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敏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江苏 苏州 215009)
南宋出版家陈起诗歌研究
冯 敏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江苏 苏州 215009)
南宋陈起不仅是出版家,也是一位诗人,这种身份决定了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陈起的诗凸显了他的审美情趣、创作风格乃至精神价值取向,进而为了解《江湖集》中其他诗人的创作特征及江湖诗派的审美倾向和艺术创作价值取向提供参考。而对文化意义的揭示、对活动背景的描述、对心灵活动的探索以及对创作得失的评价,也使陈诗呈现出一种多元价值。
南宋;陈起;江湖诗派;《江湖集》
南宋末年江湖诗派的“声气连络”者陈起,以其刊印《江湖集》引起了出版界和文学界两方面的研究兴趣。然而研究出版史的学者虽然认为陈刻是南宋坊刻的代表,对他的出版活动给予了较多重视,但没有关注其思想层面的内容。诗歌史的文学研究者则注重江湖诗派的总体风貌和其重要诗人刘过、刘克庄、姜夔、戴复古等人的创作,着重考察“该诗歌流派在宋诗乃至整个古代诗歌史上意义”[1]3,因此,尽管陈起结集出版了“客观上总结了宝庆前江湖诗派的创作成果”[1]3的《江湖》诸集,但对他们而言,陈起仅仅是一位书商,其诗人身份也被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
应该说,陈起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的选诗出版必有自己的理解。其诗往往成为他审美情趣、创作风格乃至精神价值取向的一个外在标识。对陈诗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江湖集》中其他诗人的创作特征以及江湖诗派总的审美倾向和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能加深我们对陈起所属诗派的总体理解,明确该诗派在宋诗乃至整个文学史中的意义;看到诗人由于社会地位、生活背景所决定了的思想、行为方式。而对文化意义的揭示、对活动背景的描述、对心灵活动的探索以及对创作得失的评价,也会让陈诗呈现出一种多元价值。其中许多提及交游情况的创作,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陈起选题出版思想,乃至南宋一代的出版思想史也不无裨益。
陈起今存《芸居乙稿》一卷,①事见韦居安《梅礀诗话》,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二。有《武林往哲遗著》本、《宋百家诗存》本、《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现存诗142首及残句一篇,收入《全宋诗》。②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集》本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本、《南宋群贤小集》本。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卷。其诗主要反映身边的生活琐事、自己的喜怒哀乐,体现
出一种纤柔、切近、通俗,并略带清苦的审美情趣。虽然缺少一定的独创性,但也有清新可喜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人的真实面貌及其时代特征。他的诗作题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诗人诗作中最突出的主题浸透着作者独特的体验。陈起一生多病,对生活的担忧、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使其诗中笼罩着一层清苦之意。综观现有陈诗142篇及一残句,提及“病”字多达15处,提及“药”字多达10处,另还有“丹剂” “名医未遇” “汤饼”等字样。诗人病魔缠身,常卧病榻,纵有万千豪气也要被消磨殆尽。本来,病魔并不会一直消磨人的意志,像陆游病老之时尚能关注时局,恨不能亲自上战场收复失地。然而,到了陈起生活的南宋末年,宋金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偏安的气氛也很浓厚,“直把杭州作汴州”几乎使人们忘却了北方沦陷之痛。临安笙歌游宴大胜前代,被称为“销金窝儿”①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条。。诗人社会地位很低,青衫位卑,即使有一点“血性”也“报国无门”,南渡诸公那种昂扬的斗志和积极的精神大大削弱,代之而起的,是对个人生活感受的抒发。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九云:
绍兴渡江之初,亦自有人才。那时士人所做文字极粗,更无委曲柔弱之态,所以亦养得气宇。只看如今,称斤注两,作两句破头,是多少衰气![2]
然而,“正是在这种衰气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1]44。陈起《泛湖记所遇》首两句“六桥莺花春色浓,十年情绪药里中”,几乎是萦绕他多年的情绪写照。屋外春色迷人、莺声燕语、柳绿花红,心情本应欣喜雀跃,然而缠绵病榻近十年,终日离不了药炉、药罐,平生喜爱的诗文也只能搁置一边,遑论步出户外感受大好河山,甚而实现报国之志。诗人生活空间相对狭小,接触的人情、事物也相对较少,视野的缩小必然导致诗歌题材的局限。而最关乎诗人切身感受、阻碍其走向雄川大山的病痛就成为诗人笔下多见的主题。
病中的诗人心情往往悲切,有命途不济、时运多舛之叹:
病与仇谋酒作成,药炉又复伴深更。邻钟自是常时听,才到霜天分外清。(《枕上》)
山有灵芽可点金,名医未遇若为寻。药房掩昼情多感,竹榻逢秋老不禁。座上遍将唐帖揭,架中闲取晋诗吟。病怀得此相料理,更接兰交问讯音。(《郭圣与黄希声问候》)
夜雨坐寒挽夹衣,形癯貌悴叹衰迟。病中何物能消遣,一榻揩摩十载诗。(《消遣》)
数十载光阴在病痛中消逝,诗人感到前路漫漫,一片茫然。愁苦使得诗人的感觉变得格外敏锐,善于捕捉独处的瞬间感受。听得邻家“钟声”窗外“夜雨”,这样的意象本就与诗人心境相符,故成为诗中常见景象,使诗中弥漫了一种清冷的气氛。“清”在全诗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体现了江湖派诗人的总体特征和审美追求,句意清新圆润,语言清新野逸②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的“江湖诗派清的趣味”。,说白了就是写诗时不用典、不雕饰、重白描、重自然,运用大量的钟声、野水、夜雨、月光、梅花等意象③张端义《贵耳集》卷中认为“诗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觉有新意”。,以浅显易懂又富生命力的语言,表现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感受。这样的诗除了上文的《枕上》之外,还有《过三桥怀山堂》《寄彭勿庵》《适安有湖山之招而病不果赴》《六言简耘业》等,或言雨景,或言月光,或言“清”,无一不表现凄清之境。且运用白描手法,全扣实景,自然清新。甚至采用俗语、口语,“事有违人意,十常居七八” “况复泥泞滑”(《适安有湖山之招而病不果赴》),全是直写,平易通俗,真正体现句意求清的追求。当然诗作无甚独创性,失之平淡,却也有可喜之句,如“小雨洒清明,又是一番红”(《芸居题管诗来依韵答》),“一庭人静月当空,桂不多花细细风”(《月下闻桂花》)等等。
病榻上的诗人感慨良多,难以入眠,自然会生发出一种孤独感。虽则酒能解忧,但在独处时孤独感却会更加猛烈地喷发。此时友人的问询就会带给诗人强烈的慰藉:“病怀得此相料理,更接兰交问讯音。”(《郭圣与黄希声问候》)对友谊的渴求便成了陈诗另一主题。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伦关系并不完全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由于男子负有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义务,因此,他们的活动往往是在家庭之外进行的。同时由于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力,因此在男子心中,妻子不过是个附庸,而朋友往往有着更重的分量。”[1]76友情诗从《诗•伐木》的求友之声到苏李惜别、李杜交亲、元白互酬,一直得到诗人的歌颂。诗人身处困境,缠绵病榻,自然会产生浓烈的孤独感,对友情的期待往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人本就是社会性的动物,希望与亲朋好友欢
聚一堂,与别人相交,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同,以圆满自身的个人价值。一旦落了难、生了病,就心情郁闷、食不甘味,睡眠也不安,往往自悲悲人,易发愁苦之言。若然再无人过问、无人关心,诗人只会觉得被世人遗弃,更无生存下去的勇气。这时友人的关怀无异雪中送炭,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对友人讯息的喜悦之情,我们就能深深理解了。无怪乎诗人不厌其烦地赋诗提及友人“惠药” “惠蟹新酒” “贶以丹剂” “问候” “招游”等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的生活琐事了,且看:
陈子一亩宫,居来七十年。当其春盛时,庭花发幽妍。转瞩长养天,青子垂檐前。秋收备百礼,冬享意则虔。年来风雨凌,垣倒壁四穿。上漏下卑湿,败隙遥瞻天。三生结施仁,睹此殊兴怜。舍以四条柱,俾之撑危颠。工师得大木,裁制精且专。尚欠栌与楣,况复栋与椽。再干大檀越,结此欢喜缘。(《安晚先生贶以丹剂四种古调谢之》)
昔人馈药不敢尝。未达寒温良毒旨。朝来剥啄客问病,宝剂盈奁意何侈。便当三咽答殷勤,儿欲先尝还且止。平生结交结以心,岂有鸩人羊叔子。多君相济义薄云,友道线绝今振起。绿阴庭院趁清和,抖擞精神迎药喜。(《武兄惠药》)
春前深惜别,病后政无诗。青又生菱角,红应熟荔枝。鱼甘宾席暖,风逆客帆迟。徒结连宵梦,陲音负所期。(《怀三山友人》)
情同义合亦前缘,得此兰交慰晚年。旋熟古香延夜日,试他新茗瀹秋泉。君停逸驾谈何爽,客寄吟编句极圆。可惜病翁初止酒,不能共醉桂花前。(《适安夜访读静佳诗卷》)
久藏斗酒谋诸妇,婢子仓皇错授醯。解后芸居初止酒,小厨海错旋开泥。(《葵窗送酒》)
第一首诗先缕述自己的境况,数十年来一直居住于此,“七十年”未必确指,但虽不中,也不远。从宝庆元年刻《江湖集》到陈起去世的宝祐四五年间,近三十一二年。[3]刻集之时,陈必已成年。但因无确切资料证其生年,故不宜下判断。年轻时庭屋亦新,院内生机勃发。数十年过去了,房屋也年久失修,再加上诗人自己病体不支,此情此景实在凄凉。有了朋友的扶持便觉心胸顿暖,情谊伴温暖送到。虽然朋友的帮助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却温暖人心,因为是被人惦记着的,是值得“欢喜”的。
再看第二首,朋友的情谊是不可估量、不容置疑的。送药来便是好心,便是情谊,怎能疑心其药的效力。不肯叫别人先尝,是“贵在交心”。对朋友信之凿凿“平生结交结以心”,今“友道振起”,当然喜不自禁。全诗全用白话,一气直下,虽显太过着实,可这也与诗人心境有关。喜不择言,直抒胸臆,率意道来,却也有份情真意切的感动。含蓄是一种美,直致也是一种美。“十九首”的回转婉致是美,陈诗中的浓情表白也是不可替代之美。第三、四首诗也颇见诗人情意,第五首更有一种活泼的情趣在其中。看来,朋友的真情定能融化诗人心中的坚冰。尤其第三、四首中多用流水对,前后相属,句意相叠,使作者的意图在诗中形成一种流转动荡的风致,对于情感的抒发似乎更为有效。前人谓江西诗派“以才学为诗”“ 以文字为诗”,其末流往往过于追求文字技巧,从而淹没性情的抒发,所以今人评云:“自江西诗派专自书本求诗而性情之说遂隐。”[4]诗人这种过于直率的表白,倒可视为对江西诗派的反拨。集中还有若干赠别诗,对友人离去挽留、惜别,一样的真情涌动,此不赘述。
“真”只有与美、善结合成一体时,才能获得明确的美学意义。若用于干乞钱财、谄媚权贵,虽真实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状况和物质要求,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叛,但丝毫不能引起美感。这里就涉及我们要讨论的陈诗的第三类题材—贺寿祝酒的宴会诗,如《寿礼部乔文昌》《寿楼监丞》《寿乔枢密》《以仁者寿为韵寿侍读节使郑少师》《安晚先生送自赞太上感应篇帙首御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辅以佑圣像一轴,两诗见意云》《寿大丞相安晚先生》等。从题名中就可见到陈起对诗的对象、目的,尤对郑清之颂扬有加,“端平改化弦,真儒手洪钧。厥今扶公道,皆昔夹袋人。” “皇弯佑炎柞,黍徐庆有秋。繁谁致此祥?上相今伊周。赫赫命世贤,师道辅前旎。暨汤同格天,康济仰庙谋。”殷勤地表明自己的感恩戴德,无不真切地表明诗人的真实心态。①张宏生《〈江湖集〉编者陈起交游考》对之有别解,认为与“诗祸”有关。陈获罪后,郑曾设法开脱刘克庄,使其免遭贬谪,又推测,郑为其他获罪人开脱亦不无可能。陈起也可能是受惠者之一。故陈起刻《江湖集》收入郑诗,可能是为了报恩,对郑的颂扬也有此因,怕不能以趋附权贵来理解陈诗中此类作品。张说亦通。更兼其集中《借居值雪》:“已叹长安索米难,可禁风雪满长安?无家又是于人借,有命从来只自宽。”[5]真切地道出窘况以博人同情。鲍廷博在题下辨云:“起家于临安,诗中索米借居,语意不合,疑他人之作误入。”[6]其言甚当。但陈诗较多凄言苦语是真。当时,江湖诗人地位很低,生活窘迫也是真。“哭
穷”之辞虽情真意切,仍有“乞怜”之嫌。
在这种真切却无美感可言的题材之外,还有一类诗,不仅情真意切,还将视角稍稍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病痛、愁苦以及对友情的渴求,而是进入了一种更为深入的思考,关于世事、人情乃至生命层面上的关注,触及当时的社会生活乃至政治内涵。首先是诗人多了几分静思的时刻,对人生社会的关注便有了可能,如:
又见街头卖紫茱,老怀扰扰类催租。客来喜得吴江纸,欲写新吟一字无。(《秋怀》)
尊酒贪迎月,人生醉后嘉。夜来窗不掩,吹落一瓶花。(《迎月》)
一念无尘杂,三更有梦回,同他石桥老,过水探寒梅。(《一念》)
青山当户牗,雪后非吾有。为问谢家池,绿波还在否。(《雪后》)
一庭人静月当空,桂不多花细细风。香露滴衣凉似水,恍然移下广寒宫(。《月下闻桂花》)
青女凌波楚江冷,庭前一叶鸣金井。砧杆谁家试夹衣,西风搅碎芦花影。呼童折取篱下金,旋汲山泉注古瓶。细哦七字延秋色。寒香似欠东园清。江上子牟怀魏阙,离情一动肠千结。急呼斗酒破霜螯,楚月不碍西湖月。(《对菊有怀东园》)
写怎样的景物,必是此等景物引起诗人内心情感的共鸣,是情的外显。第一首,看到街上在卖紫茱,又是一年秋日尽,伤春悲秋本就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年老的诗人见到此物时,那份悲切之情就更加浓烈,不复“少年强说愁滋味”,而是有了实感反而“欲写新吟一字无”,不肯轻易着笔了,颇有几分“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意味。语意通畅明晓如话,且一笔写来,句意连贯,无拗折之句。连其所用比喻也用百姓人家常见之事“类催租”,辞气清和。第二、三首一写月夜花落,一写清夜寒梅。都是眼中实景、触手可及的平常事物,亦不用典故,不使奇字峭字,律调轻熟。摇笔即来没什么特色,却更接近市民的欣赏趣味,大类俗文化。
即景抒情之作既多,怀人之诗也不少。《风雨作》诗中“愁肩户”“ 虑堰禾”“ 粟无多”“ 忧时”等等字样表明诗人视角已从自身的感叹投向了对百姓生活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而且诗人怀有爱国热情,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虽有寄情山林之想,仍然志在恢复故国,如《对菊有怀东园》诗首句亦有商女隔江之叹。第二联“砧杆”倒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意境,但多了几分“人气”。尤其末句“楚月不碍西湖月”二地月实为一,其实是所处地方不同。西湖如此美妙,但毕竟只是偏安之所,在对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含蕴着无限沉痛。在现实中找不到慰藉,往往到非现实中寻找补偿。于是,诗人更多地回忆过往,更想投身国事。如《嘉平旦雪》之二“天一孕真精,裁成六出霓。大声闻竹折,空色助梅清。节壮毡甘啮,兵奇鹜自惊。男儿须事业,漫说刻舟明。”从上可略见诗人对现实并不冷漠,也有报国之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概认为其“不敢接触当时社会主要问题”,失之琐屑、细碎云云,是不可信的。①见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小组编:《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第434页,转引自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
陈诗的主要题材是上述叙病怀、盼友情、酬唱应和和写景言志四类,采用俗熟清和的语言,多运用五七言体裁,体现纤巧、真率、晓畅、清切的审美情趣。“江湖派反对江西派运用古典成语,‘资书以为诗’就要尽量白描,‘捐书以为诗’,‘以不用事为第一格’。江西派自称师法杜甫,江湖派就抛弃杜甫,抬出晚唐诗人来对抗。”[7]这种没有独创性的方式,正是诗人的特征之一,真切地体现了诗人在那个时代、身处偏安之地真实的心路历程。其中与友人甚至官员的大量唱和诗更是研究陈起出版活动和出版思想重要的文献史料,对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情志,以及刊刻《江湖集》的复杂心态均有切实的帮助。南宋江湖诗派的形成,与陈起刊行江湖小集紧密相关;研究陈起的诗歌创作,必将加深对江湖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和特点的认识。
[1]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 朱嘉.朱子语类:第七册 卷一百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6:2702.
[3] 张宏生.《江湖集》编者陈起交游考[J]//文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54.
[4] 朱东润.沧浪诗话参证[M]//朱东润.中国文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71.
[5] 全宋诗:第58册 卷308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6774.
[6] 陈起.芸居遗诗[M]//四川大学古籍整理所.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672.
[7] 钱锺书.宋诗选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02.
[8] 叶德辉.书林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9:52.
[9] 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卷2[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石 娟)
Research on Publisher Chen Qi’s Poem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ENG Min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Suzhou Health College, Suzhou 215009,China)
Chen Qi is not only a poet but also an editor, which leads to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poems. His poems reflect his esthetic sentiment, writing styles and values. Study of his poems also helps understand other poets from Jianghu poems group. Chen Qi’s poems refect multiple values from description of background, exploration of spiritual world and evaluation of his creation.
Song Dynasty;Chen Qi;Jianghu poetry;Jianghu Poems Group
I20
A
1008-7931(2014)06-0053-04
2014-09-27
冯 敏(1978—),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