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谈
论耶律楚材家族的家风
和谈
耶律楚材家族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又保留着契丹人的秉性特征,表现在其家风上,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崇尚清廉,二是做派刚直,三是乐善济世,体现出中华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
耶律楚材 契丹 家族 家风
耶律楚材家族自辽东丹王以下,除耶律聿鲁在金隐德不仕外,其余成员大都有官爵,官至公卿者亦不在少数。从耶律履至耶律希逸,更是四世相继官居相位。宰相一职,非寻常文官武将所能任,故元世祖忽必烈谕功臣昂吉儿曰:“宰相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能兼此三者,乃为称职。尔纵有功,宰相非可觊者。”[1](P202)为相固难,祖孙四代皆能官居相位,则难上加难;改朝换代之后,子孙仍能为相,则更属不易。耶律楚材家族有此显例,乃中国历史之稀见者:耶律履仕金为尚书右丞;耶律楚材仕元为中书令;耶律铸在元世祖一朝三拜中书左丞相;耶律希逸官至参知政事、征东行省左丞——皆当宰执之位。其后数世子孙,依然多数为官从政,不见横行不法或遭祸被杀者。究其原因,除了其家族重视教育、文化素质较高之外,保持良好的家风恐怕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这也是其能够形成较大家族与长期传承之原因,故极有必要述而论之。
如上文所述,耶律楚材家族一系为辽代皇族后裔,世居高官,至金元时期,虽无辽时显赫,但究属贵胄,子孙后代仍能因父祖之荫得官,即便有才能不逮者,也有一官半职,且其家教甚严,因而多数为官清廉,极少有挖空心思、汲汲追求功名利禄者。
草原游牧部族大多性情率直,较少讳饰,这不仅与其生活习惯有关,而且与其文化有关。耶律楚材家族虽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其秉性与遗传依然有游牧部族之特点,故世代沿袭,仍有刚直之气。
耶律楚材家族既崇儒教,又多娶汉人女子为妻,故其家风亦濡染温柔敦厚之气,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急人所难,宽厚仁慈,皆为其具体表现。
从史籍所载材料来看,耶律楚材家族成员大多不贪恋金钱,为官清正廉洁。至今尚未发现有关该家族贪污不法之材料。
1.耶律履之清廉。
耶律履长期沉沦下僚,官职品秩较低,生活亦不甚宽裕,从其诗作所云“乐贫况味初无间”“富贵浮云非所求”等句即可看出端倪。既然视富贵如浮云,并且能够安贫乐道,那么就不会心生贪念,其清廉也就可想而知。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耶律履以读祭文官身份出使南宋,得到宋廷赏赐钱物甚多,元好问为其撰《神道碑》称“得金直千万”[2](P706),从当时使宋官员所获赏赐情况来判断,元好问所言不虚,此处之“千万”指钱,是以“文”为单位;如果以“贯”为单位,则为“万贯”。面对骤得之巨财,耶律履毫不珍惜,“皆散之亲旧,旬月而尽”[2](P706)。大定二十九年(1189),金章宗即位,因耶律履拥戴有功,擢其为参知政事监修国史,并厚加赏赐。而耶律履亦“以钱五十万送学士院”[2](P702)。视金钱为身外之物,弃之如敝屣而毫不可惜。这些情况从耶律楚材作品中可以得到佐证,其诗《为子铸作诗三十韵》曰:“先考文献公,……重义而疏财,后世遗清白。”[3](P270-271)《子铸生朝,润之以诗为寿,予因继其韵以遗之》亦云:“我考文献公,清白遗四壁。”[3](P307)耶律楚材对其子讲述家世,特别提及其父耶律履的清廉,可见耶律履在此方面的表现确实十分突出。
从《神道碑》所载耶律履的家用来看,却较为清寒,在其去世之时,家中只有二千钱(即二贯)。宰臣去世,家中竟然如此清贫,章宗“闻而震悼”,于是“赐钱二百万”,后来亲临祭奠,又“赐钱二百万,帛四百匹,重币四十端”,并且敕命丧葬所需用品、人员等等,“皆从官给”[2](P702)。耶律履为官清廉,死后虽然家无余财,但其家所受赏赐及荣耀却真是当世莫及。
另外,耶律履对佛教亦有所学,大定五年曾为印度僧人撰写《天竺三藏吽哈啰悉利幢记》,晚年又自号忘言居士,可知其恬淡无欲之情志修养本有所自。
2.耶律楚材之清廉。
文献资料对于耶律辨才和耶律善才的记载较为简略,关于他们为官执政的情况难以详细考知。
耶律楚材之事迹,多见于史籍,其为官清廉,由二事即可推知。其一为成吉思汗率军攻打西夏时,“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1](P3456)。其二为耶律楚材死后,有诬告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1](P3464)。皇后乃马真氏“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1](P3464)。史家言之凿凿,必不虚为粉饰,为相如此清廉,楚材与其父履,可为后世模范。
耶律楚材自27岁从万松老人参禅,生死荣辱早已参透,胸中唯有济世泽民之心,故其赤胆忠心,丝毫不为一己私利所动。其长子耶律铉,终其一生,仅为开平仓监守官;其兄长之子耶律镛和耶律钧,亦沉沦下僚。楚材同僚刘敏言及此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1](P3463)楚材任人唯贤,丝毫不以亲属为念,而他对于金钱,亦不珍视,“得禄分其亲族”[1](P3463),与耶律履做法相似,可谓得耶律氏家风之正。
从其思想来看,耶律楚材出入儒释二教,于古人又比较推崇陶渊明,故能清心寡欲,在《和移剌继先韵三首》其二中曰:“富贵荣华能几时,生死都来如梦昨。”[3](P5)即表达出看破红尘、不贪恋富贵之思想。
3.耶律钧及耶律铸等人之清廉。
在这一家族家风的影响下,其成员均能安贫如常。耶律善才之子耶律钧,因官职较低,生活贫困,据王恽所作《为耶律伯明醵金疏》之描述,“学则有余,空至于屡。为子娶妇,礼尚未完。急乎谋生,力有不及。”[4]所谓“醵金”者,乃向亲友募资也。连为儿子娶媳妇的钱都要靠朋友资助,可推想其生活之清贫及为官之清廉。
据1998年北京出土的《耶律铸墓志铭》载,耶律铸临终前留下遗言,曰:“祖宗以来,皆以礼薄葬。糜财单币,腐于地下,诚无益于亡者。使其中无可欲,或后世误为人所动,□□□□君子能掩之者。”[5]可见其家族世代以节俭为尚,而其本人亦向往悠游醉隐,鄙弃尘世喧嚣纷扰,故于金帛并不着意。但是,与其父遭遇相似,他也受到小人中伤。王恽《秋涧集》中有《为完颜投鲁讹欺诳事状》,云“完颜投鲁讹告称,耶律丞相于本宅地虚晴井眼内藏课银五百余锭,既而翻掘,一无所见。”[4]此事既出,反倒证明了耶律铸为官清廉,并无贪污之迹。
耶律铸之子耶律希亮,曾为阿里不哥叛军所追,至于西域极远之地,甚至“不火食者数日”[1](P4160),大名王及宗王阿鲁忽赠其耳环,其中有二宝珠价值千金,希亮辞而不受,亦表现出不贪恋金银财宝的品性。
无欲则刚。耶律楚材家族成员对金钱权势并不汲汲追求,故而贪欲较少。己身正,则无所惧怕。在面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时,即便当事者是皇帝,耶律楚材家族成员也往往面折廷辩,毫不畏惧。
1.耶律履之刚直。
皇帝在位日久,承平无事,往往喜欢听赞誉歌功颂德之言,并真自以为开明贤圣,无与伦比。但大度如唐太宗,亦不免怒魏徵之当庭谏诤。金世宗被后人称为“小尧舜”,可谓明君。一日,世宗读《贞观政要》后召耶律履,问当世为何没有比得上魏徵者,耶律履答曰:“徵辈不难得,特太宗不常有耳。”[2](P694)矛头直指世宗,世宗曰:“卿谓我不纳谏耶?……朕岂不纳谏耶?”[2](P694)并辩解说自己超用进忠言之刘仲诲、张汝霖,但耶律履对曰:“臣未闻其谏也。且海陵杜塞言路,天下缄口,习以成风。愿陛下惩艾前事,开谏诤之门,天下幸甚。”[6](P2100)当时耶律履为翰林院编修官兼笔砚直长,官秩才正八品,如此大胆反驳并劝谏皇帝,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章宗为金源郡王时,曾就《左氏春秋》中的一些问题请教耶律履,耶律履很率直地对他说:“《左氏》多权诈,驳而不纯。《尚书》《孟子》多圣贤纯全之道,愿留意焉。”[6](P2100)张景仁提领修《海陵实录》,世宗以其不书海陵弑熙宗场景问近侍,有人说张景仁曾被海陵王宠任,所以避而讳之,世宗作色发怒,耶律履直言道:“臣与景仁尝有隙,必不妄为盖蔽,然景仁未尝有是心也。”[2](P705)张景仁因修史时与耶律履意见不统一,曾无中生有地说耶律履藏匿《辽史》,并在耶律履该升官一级时进行压制。而耶律履竟能不计前嫌,直言为张景仁辩护,可见其性格之耿直。故元好问评价曰:“论事上前,是非利病,惟理所在,未尝有所回屈”[2](P705),足为“名卿材大夫。”[2](P692)
2.耶律楚材兄弟之刚直。
耶律楚材弟兄三人均继承了其父性格耿直的特点,但由于资料缺乏,对于耶律辨才和耶律善才只有零星的记载,如耶律辨才在被皇帝召问军政利害时,“慷慨为之言将相多非其材”[2](P712),从而得罪权贵被贬出朝。耶律善才则明察秋毫,“虽老奸不能遁其情”[2](P717),可见其正直无私。
耶律楚材以百姓为心,凡所不合情理之事,不论何时何地,他都一再坚持,“极力辨谏,至声色俱厉,言与涕俱。”以至于太宗不怿,曰:“尔欲搏斗耶?”“尔欲为百姓哭耶?”[1](P3463)此种事迹甚多,兹举三例为证。其一,燕地权贵势家子弟横行霸道,鱼肉百姓,拖雷遣中使与楚材前去治理,楚材搜捕不法者下狱,其家人贿赂中使,意欲通融解救,楚材“执以为不可”,“遂刑一十六人,京城帖然,皆得安枕矣。”[7]其二,太宗曾因听信谗言将楚材捆绑起来,接着后悔,命人将其释放。楚材不肯解缚,责问太宗曰:“陛下初令系臣,以有罪也,当明示百官,罪在不赦。今释臣,是无罪也,岂宜轻易反覆,如戏小儿。国有大事,何以行焉!”[1](P3462)其三,太宗崩后,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将玉玺空纸付与奸臣奥都剌合蛮,任由他填写施行,楚材谏止。乃马真氏又下旨让令史一律遵从奥都剌合蛮之言,如不从者,砍断其手,楚材大声辩论,曰:“事若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况截手乎!”乃马真氏虽恼怒,但亦“深敬惮焉”[1](P3464),可见刚直之人,虽有令擅权者厌怒之处,但终究会为世人所敬服。楚材这种刚直性格,体现在诗歌中,则是对阿谀丘处机而作《瑞应鹤诗》者的批评与不满,如《寄巨川宣抚》即是其例;发而为文,则有《西游录》及《寄赵元帅书》,后文末尾直接说“如谓仆言未当,则请于兹绝交”[3](P190),其率直如此,实在令人惊愕。
楚材兄弟而下,其子孙虽仍有位居高官者,也有直言谏阻皇帝者,如耶律善才之孙耶律有尚不惧王公而鞭打蒙古学生,楚材之子耶律铸谏阻采室女,其孙耶律希亮谏阻伐日本及杀盗钞汉人等,但事迹却多不为世人所知,故关于其刚直家风之传袭,渐渐不闻其详。
耶律楚材家族以儒教为宗,故多仁义之人。耶律履父耶律聿鲁早卒,当时聿鲁之兄德元无子,遂以耶律履为子。其后耶律德元生子耶律震,耶律履在德元死后,“悉推家资予之”[2](P706)。再后来,耶律震又去世,其妻子生活渐至贫苦,此时耶律履虽然也“无以为资”,但仍然“复收养之”[2](P706)。可见他知恩图报、看重亲情,是为慈孝之人。耶律履不仅对近亲如此,对同族之人也往往伸手相助。族中有人负债,在外宦游不归,耶律履“代为输息者十年”,其人回来之后,仍然无力偿还,耶律履“遂代偿之”[2](P706)。此等乐善助人之行,必不止一例,至于“推贤让能,力为引荐”[2](P705),成人之美,则为时人所共知。观其佚诗《送张寿甫尚书出尹河南》,联系为张景仁仗义执言之事,则知耶律履宽厚待人,不计较个人恩怨。
耶律履久有经世之志,但困于史院几近三十年,泽民之志不得施展。大定二十七年,以病求解职归家,世宗不允,授予蓟州刺史之职,其在职短短数月,尽革当地盐政之弊,官民皆得其便,以至于“蓟人至今德之”[2](P699)。
耶律楚材仕于蒙元之时,正当太祖太宗开疆拓土,西征南伐之际,生民涂炭,朝不保夕。楚材尽心竭力,曲为保护。《元史》载:“壬辰春,帝南征,……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1](P3459)在汴京陷落之时,他不仅接受元好问的建议,保护金代士人免于兵燹之祸,而且阻止元兵屠城,据《元史》记载,此举使汴京一百四十七万人得以幸免。如《元史》所言,楚材实为百万中原人之救命恩人,万世祀之都不为过。
楚材济世泽民之志,见于诗文者亦较多,如《和武川严亚之见寄五首》其三云:“功名未立不为慊,仁义能行亦足荣。”[3](P86)其五曰:“故园日夜归心切,未济斯民不敢行。”[3](P87)《和王正夫韵》:“济世元知有仁政,活人不假返魂香。”[3](P209)等等,兹不一一列举。
耶律有尚为许衡入室弟子,以教授儒学为业,并终身守之,曾“出知蓟州,为政以宽简得民情”[1](P4064)。耶律铸传记资料较少,但从现存文献来看,他精于吏治,为中书左丞相时,“每在朝,竭诚尽忠,经纶庶政,以治民为己任”[5],又曾“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吏民便之”[3](P3465),诗文中亦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如《隋堤田家行》《苦旱叹》等,其中虽有受白居易乐府诗影响之原因,但也是其家族风习的反映。
[1](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金)元好问.狄宝心校注.元好问文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元)耶律楚材.谢方点校.湛然居士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元)王恽.秋涧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元)马利用.中书左丞相耶律公墓志铭.北京:颐和园耶律楚材祠.
[6](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元)苏天爵.元文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和 谈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
(责编 高生记)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全西域诗》编纂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0&ZD106)和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耶律铸集》点校、辑佚与研究”(项目编号:12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为新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耶律楚材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全西域诗》编纂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10&ZD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