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强军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道家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老子名著《道德经》是道家哲学集大成者,全书围绕“道”“无为”“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做了一次宏大精辟的论述,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家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宗教传统,这些原始宗教传统包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天神慈悲、祖先崇拜,其中母系氏族最具特色的是女性崇拜(包括女始祖崇拜、女阴崇拜和女性生殖崇拜等)[1]。在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大家庭里面,往往是慈爱温和的老祖母作为家族的主导,部落家族成员皆其血脉子孙,老祖母料理部族家国的政治传统亦自然是慈爱呵护、寡欲不争、贵阴尚柔、自然无为等方式。女性崇拜导致社会风尚尊重女性的阴柔、谦让、虚静等品质。这种政治智慧的种子孕育着道家文化的花朵,圣哲往往是时代精神最敏感的觉悟者,源自上古时代的道家精神文化传统经过老子的高度凝练,将谦下柔美的女性气质和智慧融会贯穿在了《道德经》全书当中。《道德经》诸多核心观念大量吸纳了源自上古时代女性生殖崇拜的文化传统。
无疑“道”是《道德经》全书的精神轴心,但是老子并没有给出关于“道”逻辑演绎的定义,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譬喻和自然物的描摹,将“道”的意涵渗透在各个章节,来启发人们对“道”的感悟和体验。在揭示“道”的真谛时,老子的确看重女性。这其中最重要的透视立场即是以女性的气质性情、镜像、处世经验和智慧模拟“道”的情状,在其著作中,静、雌、柔、牝、母、生、水等一类阴柔词汇反复呈现,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无为守柔、致虚守静、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谷神不死、玄牝之门、天地根、可以为天下母、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等诸如此类的女性气质直接与“道”贯通。老子如此看重宇宙间这种时常被忽略的潜藏的阴道能量,必不是空穴来风。近来有学者考证老子学脉,推测容成公乃老子之师。饶宗颐先生说:“传容成公为老子师一说,并非完全无稽。”[2]刘笑敢先生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阴性用词统称为雌性比喻。譬如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这里老子“连续用谷神、玄牝、玄牝之门和天地之根逐层深入的比拟,描述宇宙及万物的起源和根据。”[3]“牝”为女性生殖器官。生成万物的“道”如同天地之根的玄牝门,意即“道”无形无相、玄妙幽深,创造繁衍新生命正是女性生殖器的伟大功能,以此喻“道”微妙而传神。
实际上,《道德经》一书贵阴尚柔的鲜明倾向已经引发学界高度关注。刘笑敢说:“《老子》中的‘雌’‘牝’‘母’等词汇的出现明显比‘雄’‘牡’‘父’多而寓意深远,其‘柔弱胜刚强’不仅是哲学和方法论的主张,而且也似乎有着某种性别暗示或性别取向。”[4]胡孚琛认为老子及其《道德经》蕴含的女性崇拜有着极深的寓意,预示着人类文化的新方向。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献中,唯有老子的《道德经》将阴性词汇置于阳性词汇之前[5]。老子一书屡现“牝”“母”“谷神”“水”等这类阴柔语汇,其根本旨意在于肯定与之对应的谦下、静笃、柔弱、无为等属性最接近不知其名的“道”的规定性。 因此,老子及其道家哲学的鲜明特质即是“崇阴尚柔”,老子洞察到了女性应对人情世故的天然智慧,并加以升华和提炼,结晶成旷世名著。换言之,老子学说即为女性哲学。
与老子崇阴尚柔的哲学旨趣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西方哲人的致思路径。西方文明史是父权和男性本位化日益纵深发展的历史。在西方哲学肇始之初,就明确地将男性置于女性之上。亚里士多德即认为在本质上男性是优越者,女性是卑劣者;一方统治,另一方被统治,这条必然法则适应于整个人类。他认为在灵魂和身体之间,或人类和动物之间也有类似差异。卑劣的一方在本质上就要成为奴隶,他们应该服从主人的法规。女人天性就有缺陷,女人只是男人种子的消极孵化器,女人与奴隶是同为一类的①。这种置女性在男性之下的性别差异观深刻影响了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的哲学体系无不是源于男性主体对自身经验和对世界认识的解释,普遍将男性视为理性个体。西方文明打上了父权和男性中心主义的深深烙印。这种男性哲学观以男性气质规范作为人类两性世界的标准与规范,以男性的逻辑演绎经验、思维模式及其相应的生理、精神状态和社会地位,来解释自然界、宗教以及社会心理与生命价值。在这种西方哲学的经典解释框架内,男性气质即是规范化的品质,亦等同于全人类的合理性。一言以蔽之,唯有男性才是人类理性的合法代言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男性气质如同空气一样四处弥漫,无人可以避之。因此说西方文明史就是一部“他”史,是以男性的视野和规范写就的历史。
受此影响的性别气质理论向来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被内化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不言而喻的本质的性别观念。诸如,富于攻击性、竞争性、支配性、冒险精神、独立性、理性、不感情用事、坚定、不易受他人影响、喜好数学和科学、决策果断、富有自信心、雄心勃勃、不拘小节等气质倾向被归属为男性气质;而圆通机敏、细腻、文雅温柔、敏感、虔诚、整洁、有强烈的安全需要、富有爱心、喜爱文学艺术、被动等气质倾向被归属为女性气质。这种泾渭分明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实际上是西方传统主流哲学二元分立思维模式在性别观上的直接反映。西方政治思想的一大特点是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二元论”和“两分法”②。亚里士多德认为,男性是理性的,因而成为完整的人,他们天生更适合于统治;女性则是缺乏理性的,因而是有缺陷的、不完全的人。亚里士多德认定公共领域代表着理性和文化,适合男人追求善的生活和更高的精神境界,而女性存在于为了单纯的食、色、住等自然需求的私人领域。在卢梭看来,女性本质上是感性的,她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因此没有能够获得公民社会的必要德性,如果给女人以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她们会毁了男人。西方主流政治哲学传统思维模式愈演愈烈,男人与女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理性与情感的二元划分禁锢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黑格尔认为,妇女的命运就在家庭中,虔诚理家是她们心灵的伦理框架。康德认为,社会的理性秩序需要一种将妇女排除在政治行为之外的机制。概言之,肇始于古希腊的性别差异观无一例外不是将女性置于公共领域之外,西方文化传统的二元结构把女性划入私人领域的从属地位,使得人们相信女性的本质属性历来就是从属于男性的,她们更合适的位置是在私人的家庭生活领域。于是,父权制便理所当然地存在了,历史演变成了一部“他”史。
如果更深入地追究造成这一局面的西方思想文化根源,那么理性主义的蔓延是难辞其咎的。古希腊的斯葛多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把理性看做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尺度。认为依据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逻辑思维可以发现真理,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能够远离感性冲动。在西方传统认识论的二元结构中,男性对应着理性和客观,而女性对应着情感和主观。这种理性与情感的二元对立,导致了等级制的男性气质和价值体系的傲慢,女人在男人制造的理性框架中成为附属物。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支撑了西方父权制的观念框架,最终导致了二分的男性气质对女性气质的贬抑和殖民化。
女性的历史地位其实是与理性主义盛衰紧密相联的,女性主义就是在对旧哲学观的质疑与解构中发展起来的,从而带来了对性别的新认识。以男性意识为主导的西方理性主义发轫于古希腊,经过了中世纪、近现代的强势发展,在后现代社会中,西方理性主义的价值危机日益显现。马克斯·韦伯斥责狭隘的、冷漠的“理性铁桶”禁锢了欧洲人的精神。特别是工具理性引领的科学技术对自然王国肆无忌惮的征服夹杂着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过分的物质追逐迷失了生命本有的幸福、坦然和笃定。近代以来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内在的能量正在突破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父权制的藩篱,特别是女性主义理论尝试着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困扰人类诸多难题的新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与其说是女性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促生了女性主义,还不如说是人类内在精神的自我更新需要重新审视女性的价值、地位和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对理性主义长久以来遗留的严重问题能否修复这一问题,答案是乐观的。包括道家道教思想文化在内的中国精神元素是一可供选择的重要视角。道家哲学的女性气质和崇尚阴柔的力量为当代女性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道家经典图式太极图以最直观的形象展示了阴阳平等、相生相成的和谐画面。在诸多女性主义流派中,与道家哲学具有直接亲和力的当属生态女性主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相信女性谦下和宁静的美德更能够养就理解和亲近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老子说,雌胜雄,静为躁君,道家哲学赞赏被父权制文化贬损的女性、自然、情感的价值和优势。传统西方主流哲学正是以理性的名义,对女性、情感、自然加以否定,只赋予其工具性价值。道家哲学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天然同盟会对主流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构架发起重大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生态女性主义远远超越了简单认识和处理两性关系的层次,具有极其深刻的哲学原创性价值。
女性主义研究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理论旨趣,但其根本的主旨是一样的,即探究女性千百年来何以被逐渐排挤出了公共领域,其能量和智慧何以受到抑制,女性解放的最终途径到底在哪里。除了极端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外,致力于男女两性平等、合作与和谐应该是女性主义者的真正关切点。道家哲学崇尚女性柔顺的气质特征内蕴的文化价值不仅为女性主义者开阔了研究思路,实际上,也为更广泛地处理各领域的社会性别关系提供了精神动力。譬如,建设基于中国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中国女性主义立场的、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学和社会性别研究话语体系,道家哲学亟待中国本土性别理论研究者深入发掘,以弥补中国本土性别理论严重缺位的现状。西方学者已经觉察到仅仅从西方自身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寻找男女和谐的出路是难以有突破的,他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大大丰富了解决西方社会性别问题的精神资源[6]。 正是在此意义上,老子《道德经》及其道家思想文化的女性气质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中男女关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哲学原本。
实际上,道家哲学女性气质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女性主义者视野下的革命性价值,其对于未来人类新文化建设的先导性意义,亦值得高度关注。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包括妇女在内的彻底解放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真正成为自己命运主人的最高度和谐的时代。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社会状态,那样的社会状态没有男性与女性、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人为鸿沟。原始反终,两位哲人思想观念的不期而遇似可预见,人类社会正在回溯,在未来的更高级阶段发生回复。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非有人类新文化的诞生不可。道相行而不悖,万物相育而不害。性别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归根复命的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女性主义悄然点亮了这种新文化的曙光。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集体角色的重新塑造,以及新世纪女性集体能量的焕发,历史内在的自我平衡的张力要求颠覆西方传统主流哲学对女性性别的隐匿,要求男性理性主义的去神秘化。女性主义与中国古老的道家哲学遥相呼应,远古母系氏族公社的“她”形象再次明晰——“她”世界的到来,或许会使今天困扰男性世界的诸多宿疾都冰然若释。
注释:
① 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② 参见韩贺南主编的《女性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 参见王明《太平经合校》(全二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
参考文献:
[1] 胡孚琛.道学通论[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107.
[2] 饶宗颐.容成遗说钩沉——先老学初探[J].北京大学“汤用彤学术讲座”之二(道教专题).
[3] 刘笑敢.关于《老子》之雌性比喻的诠释问题[J].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3).
[4] 陈鼓应.道家易学建构[M].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
[5] 孙亦平.西方宗教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818.
[6]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陈立夫,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