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旸
1.清早期。
(1)顺治时期。顺治帝的花觚在器型上变化并不多,造型古朴,基本为筒形状花觚。后期由一筒成型分为了上、中、下三部分,其画面装饰以上部分纹饰为主,中、下部分为辅。在装饰上,画面比较单一,主要以青花为主,早期永宣青花特征明显,所绘画面比较含糊,多为山石花鸟、龙凤纹、麒麟纹等。晚期的花觚稍微精美,青花鲜艳,有深浅浓淡的变化。
(2)康熙时期。康熙时期花觚的造型不再是单一筒形状,逐渐在筒形的基础上增加变化。由“一筒成型”微转向喇叭口状,高足外撇,腹部更为突出,线弧度更大,古朴而隽美,线条明朗更富于变化。装饰手法上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不再是单一的青花装饰。其所绘内容有人物故事、山水、兽纹、龙凤、花鸟鱼虫等。此时的花觚受当时社会影响,所以这些动物纹的装饰也都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3)雍正时期。雍正朝的花觚主要仿宋五大名窑瓷风格,以单色釉为主,所作花觚非常雅致,如宋代瓷器那般至精至美,更具艺术气质。花觚喇叭口更为明显,器型腹部开始往纤细转移,如美人般的典雅器型线条更为婀娜。如雍正时所绘的《粉彩仕女图盘》,图中所绘的正是雍正时期一生活场景。花觚器型为:大喇叭口,细腰,体态修长而优美,与整个环境相协,更具艺术价值。统治者的艺术修养极大地影响了瓷器的整体风格,并把清代官窑瓷器带入了一个高峰。
(4)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的花觚器型繁多,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并且出现了不少创新品种。花觚在整体器型上,喇叭口更为夸张,并且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不少装饰,变得更为复杂化。器型饱满,富态百出。从工艺水平上,不得不惊叹其瓷器烧造水平之高,可以说是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反映了当时制瓷工艺的精进,但实际上从艺术格调来看,这是一种衰败,远不如雍正的格调高。乾隆晚期,花觚造型越来越趋向成熟、合理化,但同时也失去了灵动性,呈现了衰退的现象。
2.清晚期。
花觚到嘉庆、道光时期已不见有新的突破,虽继承乾隆时期的发展,但制瓷品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及乾隆的鼎盛,已出现了衰落的趋势。这实际上很大部分受朝廷的影响,唐英的致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乾隆以后官窑的品质,所以这时期的花觚器型已不像乾隆时的花样百出,只能仿前朝的经典器型。所留下来的花觚器型中,主要以五供中的花觚为主,并且均为仿前朝经典器型,其他器型的花觚较为少见,可见其量不多,品种也较少。
1.清代花觚的使用功能。
(1)花器。清《匋雅》卷上所言:“古以瓶贮酒,今以瓶插花。”觚,亦如此。在清代,觚即花觚,顾名思义,其主要功能是用于插花。在实际插花中,花枝的走向往往不肯听人使唤,欲左偏右,欲仰反垂,为“降伏”花枝,就要借助“撇”。撇开以让花枝得以舒展,这只是其中一步。要使花枝挺立而不松散还得借助“直腹”或“收腹”,让花枝根部得以固定,所谓打好了基层,随上面怎么发展都不会太松散。这就是花觚的妙处!花觚作为花器不仅仅在于其使用功能,还在于其造型的隽美、端庄大方,曲线变化十分丰富。插上鲜花布置厅堂,不仅能点缀环境,给人以清新之感,而且还能陶冶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2)祭祀。清代花觚作为祭祀用品时,属五供之一。佛龛前的五供,一般是由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组成,这在明代以后就开始广泛流行。佛堂供桌上的花觚,同样是作为插花之器使用。然此处的觚作为祭祀用品时,“觚”又取“孤”,寓含着劝诫之意,主要劝诫人们要遵守内心的戒律,遵从于礼法,这就是花觚作为祭祀用品的妙处,因为器物本身的名称就已经寓含了礼法,可以让人铭记于心。作为佛前五供,其装饰主要以缠枝莲纹、八宝纹、蕉叶纹等佛事祥瑞纹饰为主。在《清档》中有记载乾隆三十八年:“于七月二十三日,由热河寄来信帖,内开本月十四日九江关监督全德为遵旨烧造瓷五供。现今窑场无存样式,请发样来关,即便遵照烧造等因。于八月初八日,接得行在造办处信帖,内开将照热河聚香楼现。五供养样,各画得纸样一分。持近,交太监胡士杰呈览。奉旨:俱交江西照样烧造。钦此。”可见,对于官窑五供的样式,有其严格的要求。
(3)图案。清初,花觚的功能性又演变出来一种全新的样式,以图案的形式作为一种装饰的发展,清代复古风流行,古时的经典器型多被拿来仿造,如绘画上出现了许多玩古图,瓷器、玉器、雕刻等也都出现了浓重的复古风,其中“博古图”就是一个大量流行的装饰图案。
“博古图”主要由花觚与鼎、尊、书籍、画卷、法螺、法轮、宝伞、莲花等古物一起搭配形成的一种吉祥图案。在清代博古图中往往可见花觚内插孔雀羽毛、珊瑚、荷花、梅、灵芝等祥瑞之物,以表现幸福如意的愿望。这种吉祥图案迎合了复古之风,深受当时人民之所爱,自然而然地被广泛用于艺术中的各个领域。如从瓷器上的装饰、竹木家具中的雕饰,以及玉器、书画上的运用中,就可看出花觚与古物搭配的方式在当时是极为流行的。觚整个器型分为三级,因此也寓意“平升三级”,而“博古图”的寓意主要为博古通今、才识广博。两者综合起来就是官运亨通、才高八斗,希望学识、权力都两全其美,这也无怪乎其为书香门第及官宦人家之所好,而常被用作宅第装饰了。
(4)陈设。花觚除了用作插花、祭祀等之外,文人又喜欢把它作为摆设观赏之用。从一些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书画中可看到,文人与书具文玩基本不分离,画文房的书画中总是会有一些陈设摆件在内。
这里,花觚或为陈设,或为花器,抑或者为祭祀,花觚所用之广,一个是其使用功能;二是器型之美;三是其所包含的寓意。而这三者又以功能性为重。任何器物的设计,若脱离了使用功能,便会被历史所淘汰。器型的设计既有功能性,又有观赏性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清代花觚器型的演变。
顺治时期的花觚多为筒形,腹直而粗,口部为撇口,近底微外撇,底部为平沙底。器体一般高且厚重坚硬,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在筒形的基础上稍作分层,即在腹部略平突起一周,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这样分层,使整个形体稍明朗化。到康熙时期,筒形花觚继续烧造,但多以分层式的花觚为主,花觚器型撇开更为明显,腹部挺拔,腹部中间部分的突出更为明显,并且逐渐向圆球形状靠拢,不像顺治时的含糊。在足部结束部分外撇度也比顺治时期的更为突出,可以说是撇口撇得最大的,口大,腹细,足外撇,犹如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整体器型上也更为精致优美,腹部突起部分所占比例较小,较为雅致。如果说康熙的花觚器型上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特征的话,那么雍正时的花觚器型则是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特征。乾隆时期的花觚在雍正的基础上更富于变化,喇叭口稍收,为广口,长颈,圆球形腹部为多。主要是器型装饰上较为复杂,开始往花觚上增加装饰。
从整个器型演变来看,不难发现清代花觚造型基本上集成了青铜花觚喇叭撇口,喇叭底,中部收束的典型特征,其器型演变的主体始终是围绕这一基点出发。无论是清代官窑还是民窑的传世花觚中,这种形体上的表达已经形成了一种惯识。在此基本造型范畴内,花觚造型的演变围绕两点进行:一是整体演变,一是局部演变。在整体演变过程中,常见的是琢器变为多棱方形,如四方出戟觚;或整体做经纹器处理,如海棠式花觚;除此之外,较为少见的是在觚的整体中渗入仿生观念,如白釉包袱式花觚。然而无论整体做怎样的调整,其线条的变化始终都带动着头尾的气息,构成独立的语境。在局部演变过程中,又巧妙地将花觚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进行设计,如口部出现数目不等的花瓣口、侈口、放口等;中部或产生算盘珠、长柱形鼓腹、三角形圆腹等;底部则作喇叭式、插铃式等。无论在这些细节上作怎样的变化,觚形的基本风貌基本保持不变。
1.形成。
清代有一款唯一以人命名的花觚新款:唐英花觚。唐英,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杰出的“陶艺家”。唐英花觚就是唐英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每一件以姓氏命名的瓷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而唐英花觚的特别性主要表现在,其分两段烧制,然后上下相对由对口相连,看起来这是一个小小的改动,但是在瓷器中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可谓创造了瓷器花觚的崭新样式。
2.成型工艺。
从唐英花觚的器型上可以看出,唐英花觚是对传统花觚器型的一大变革,主要表现在清雍正以前的花觚都是一体烧成,而唐英花觚则是分两段烧成。其实唐英在烧造唐英花觚之前就出了一款青花缠枝莲八宝纹花觚,此花觚上下由一大一小两个喇叭组成,大喇叭朝上为口,小喇叭朝下为底,中间由一个算盘珠连接而成。唐英花觚实际上就是在这款缠枝莲八宝纹花觚基础上的突破。从成型工艺上看,青花缠枝莲八宝纹花觚是分三节拉坯的,利坯时黏接为两节,以两节的形式入窑烧成;而唐英花觚在成型工艺上与青花缠枝莲八宝纹花觚区别不大,只是成型工艺上更为复杂,拉坯时分为五部分拉坯,利坯时接为两部分,最后两节烧成。烧成后,上下相对由斗口相接。
无论是青花缠枝莲八宝纹花觚或是唐英花觚,实际上都是由传统花觚演变而来,在青花缠枝莲八宝纹花觚中,去掉摇铃底足,算盘珠以下部位外撇,这就变成了极为普遍的花觚。同理,出了一款先例,唐英花觚的制作工艺就不那么复杂,把摇铃底足稍作变形,腹部圆形的算盘珠改为三角体,唐英花觚也就形成了。虽然只是一些小变动,但这却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没有前面的基础是很难想到这一步的。
3.装饰风格。
唐英花觚通体纹饰以青花缠枝莲纹为主,青花发色“稳定,浑厚,沉着”,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与雍正青花差别不大,发色效果非常好。全器自上而下所绘纹饰多达十四层,口足绘回纹相互呼应,自上而下依次为:回纹、缠枝莲纹、蕉叶纹、莲瓣纹、蔓草纹等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以圆满连续的形式装饰,多代表连绵不绝的吉祥内涵,这些纹饰都是瓷器装饰中的典范,并广为流传。从唐英花觚的装饰图案上已经可以看出,其所用的每一种纹饰,都有其寓意。其中多以佛教题材的纹饰为主,可以看出其主要出于祝福之意,希望人们幸福美满,子孙万代,生生不息。
清代各朝花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顺治的古拙,康熙的优美,雍正的隽秀,乾隆的繁缛,清代花觚的造型和装饰皆极为丰富多样,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其实用性或其装饰风格,而实际上很大部分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一个审美趋向。统治者的需求直接影响了瓷器的生产与发展。我们可以很清楚见证花觚在整个清朝历史的发展就犹如一棵树的生长一般,它的根枝源于商周,伸展于宋、元、明,在清代时长出了茂盛的叶子,而每一片叶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然历史的脚步不会只停留在清代,极致的绚烂过后,树长得再好,也有落叶归根的时候。所以清代花觚是一个从发展到繁荣再到衰退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花觚的艺术史来了解清代的风俗习惯,了解瓷器的魅力,从清代花觚中学到更多传统艺术文化。
[1]闻人军.考工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陆锡典.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许之衡.饮流斋说瓷[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李济.殷墟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