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高,李 鸿,刘 领,周家华,刘皖苏,袁维风
宿州学院 1.信息工程学院,2.科技处(协同创新办公室),3.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形式。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1]。产学研合作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接触面和根据个人兴趣创新的各种机会[2]。按照“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校企结合、共同教育”的基本思路,不断改革创新,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类型、生源层次、办学传统各方面与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别,培养学科型人才不符合办学实际。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强劲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源泉。因此,与国内一流大学和办学历史较早的老本科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注重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又贴近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同时,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双方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完全可以取得突破并实现校企间的合作共赢[3]。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走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之路是适应时代及教育发展规律的,也是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处在本科建设的爬坡期,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科研过程中的重大、重点项目进行建设,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如何有效支撑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还不多,导致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缓慢。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学研合作所涉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合作办学操作规程等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专门机构尚未成立,职能部门、院(部)的职责还有待理清,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院(部)管理者和专业教师对开放办学、合作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合作育人的实践相对滞后,产学研合作办学“点”的成果尚未形成“面”的效应。
产学研合作教育渠道有待于拓宽,合作教育的层次有待于提高,主要表现在:(1)新建本科院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企业并从产业(行业)获取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力还不够强,对地方和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还不够大。(2)由于体制、政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对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投入。(3)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程度不深,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不同学科专业中开展得还不平衡,部分专业学生参与度较低,合作培养教育内容不够宽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技活动与产业背景、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联系不紧密。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将主要投入放在校园基础设施等外延建设上,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对滞后[4]。学校对于制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规划,无法全面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宿州学院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开展了三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活动之间的关联,在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共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出了一些初见成效的六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初步构建了“校企互建三基地”的合作共赢机制,即将企业建设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研究基地和就业基地;将学校建设成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技术开发基地和人才供给基地。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全国各高校积极参与此项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也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宿州学院通过召开“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工作推进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卓越计划”试点工作,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被遴选为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电子类、地质类、信息类三个专业大类实施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卓越计划”框架内,学校和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共同完成工程实践教学过程。
宿州学院与地方企业合作,加强地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培养,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任务后,把学生派到企业,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参与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在工程项目实践过程结束后,学生回校进行总结并继续完成学业。学校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皖北煤电集团、皖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参与新专业申报论证,把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应用型专业设置的新思路,如与企业共建煤炭资源类专业,将企业实验室引入校园,模拟工作实景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建生物农业类专业,探索教学生产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邀请企业管理层和技术层的专家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聘请企业负责人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在专业改造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成果。2011年,宿州学院与安博教育集团共同创办了“软件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3月31日召开了双方共建“软件工程”专业研讨会,双方围绕专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共建培养成本的核算、双方的责任及经济效益分析等问题进行充分的研讨,这是该集团在安徽省进行的首例专业共建,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宿州学院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从2010年起,与洽洽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洽洽冠名班”;与广东奥维斯投资有限公司、广东香江控股集团合作,开设“奥威斯酒店管理冠名班”和“香江集团综合冠名班”;与中国卡通集团宿州中卡通动画制作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卡通”冠名班等,进行冠名招生,实行定向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3+1”、“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初步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012年6月,宿州学院与泗县人民政府合作组建泗州戏学院,并经教育部批准设置表演本科专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方向),培养泗州戏高级专门人才、进行泗州戏的研究与开发。泗州戏学院的创办是传承、推广泗州戏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校地双方合力进行文化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学校分别与安博教育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安徽盛林蓝莓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宿州学院-昆山安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及校级工程技术中心,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搭建平台,努力实现校企共赢。另外,学校与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共建实物地质资料库,收集整理岩芯近千米,岩石矿物和古生物标本近600件,接待生产单位技术人员培训、学生实习等300余人次。与神州数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内网络工程实训基地,与安博教育集团等相关企业共同制定校内工程实践环境的改造建设方案,新建和改造8个工程实验实训室。
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与皖北煤电集团,淮北煤电集团,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水文勘探队及物探测量队等企业建立了2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借助基地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平台,近五年来大学生科研立项100多个,500多名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信息工程学院与安博教育集团(昆山)基地、上海杰普软件昆山软件园基地、中软国际技术软件公司(无锡)、东软睿道科技公司(南京基地)等10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2011年有286名学生、2012年有182名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实训。2013年“宿州学院-昆山安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与苏州中联、丰原生化有限公司、皖北药业等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签署8项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个,学生到安庆石化、皖北药业等企业见习1 000余人次,到丰原生化有限公司等实习实训200余人次。经济管理学院相继和华西希望集团、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永诚保险股份公司等16家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先后选派220多名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获赠2万元多媒体教室建设经费。同时,与昆山安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技术软件公司、东莞太子酒店、广东奥维斯投资有限公司、浙江金都物业公司、丰原生化有限公司、安庆石化、洽洽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署了合作就业协议,每年至少接收相关专业5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
宿州学院作为安徽省高校中较早倡导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校,于2009年创办了全省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园。自此以来,学校不断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把创新与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并体现于课程设置中;不断加大大学生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的立项资助,积极争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业探索和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先后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AA)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定点机构、全国大学生十佳KAB创业俱乐部,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有效地整合和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筑了一个以学校示范性创新与创业教育培训为中心,由各二级学院培训基地构成的卫星式创新与创业实践硬件平台和以人本化为特征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软件平台;基本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为重点的优质育人环境,构建了以“课内课外双渠道、学研产三结合、多模式”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体系,开展了以“大一大二早动手,校院成规模、有创新”为特色的创业教育工作,实现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梯次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实用价值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能够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育理念、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张迪,杨守斌.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3(16):15-18
[2]刘蕴.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报,2013(3):272-273
[3]张艳博,高月春,赵树果.校企合作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61-163
[4]金劲彪.新建本科高校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9):40-42
[5]王明芳,史金成.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实践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2):94-96
[6]刘青松,曹泰斌,钱苏祥.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25-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