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瑾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以来都是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其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然而,随着“建设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的提出,地方高校中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专业不断增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就是其中之一。该专业以培养影视剧编导为主导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剧本写作和文化创新能力。为适应这类应用性较强专业的需求,作为基础课的古代文学教学也必须有相应的革新。这需要教师转变固有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知识传授、知识堆砌的填鸭式灌输,或者那种曲高和寡、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研讨,而要把古代文学看作有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加以灵活地运用。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发挥这种文化资源的优势呢?这就需要深入挖掘古代文学与戏剧影视文学之间的契合点、共通点,在教学中作为重点加以强调和突出。比如词汇的积累和运用,文学素材的挖掘和创新,某些创作技巧的相似等,都可以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习提供资料和借鉴。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
进入有声时代以来,声音(语言、音响和音乐)就成为了电影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声音中的语言即台词(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在历史剧中需要有所区分。除了做到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外,还要尽可能符合古人的用语习惯,以凸显历史剧的文化韵味。要达到这一点,即使是专业编剧人员也是有相当的难度。
以近几年收视率较好、制作较为精良的电视剧作品《神探狄仁杰》系列为例。剧作主要讲述的是唐武周时期元老大臣神探狄仁杰、武将李元芳携手合作,屡破惊天大案的传奇故事。该剧在语言方面既有文言,也有白话。编剧有意加入了诸如“夤夜”“查察”“迁延”“小厮”“仵作”“卑职”“元凶”“便宜行事”等现在已很少使用的词语;采用了如“求大人宽恕则个”等古代口语的习惯表达,以上这些词语的使用都使该剧颇具古典意味。但剧中也有个别语言运用不当,留下了让人诟病的瑕疵。比如“巧言令色”一词,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的意思是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1]。狄仁杰本意是斥责犯罪嫌疑人巧舌如簧,证据已然确凿仍犹自强辩,剧中却说“事到如今,你还在这里巧言令色”(拍惊堂木)。这里“巧言令色”显然是用词不准确了。再如《神探狄仁杰4》中如燕对凤凰说:“大阁领,这可让如燕讳莫如深了。”“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泛指把事情的真相紧紧隐瞒。从上下文来看,如燕想表达的意思是因为凤凰前后言语不一致而感到不理解,此处用“讳莫如深”纯属语病。还有“斟酌”一词,意思是反复考虑以决定取舍,常见的组合有“字斟句酌”“浅斟低酌”等,但没有“斟而酌之”的用法。而剧中狄仁杰回复武则天却说:“此事需斟而酌之。”这就是明显的病句。“惜言如金”一词,在剧中运用也不准确。《神探狄仁杰》第一部狄仁杰放走虎敬晖,并要虎敬晖遵守承诺,但台词中却说“希望你惜言如金”。这里显然是望文生义。除此之外,剧中还出现了朝廷诏令、官员的奏折等较长的文字,这些篇章语句文白夹杂,结构不甚整齐,文气不够连贯,文字风格也不够统一,剧作者在处理这个部分时古文功底的欠缺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历史剧对语言要求比较高。语言运用合宜,会有古色古香的效果;而运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显得不伦不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既然以编剧为主导方向,那么就必须在语言方面进行积累和锤炼。这就需要学习经典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进入教材的除了诗词曲赋等韵文以外,还有大量的史传散文、说理散文、山水游记、志怪传奇、白话小说。这些作品不仅时代有别,且风格各异,值得带领学生仔细研读、体会。通过熟读文言和白话作品,来大量积累词汇,熟悉古汉语的习惯用法,惟有如此,才能在语言运用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才不致于捉襟见肘、乱用误用。
古代文学从时间断限来说,上自先秦下止近代;从叙事文学的体裁来看,既有上古神话和传说,也有叙事诗,杂剧、南戏,明清传奇,文言和白话小说等。这里面积累的各种类型和母题,在今天依然具有延伸性。比如,当代文学作品贾平凹的《五魁》《白朗》《美穴地》等匪行小说从类型源头上可追溯到英雄传奇之鼻祖《水浒传》;武侠小说可以溯源到唐传奇中的豪侠小说;而仙游小说这一新类型,其实也是从武侠小说演变而来的[2]。因此可以说,每一部通俗作品都是对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的模仿与翻新。
进入新媒介时代后,对经典作品的模仿与翻新并未停止。诸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作品仍然占据着大众的视野。除了电视剧集外,长篇小说中的精彩篇章也被搬上大银幕,如《三国志演义》之《赤壁》上下,《聊斋志异》之《画皮》《画壁》,《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还有水浒人物谱系列作品,如《入云龙公孙胜》《鬼脸杜兴》《金毛犬段景柱》《金大坚与萧让》《金枪手徐宁》等。这些作品有的以小说原有情节为主要内容,有些则借小说中的只言片语敷衍开来,但依然继承了原著的精髓。还有些经典素材则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被重新解读和阐释。如《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仙履奇缘》等,对《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形象、性格进行颠覆性的改造,使传统题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还有李碧华的《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则从女性主义的角度为传统题材的再创作提供了新视角,等等。这都证明了一点,即“所有以往的文学同时又都是现代的,都可以为我们所用”[3]。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满足于按时间顺序梳理各种文体发展史,介绍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流派的兴替,文学理论的演进等;也不应过多涉及到学术性较强的考证、索隐等问题,而应结合当前影视圈的热点,引导学生去搜集有潜在市场价值的素材,选取可行的角度进行文学创新。比如《水浒传》的教学,对于小说的成书、版本等略作介绍即可;对于小说的主题、人物、影响等与剧本写作有关的部分,应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此外,更多地还要强调对原著深入阅读,从中撷取有价值、有意味的素材资料进行再创作,从而以传统题材表达当代意义。
戏剧影视文学与古代文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传统文学主要通过文字、语言传达给读者以间接印象,而影视文学则主要凭借画面、声音所建立的直观视听感受与观众交流。但两者又同属文学大类,因而在创作上仍有明显的共通之处。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爱森斯坦曾说:“就其对事件的纯情节性的蒙太奇而言,与电影本质最为接近的仍是东方艺术。”[4]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东方艺术能够将时空和谐统一。就拿中国古典诗词来说,它不仅是时间的艺术,同时还是时间率领空间的艺术[5]。它特别重视画面的构图、意境以及时空关系的处理等;作为视听艺术,影视剧也主要借助画面和画面的组接来叙事抒情以及实现时空的转移。因而,古代诗词在建构画面美感、营造画面意境和自由转移时空方面甚为成熟的技巧,同样值得专业的影视剧编剧借鉴和模仿。
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非常注重画面的构图,往往借助画框中的线条形状、位置、色彩、光线等来营造丰富的层次和视觉的美感。中国古典诗词也同样关注画面的美感,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评价王维山水诗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6]诗与画虽不同,但古人却能以画法入诗,实现诗与画的结合。于是诗成了有声画,画则为无声诗。以杜甫《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诗,将能够体现早春特色的景物纳入了画面,不仅有色彩黄、绿、白、青,显得明丽清新;有数字的变化,两个、一行横纵相对;还有位置的不同,青天、翠柳高低错落,远近合宜。后两句诗中,不仅点出早春的季节特征——未融之雪,还以下东吴之船含蓄表达了思归之情;更重要的是,在构图上以门和窗为画框,以窗外之雪山、门外水上之舟构成借景、隔景来形成画面的景深效果,以增加画面的造型之美。如果教师在讲解此类诗词作品时,能更多地与影视的画面构图规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启发。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美学的重要概念,在创作中主要通过景、情的合一来实现。诗词中富有意境的佳句不胜枚举,这里举两个简单例子稍作说明。如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的上阕,以边塞秋季特殊的风物、特别的黄昏时刻营造了孤苦凄清的氛围,与下阕抒发戍边将士悲壮辛酸的心绪极其吻合。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视为言愁之佳作,主要是以意境取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中的这几组意象不但极具画面感,而且共同构成了衰飒之秋景,很好地烘托出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恨、乡思之愁,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富有意境的画面在电影中,能够承载更多的意义。如前苏联诗电影流派的代表作之一《雁南飞》,影片结尾部分有一个大雁又一次南飞的空镜头,饱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思。它引导着观众思考法西斯战争的罪恶,呼唤人们珍惜美好的情感,学会坚强面对生活。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作品也重视画面意境的营造。比如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剧中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陕北采风,与翠巧一家人在耕作间隙休憩的画面,就颇具诗的意境:一边是绵延广袤、厚重朴实的黄土地,一边是缓缓流淌、亘古不变的黄河水。这一刻壮阔而宁静,似乎联系着过去,又孕育着美好的未来,很好地体现了影片关注民族命运的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较多地关注古典诗词的经典意境,引导学生借鉴这些技巧来处理影视剧画面。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画面的感染力,也可以使作品具有某种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典诗词善于处理时空关系,往往借助独特情景营造的特殊情境来打通不同的时空,以深切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感受。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桃花人面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通过桃花、庄院门户等相同的景物,将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构成对比,不但拓展了时空,而且还委婉地传达出作者寻访不遇的惆怅惋惜之情。再来看南朝诗人萧绎的《咏梅》:“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池。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诗歌以梅、池两个物象将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连接起来,将梅的再次盛开与人的感慨流年作了比较,在变与不变中抒发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再有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此词中存在着三个时空:现在的离别之际、离别之后的今夜酒醒之时、离别几年之后,由现在的伤感不已悬想离别以后无人倾诉的孤独寂寞,借三个时空浓浓铺展开来,荡漾开去,造成余韵悠长的效果。古典诗词处理时空的技巧,对影视剧本的写作、分镜头的设置、电影的剪辑都有所启发。特别是在不同时空的转换上,如何做到“无缝”连接?就可以采用诗词中特殊情境等作为剪辑点进行巧妙的转场,以保持画面的流畅和叙事、抒情的连贯。
综上,结合影视剧本创作的实际需要,古代文学教学应以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素材的延伸与创新和创作技巧的共通与借鉴三个方面作为教学重点,这既可以加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实现古代文学应用型教学改革的目标。这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培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素养的需要。经典文学只有不断地被接受、被阐释,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而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的编剧,才能创作出既符合当代精神又具有东方美学神韵的好作品。以上是笔者对古代文学应用型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看法,不成熟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
[2]葛红兵.小说类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57
[3]西蒙.垃圾文化:通俗文化与伟大传统[M].关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4]爱森斯坦.并非冷漠的大自然[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26-327
[5]时宏宇.宗白华论中国艺术的基本象征物:时间化的空间意识[J].东岳论丛,2010(2):87-90
[6]苏东坡.苏东坡全集[M].王文诰,注.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1758 (责任编辑:刘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