更不该将其污名化或引起道德恐慌。大学生对自己亲身参与的文化最容易产生认同本无可厚非,只是现行教育面对的突出问题是忽视了大学生“使用与满足”的客观存在。因此,针对大学生亚文化网络消费的特点,给他们进行与时俱进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在摆在当下思想素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微博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路径

传播学中的媒介素养,指的是一种理解、分析、评价与生产以各种形式传播的信息的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向超越保护主义发展,提倡不再粗暴地以教育者的体验和判断代替受教者,而是与受教者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③。微博创造出全新的传播环境,在滋生出亚文化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实验路径。

(一)身份认同,寻求注意力转移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不仅是一般的识读教育,而是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对正确价值取向的注意力转移。在大学生看来,厌世、颓废的亚文化中充满了轻松、自由和愉悦的成分,有他们认同的情感方式和自己的沟通形式。由于青年亚文化的客观存在,围堵和限制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能在肯定其质疑、反叛精神中的积极成分和在形式上创新价值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引导,揭示其存在的弊端,引导学生认清是与非、优与劣,从对“个性精英”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既要承认大学生亚文化消费主潮地位的事实,又要主动以丰富、生动的文化产品和娱乐形式占领新媒介领域。比如一些学校开设官方微博、校长微博、教师微博,即时展示学生作品,平民化解读学术观点和热门新闻,一方面能让学生们会控制自身行为,明确使用媒体的目的,合理安排使用媒体的方式,懂得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同时能引导学生明辨真假是非以及各自媒介的传播目的和社会道德间的关系,帮助他们体察媒体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如言论自由和散播谣言之间的关系,虚拟现实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而我们又该如何在真实世界里实现个人价值④。

(二)媒介自控,强化社会把关

市场经济时代下,媒体道德在市场竞争中面临重重挑战。在商业利益的追求下,不少新媒体为了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过度地迎合、渲染亚文化,助长亚文化的盛行。加上当代大学生身心发育的成熟度下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处在未完全成型的阶段,难免对纷繁的网络信息产生认识偏差,形成错误的人生导向。所以,网媒自身要强调把关自律,慎重地进行信息的筛选与优化,避免“媒介审判”的干扰以及出现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社会舆论。更为迫切的是,社会上的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每一次信息发布都会被关注者留意,因此用户们在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更要加以道德约束,做到“依法发博、以德传博”,注意抵制低俗信息或因情绪、疏忽导致的错误信息,明确社会角色,提高责任道德意识,注意言论的客观理性和准确表达,对内容如何构建,图文如何编排,其中包含何种立场、可能引起何种反应都要认真考虑、谨慎度量。毕竟,对大学生的负责就是对社会的负责,关注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重在引导,利在影响。

(三)树立典范,提升调检能力

与此同时,树立传统文化经典,加强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传播也是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当下不少大学生沉迷流行文化,脱离正统文化,对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明星文化过分追捧,在“娱乐致死”的文化背景中迷失方向。2011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的广播电视界发出了声势浩大的“限娱令”,文化、道德类节目被提上日程,这次整治的结果必将带来新闻媒介的大幅转舵、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公民道德的深刻重建。这其实也给网络媒体敲响了警钟。微博改革势在必行,大学生网民也需要有正确、正义的“教授级”风向标指引他们朝正确的政治路线上靠近,树立对环境、对社会的信心。近年来,有关公益、文化、道德主题讨论的微博广吸人气,争议本身也是一种多角度看问题的分析,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反思能力,还能通过正面典范的分享式传播,发扬光明正大的思想文化传统,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亚文化走向极端化的歧途。

四、结语

20世纪初中叶,青年亚文化的反叛精神造就了西方青年放荡形骸、萎靡颓废的生活方式,那种波西米亚式的青年亚文化曾在西方国家引发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但它也造就了表现主义、左岸艺术、先锋派以及摇滚乐等文化艺术形式⑤。这也说明,大学生亚文化具有可改善的一面,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面,它就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毕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技能,引导对媒介的正确使用,更重要的是也能够提升他们在使用媒介时的心智,从而有利于整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才会真正取得成效,网络环境下的当代青年才能在学会在成长中历练,在历练中长大。

注释:

①网易科技报道.2011年中国微博活跃用户达2.49亿[EB/ OL].http://it.sohu.com/20120309/n337246197.shtml,2012年3月8日.

②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③易蓉.亚文化的本土化研究——以“有中国特色”的摇滚乐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④⑤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4(2):17-22.

G641

A

1009-8534(2014)01-0065-03

2013-08-28

该论文为河南省科技厅2013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视角下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成果(122400410037)。

董海颖(1983—),女,河南驻马店人,信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猜你喜欢
亚文化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