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动力辅导的“学院
——社区”模式探究——大学生学习动力辅导研究之三: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2014-04-10 10:55:47黎安康金春寒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辅导动力辅导员

黎安康,金春寒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南岸 400074)

大学生学习动力辅导的“学院
——社区”模式探究——大学生学习动力辅导研究之三: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黎安康,金春寒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南岸 400074)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成本的提高,一些学校开始实行社区化管理,笔者所在的重庆交通大学即实行“学院——社区”的管理模式。此模式在大学生学习动力辅导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帮扶职责不明,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帮扶对象重叠,容易出现重复劳动现象;帮扶心理懈怠,容易出现疲闲并具现象。本文以辅导员为例,寻求解决的办法,首先要厘清各自的职责,其次要加强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本,营造主体间性交互关系。

学习动力;“学院——社区”模式;角色定位;主体间性

在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模块化实践研究和团体辅导模块化研究中,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辅导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的开展,同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很多学校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节约办学成本,开始借鉴社会管理模式,探索社区化管理。笔者所在的重庆交通大学从2003年开始就对学生实行社区化管理,运行“学院——社区”模式,可谓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典范。本文即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对大学生学习动力辅导的“学院—社区”模式进行探究。

1 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学生,他们是真正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年轻一代,从小物质生活优越,又大多为独生子女,因而备受父母宠爱,有些甚至是溺爱。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无论是抗击打能力还是实践动手能力都比较差,在学习上自控能力显得薄弱,意志不够坚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在中学阶段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其学习动力相对较强,但是进入大学之后,短期性的学习目标基本实现,他们一下子进入了学习动力的真空地带,其学习动力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习兴趣低迷,逃课现象严重。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或者因为在填志愿时出于父母的希望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或者因为分数低被调剂到不太理想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很少提得起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大一阶段还好,进入大二之后便就开始逃课,有些学生还是有计划的逃课,诸如“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之类口语的流传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学习目标茫然,厌学情绪严重。不少学生上大学后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他们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反而视学习为负担,视上课为苦事,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整天上网,打游戏,不但损害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还荒废了学业。

三是逃避学习,求知欲低下。很多学生在大学没有完整的学习计划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至认为上课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而去不去上课得看自己的心情。即使去上课也在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找别人讲话,东张西望,也不做笔记,总之上课纪律很差,很难集中注意力。课后也不复习,做作业就抄袭别的同学,考试则带小抄,甚至不惜违纪、作弊。总之,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呈逐步下滑趋势,状况令人担忧。

2 “学院——社区”模式在大学生学习动力辅导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的原因,更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息息相关。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其中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除了学生自己之外,辅导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辅导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提出‘全员育人’理念,但是真正能够给予大学生系统指导的是辅导员、导师、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等专门人员,而且,辅导员是给予大学生辅导的主要群体”[1]。但“学院——社区”模式存在不少缺陷,阻碍了辅导员、专业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等专门化的帮扶人员顺利地开展帮扶工作。其具体的表现是:

2.1帮扶职责不明,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学校实行社区和学院的双重管理模式,出发点是管理的专业化和工作的精细化,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面对的并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具有个人意志的人,无论是社区的老师还是学院的老师在进行具体的管理时,都不可能没有工作的交叉,如此一来,自然会出现管理的交叉地带,而管理的交叉地带往往就是管理的真空地带。真空地带容易出现“三不管”现象,这位老师说这件事该另一位老师管,另一位老师又说这件事他不负责,将学生的事情像踢皮球一样提来踢去,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也不知道该去找谁,而老师却借此推脱责任,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导致了效率的降低,对学生的帮扶效果可想而知。

2.2帮扶对象重叠,容易出现重复劳动现象

不管是学院的老师还是社区的老师,所面对的都是同一群学生,其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具有同一性,致使许多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劳动的现象。这种重复劳动在工作的交叉地带尤为明显,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动力的帮扶上也是一样。面对同样一批需要帮扶的学生,学院的老师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可能社区老师已经在学生身上实行过了,这样很容易出现重复的消耗,也使学生苦不堪言。这里以搞活动为例。重庆交通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很多旨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如汽车节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大赛,桥模设计大赛等,这本是好事,但由于实行的是“学院———社区”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就是往往学院搞了一次,社区再搞一次,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过多的重复性活动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还可能导致学生因疲于应付而适得其反。

2.3帮扶心理懈怠,容易出现疲闲并具现象

由于帮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帮扶职责不明,导致帮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帮扶的过程中产生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懈怠心理。面对同样的帮扶对象(需要帮扶的都是学习动力不足的人群),在“学院——社区”模式之下,彼此推责的情况是难免的,学院的老师会觉得对某个学生的帮扶工作社区的老师会负责的,自己没有必要再去过问或过分用心,而社区老师也会存在同样的帮扶心理,如此一来则导致两边的清闲,对学生的帮扶工作反倒无法落到实处,这种心理是推诿扯皮现象的延伸。另一种则是厌倦心理,这是重复劳动现象的延伸。对同一个对象的学习动力进行帮扶,社区老师和学院老师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即使相同,也会导致学生滋生厌倦情绪,而重复同样的工作,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疲劳,实则不利于学习动力的提高。

3 “学院——社区”模式下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动力辅导中的角色定位

在“学院——社区”模式之下呈现出来的对学生进行学习动力辅导的困境,根本的原因是辅导的归属“在体制上仍未理顺,身份角色模糊”[2]。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动力辅导的过程中,学院和社区必须要做好准确的角色定位,尤其是学院的辅导员和社区的辅导员,职责一定要明确,同时彼此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因为辅导员是高校里面和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也是学生最熟悉的直接教育和管理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负责人,也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指引者,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辅导中,同样发挥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就以辅导员为例,来说明在对学生学习动力的辅导中,学院和社区应如何准确地定位。

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学校,一般而言,学院主要负责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上的相关事情,而社区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入党和人生安全保障。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动力的具体辅导工作中,学院辅导员和社区辅导员更要明确自身职责,找准角色定位。《重庆交通大学学生社区辅导员工作职责》共六条,其中涉及学习辅导的有五条,分别是“一、根据学校党委、行政的工作部署,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二、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校风学风建设、课外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军训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组织学习《社区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做好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四、深入学生宿舍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中存在的倾向性思想问题进行认真地研究、疏导和处理;五、认真搞好学风建设。采取灵活多样措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六、指导并组织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中有些职责与学院辅导员承担的工作职责交叉重复,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校风学风建设、课外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中存在的倾向性思想问题进行认真地研究、疏导和处理;搞好学风建设,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并组织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等。而且用于表述的语言显得模糊不清,没有落到实处,如校风学风建设,掌握思想动态,素质教育等,都是空泛的陈述性言语,而不是具体化的行为分工。这样就会导致学院辅导员和社区辅导员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不知所措,不清楚自己该负责哪一块儿以及哪一方面。因此应该将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以学风建设为例,学院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应该详细到去课堂上查课,课前点名,守候学生上晚自习等,而社区辅导员就应该细化到去宿舍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负责学生的思想情况汇总,每星期的晚点名等,只有厘清了各自应该承担的职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以明确职责为前提,学院辅导员和社区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动力辅导的过程中还需要密切配合,主动交流,及时沟通,采用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切实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彼此间要搭建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学生为本,营造主体间性交互关系。这里所说的主体间性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揭示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存关系,因而又称之为交互主体性,“它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平等交往、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相互理解和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取得共识并在交往中表现出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它打破主体的孤立状态,建构多个主体间的交互关系”[3]。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辅导中,需要突出两重关系,一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往老师对学生的辅导停留于静态的“人与物”的居高临下状态,将学生视作被教育的他物,而不是“人与人”式的平等交互关系。在主体间性的交互视角之下,无论是学院辅导员还是社区辅导员,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抛弃以往指令式的静态关系,构建“人——人”式的动态链接,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动力。“基于主体间性的个性化深度辅导的本质是深度的融入、深度的谈话、深度的探究、深度的指导”[4],这就要求学院辅导员和社区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的情况之下,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二是学院辅导员和社区辅导员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各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达到协作育人的目的。基于这一目的,学院辅导员和社区辅导员就必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以共同的帮扶对象为目标,以共同的辅导资源为客体,达到方法和理念的交流与共享,从而构建起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交互关系,避免推诿扯皮和重复劳动。

4 结语

大学生学习动力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块化研究与实践”与“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模块化实践研究”的课题之一。学习动力问题是关系学习个体能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对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研究涉及学习动力的类型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学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及优化策略,学习动力辅导的模式,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动力辅导中的作用等课题,因而笔者的研究是一个系列。对于学习动力的类型,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优化策略,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故而没有在此展开。本文的重点是探讨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和在“学院——社区”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力辅导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此模式下辅导员的准确定位与合作,属于团体辅导的学习动力辅导模块,也是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模块化实践研究的辅导员模块内容之一。但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多未尽之处,其中特别值得展开的内容是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动力辅导的过程中,学院辅导员和社区辅导员的合作形式问题。

[1]潘国廷.大学生辅导学论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郑晓边,李晓风.大学心理辅导的整合与困境——大陆与香港两位学者访谈资料节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杭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3.

[3]鲁武霞,李晓明等.主体间性视阈下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4]钟小要,张金锋.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大学生个性化深度辅导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On the College-community Mode of Learning Motivation Counsel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rd Research of Learning Motivation Counsel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Ankang, JIN Chunhan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Nanan Chongqing 400074)

With the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school running cost,some schools began to implement community management. For exampl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implemented the college—community management mode. This model has many problems in the motivation counsel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e problems include that the helping responsibility is unclear,so there are many shuffling phenomenon, the supporting objects are overlapped, so the labor is wasted,and the helping behaviors are slacked, so there are fatigue and idle phenomenon. The paper takes the counselor as an example to find a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firstly clarify our respective functions and duties, and secondly strengthen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tak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o creat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s .

Learning Motivation; College-community Mode; Responsible Clarification; Inter subjectivit

G642.0

A

1672-2094(2014)06-0095-04

责任编辑:邓荣华

2014-10-11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块化研究与实践》(编号:13S KG09)、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模块化实践研究》(编号:1203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黎安康(1986-),男,贵州仁怀人,重庆交通大学机电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党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金春寒(1977-),女,四川眉山人,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辅导动力辅导员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动力船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6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6期)2009-07-24 14:38:0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9期)2009-07-24 1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