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证分析

2014-04-10 08:45:26姬惠惠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被调查者大学生

姬惠惠

安徽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安徽合肥,23003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全党都要“支持青年创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高校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当前,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2-3]。

基于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对我国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目的是为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农业科技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徽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12个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94.3%。问卷内容涵盖四个方面: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需求,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师资现状,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现状,创业教育和培训的完善途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2.1.1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关于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普遍认为可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可以“教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是“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针对“你目前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态度”这一问题,选择“比较关心,但参与者较少”和“非常感兴趣,参与积极性高”的占55.5%,而选择“认为事不关己,缺乏积极性”和“没有必要”的分别为26.8%和17.7%。

2.1.2 学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状况

“你认为目前学校创业教育指导课的教学效果”,40.99%的被调查者选择“说不清”,38.87%的被调查者选择“需改进”,选择“好”的仅为20.14%。

针对“你认为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障碍”这一问题,被调查者选择的顺序依次为:“提供创业实践或获得经验机会”不足,“校内创业师资”不足,“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不强,“现教材应用性或针对性”不强。

“你认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关于创业技能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是”,52.65%的被调查者选择“创业教育师资缺乏”,48.76%的被调查者选择“创业技能的教育理论不完善”,其后被调查者的选择项依次为“创业技能培训的等级认证工作未开展”“没有创业技能相关的理论教育活动”。

2.1.3 学校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状况

“你所了解的学校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及实训项目有”,被调查者普遍知道“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但对于学校开展的其他创业教育、创业培训项目(如GYB、SYB等),仅41.69%的被调查者知道“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

“你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教育活动有哪些”,超过50%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创业讲座”或“创业教育理论课”,36.75%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创业模拟训练”,而被调查者中参加过“创业园实践”和“创业设计竞赛”的仅占31.45%和28.62%。

“你认为所在二级学院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情况如何”,被调查者的选择顺序依次为“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工作部及共青团组织在创业教育中有所作为”“有专业教师指导,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服务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创业技能提升训练”。

2.1.4 对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建议

“你认为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理想阶段是在”,63.60%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三年级”。“你希望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些方面”,被调查者的选择项依次为“个性化辅导”“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市场营销”“创业案例分析”“财政税收”。

2.1.5 对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路径有哪些”,被调查者的选择项依次为“营造深厚的创业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融入创业精神或创业意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与创业教育开展模式相匹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任创业导师”。

在“你认为创业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多项选择问卷中,选择 “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实践教育”和选择“举行创业模拟实训类培训”的被调查者分别为88.70%和79.86%,其次依次为“大学生创业课程的理论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或创业竞赛”。

“你认为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可以有”,被调查者选择“加强社会实践,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的培养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加强课堂教育,将创业素质培养植入课堂行为规范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课程体系比较完善”等四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80.21%、72.08%、57.60%和54.77%。

“你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创业知识和技能”,被调查者的选择项依次为“活动+训练”“亲身实践”“老师授课”。

“你认为学校有关部门培养大学生创业的途径有哪些”,被调查者的选择项依次为“进行模拟创业情境下的行为训练”“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创业政策指导、咨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2.2 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安徽农业大学已经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所开设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开展的创业教育相关活动对学生获得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体上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被调查者普遍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高校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并给予了正面的回应,但学校创业教育的整体氛围亟待进一步营造,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调动。

(2)被调查者对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低,认为仍需进一步改进;同时,被调查者认为创业实践获得经验的机会、校内创业师资、创业技能的教育理论等方面制约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

(3)被调查者对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创业讲座等课程或创业教育内容了解较多、参与较多,但对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园实践等专门的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了解有限、参与度有待提高。对二级学院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情况普遍表示认可。

(4)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更应注重个性化辅导,突出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应加强学生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教育。应通过创业案例分析,教会学生进行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教育学生了解市场营销、财政税收等基本创业知识。

(5)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的培养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等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3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3.1 转变教育观念,立足“农”字营造氛围

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是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外部推动力。为了进一步摆脱高等教育和就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把创业教育理念深入师生头脑,农业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的组织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多级组织架构,成立校级层面的创新创业管理中心,成立院级和专业层面的若干学科或专业特色的创新实践基地,成立学生层面的各种创新创业实践协会[4]。同时,农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网络论坛、形势报告会、座谈沙龙等形式,积极面向大学生宣传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以及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成功企业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乐于创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5]。

农业院校要立足“农”字做文章,深入念好“农字经”、唱好“爱农戏”,在培养农趣、提高农技、激励农志上下功夫,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兴农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神农大讲堂”科技学术讲座、“兴农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爱农杯”涉农实用技能竞赛、新农村规划设计大赛等系列品牌活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务农、富农”的思想,教育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激发学生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创业热情。

3.2 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农林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以农业学科为特色的农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农林学科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创新特点和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专门人才,认真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积极构建卓越农艺师、卓越农业工程师、卓越农业经济师等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要面向农林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面向基层的农林教育改革。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应注重将行业标准引入到专业标准,将执业资格标准引入人才标准,将技术标准引入课程标准;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构建以课程为指引和以专业为指引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制定专业实践能力标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改革农学、畜牧、园艺等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农林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6]。农业院校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对创业内容的阶段性需求,建立全程化、分阶段的创业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拓展和加深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积极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适应社会并敢于自我创业、快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3 突出实训,在服务“三农”上做文章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为使农业院校大学生尽快掌握创业过程,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科研素质拓展训练、创业社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模拟实训等多种多样的创业实务训练,使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锤炼和固化。

同时,农业院校要紧扣专业、学科发展,积极建立以农业园、农萃园、教学生产实习基地等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并在政策、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积极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相关领域的创业实践活动。

3.4 强化师资培训,建设有特色的专职师资队伍

师资是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核心,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基本保证[3]。农业院校应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师资现状,尤其是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紧缺的局面,成立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服务的专职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教育和全面细致的创业指导服务。农业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和创业理论知识水平,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创业实践机会,增强教师自身的创业实际经验和实践感知,打造具备扎实创业教育能力和丰富创业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同时,农业院校应加强同农林相关企业界的联系,积极完善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涉农涉林企业合作机制,聘请一批生产、科研、管理一线专家做兼职教师,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教育农业院校大学生能够懂得涉农涉林等农业企业的基本运行模式,提升学生在农业相关领域创业实践的能力。

3.5 树立创业典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典型、创大业

创业典型的激励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是创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农业院校应积极挖掘学生创业典型,印发“创业校友风采录”或创业典型风采录,并积极利用报刊、广播、网络论坛等宣传创业校友的事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典型、创大业。

农业院校应深入挖掘农林牧副渔等农业企业的校友创业典型,发挥他们的引导效应,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让学生明白农业战线大有可为,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在农业产业领域创业的信心,切实落实“学农、爱农、务农、富农”的农业高等教育目标,服务“三农”工作。

3.6 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和资源利用体系

创业教育具有社会性与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个性并存的特点,因此,农业院校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努力构建完善的、具有农业院校特征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和资源利用体系[7]。

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的优秀人才资源。农林学科是农业院校的优势学科,但同时农业院校往往拥有理、工、经、管、医、文、教、法等多种学科。因此,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农业院校重要的人才资源。农业院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应有效利用好这批人才资源,努力发挥好全体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和人人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农业院校拥有的农作物新品种、优良畜禽新品种、林果新品种、新型农业技术等是优秀的农业科技成果,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的资源。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科研技术和科研品种,在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促进成果的推广转化,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农业院校应充分挖掘学校空间资源,有效利用农学、畜牧、园艺、茶学、环境工程等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保障;同时,以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依托,建设覆盖农业产业方方面面的、分散性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效载体。

农业院校应积极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各级团学组织、农业经济研究会、新农村发展研究会、园艺植物观赏协会、创业者协会等学生社团是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和组织形式。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等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让他们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提升带动力,引领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断深入开展。

高校、社会、企业、政府等方面良性互动的创业服务科学化系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8]。农业院校应积极联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设置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给予舆论、资金和技术上的强力支持。农业院校应发挥自身办学时间较早、校友资源丰富的特长,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注重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将农业院校打造成校友创业的资本、人才信息集散中心。农业院校可以深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密切合作,在关于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和其他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做好工作,加快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力度。

4 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和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当前农业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农业院校在推进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农业高等教育和农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科学定位,不断地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探索,构建符合农业院校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型农业科技人才。

[1]姬惠惠.高校创新创业型大学生培养的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6):50-54

[2]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3]周颖,强利军.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问题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0):115-117

[4]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5]郭晋晖,何临春.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13(1):152-154

[6]付金沐,陈啸吟,马艳平,等.对地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0):118-120

[7]李跃,王淑霞.构建以就业思维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4):95-97

[8]李炳论.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2):105-106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被调查者大学生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 14:24:07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