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魏檄魔组文的中国本土化特征

2014-04-10 06:06林小燕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本土化佛教文体

林小燕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檄魔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将佛教教义寓于檄文文体中,以达到宣扬佛教的目的。后魏时期释僧懿创作的檄魔组文即是一组颇具特色的作品,该组檄魔文由九篇文章构成,分别为:《伐魔诏(并序)》、《奉伐魔启》、《慰劳魔书》、《檄魔文》、《魔主报檄文》、《破魔露布文》、《平魔赦文》、《奉平魔赦文启》、《平心露布文》。九篇文章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对佛教义理进行了生动的阐释。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使其能更好地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使其能更容易地被人们所接受。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贴近人们原有文化知识结构即是最好的手段,檄魔组文的产生就是其具体体现,它将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地相结合,采用了一些富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元素,呈现出中国本土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具体表现在:文体上,檄魔组文采用了中国的传统文体——檄文,并充分发挥了该种文体的文体特色来进行自我宣传;在内容上,这组檄魔组文在论说中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典故故事,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官职名号,使佛教宣传更贴近受众原有的文化知识结构,更容易被接受。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文体、内容两方面,对释僧懿檄魔组文中所体现的中国本土化特征进行研究,以期对该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文体上的中国本土化特征

使用檄文这一文体形式来进行佛教宣传,是释僧懿檄魔组文中国本土化最鲜明的特征。檄文是中国的传统文体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提到“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自有虞氏始已有出师前誓师、“宣训我众”[1]226的传统,虽然当时还只局限于自己的军队、未涉及敌人,但檄文已经开始孕育其中了。至周穆王时则始有威责敌人的文辞,此即檄文的产生。檄文发展至战国,始有“檄”之称,并且确立了其基本的文体特征。

释僧懿檄魔组文中《檄魔文》、《破魔露布文》、《平心露布文》为主要作品,这几篇檄文在主题上、语言艺术上充分发挥了檄文的文体特色:

在主题上,这几篇檄文颇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的檄文特色:“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指天时,审人事,算强弱,角权势”[1]227。首先,这几篇檄文宣扬佛之正义,贬斥魔之邪虐,即“述此休明”并“叙彼苛虐”。《檄魔文》中先即宣扬佛之休明:“昔我高祖本元天王体化应符,龙飞初域,杖权刑以部万邦,奋慧柯以伏六合……”,“我法王体运,应期理物,上藉高贵,下托群心,秉玄机以笼三千,握圣徒而隆大业……抚育黎元,善安卿士,匠导群贤,慰喻有疾,严慧柯于凶中……”[2]585。于此相反,魔“久抱惑心,重迷自覆,深执愚怀,固守伪见,狼据欲天,枭鸣神阙,畔换疆场,抗拒灵节……”[2]585。二者对比,强调了佛的休明,贬斥了魔的执迷不悟;其次,“算强弱,角权势”亦是檄文的重点。《檄魔文》中,用极大篇幅写出了佛的一方,即伐魔军的强盛,“勇士之徒,充盈大千,金刚之士,弥塞八极。咸思助征,席卷六合,乘诸度之宝轩,守八正之修路,跨六通之良马,捉虚宗之神辔,弯四禅之良弓,放权慧之利箭,鸣骥浩浩,轻步矫矫,抚剑飞戈,长吟命敌。”[2]586于此相反,魔军则是“建骄慢之高幢,列无明之凶阵,阔步长途,轻弄神器,盗篡天宮,抗拒日月。恐不异举手欲障三光,抱土而填四海,打鼓与雷争音,把火共电竞耀。”[2]587两相对比,魔军不堪一击之状自现。此中即宣扬了佛之慈悲、正义、强盛,其借檄文宣扬佛教的意图可见。

在语言艺术上,檄魔文亦充分表现了檄文的特征。檄文为示众、讨贼之文,行文需“厉辞为武”[1]226,“植义扬辞,务在刚健”[1]227,即言语需严厉、刚劲,充满气势;“不可使辞缓”[1]227,“不可使义隐”[1]227,言辞需明白直接。《檄魔文》中劝说魔主投降,谴责魔主劣迹:“大通统世,则群方影从。而伪天魔不遵正节,忓忤圣听,尘挠神心,领卒塞虚,其形万变,精甲曜曦,霜戈拂日,灵鼓竞冬,响冲方外,高步陆亮,自谓強威。而王师一奋,群邪殄丧,众迷革心,望风內附。况君单将侥然,一介士无方,寻众不成旅,而欲背理违常,陵虚华邑,篡夺灵权,胜常取信,以伪忝真,可不谬乎。”[2]587《破魔露布文》中亦有:“伪自在天主贼王波旬,禀质昏精,体袭邪气,我慢在心,爱结盈虚,矫夺慧命,窃弄神器,放纵欲界,窥窬皇境。且其正教陵替,内外相违,姊妹同奸,千子贰志,三女邪荡,邀我上宫,姿态未施,自贻伊耊。”[2]590对魔的谴责之语尖锐严厉、明白直接。四字句的叠用,音调短促,一泻而下,颇有气势。此种语言艺术风格颇合檄文的行文特征,在刚健严厉地怒斥对方时,突出、彰显了佛的正义和刚毅。

檄魔文充分发挥了檄文的行文特点,在有力地斥责魔王中,阐明了佛教的教义,同时塑造了慈悲休明、正义刚健的佛祖形象,宣扬了佛教。

二、内容上的中国本土化特征

(一)使用中国典故故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说檄文主要内容时提到,檄文需宣讲自身的美好光明,敌人的苛虐残暴,“指天时,审人事,算强弱,角权势,标蓍龟于前验,悬鞶鉴于已然……”[1]227。其中“悬鞶鉴于已然”,即是强调要借鉴过去的事例,以古证今,以警醒当世之人。此为檄文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檄魔组文中亦有所体现。

整组檄魔组文九篇,皆重视以古鉴今。在以古鉴今时,不仅叙写佛经故事,而且还采用了中国本土的典故故事,呈现出中国本土化的特征。

《奉伐魔启》针对《伐魔诏》欲伐魔之言,提出“见机者则承风以先附,受迷者必加威而后降”[2]583,随后举出“是以舜舞干戚,有苗自缚于王庭,目连援弓,则金地相园之日”[2]583两个例子。目连之例为佛教经典故事,而舜之事则为中国本土典故。《韩非子》中所记:“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3]p664舜为中国上古时之帝王,《奉伐魔启》采用其降服有苗氏之事,类比说明了佛降服魔的正确性和可能性。

《慰劳魔书》中劝告三界五道有识众生,需抓住时机,“早建良图”。“夫时难得而易失,机尚速而后悔。若得时也,则福禄竞臻;如失机也,则败捷争及”[2]584对此,作者举出“故窦融享爵,事归于先觉;公孙婴戮,取败于后机”[2]584之例。窦融为中国东汉时人,他能看清时局经营河西,破隗嚣,为刘秀之臣时,能小心谨慎,从而享受爵禄。可见同样是采用中国本土故事来论证观点。

此外,《檄魔文》中降魔军劝说魔将军“面缚归阙”[2]587,以“明哲免祸”[2]587,否则被伐,似“昔夏桀无道,殷王致伐;商纣首乱,周武建师。”[2]587此即以古慑今,引中国古代故事来震慑魔将军。《魔主报檄文》中,魔主言及释迦皇帝逝世,世道混乱,“应期鹊起”为自古有之之事,“昔周室既衰,六国鼎沸;汉朝运灭,三分天下。”[2]588后述己方之强,谴责佛祖一方“岂盗跖率卒,侵暴诸侯,孔丘冒陈,流汗反府”[2]589。《破魔露布文》中亦有“是以文命引狩于九围,遇死魔于涂山;顶生腾轮于六合,值贪贼于忉利。”[2]589-590《平魔赦文》中述及释迦皇帝逝世,伪魔作乱,“虽猃狁之侵宗周,凶奴之陵炎汉,未为喻也。”[2]592-593此皆提及中国史实、典故,以此论说,使其内容更容易被当时的国人接受和认可。

檄魔组文中,释僧懿以古鉴今,采用大量中国本土典故故事,其中包括著名人物的故事、朝代更迭等内容。这些典故故事相对目连、顶生等佛教故事,更为中国人所熟知、易于被接受。以此来论说观点,起到了檄文“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1]227,以及使论说更明白易懂的作用,使受众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了宣传弘扬的佛教目的。

(二)采用中国传统的官职名号

此组檄魔组文为宣传佛教的作品,涉及众多佛教人物,如释迦牟尼、弥勒等等。在对这些佛教人物身份进行描述时,檄魔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官职名称。

《魔主报檄文》曰:“释迦皇帝奄然登遐”[2]588,称释迦牟尼为皇帝。同文中又有“皇太子弥勒养德心宫”[2]588,称皇帝的继承人弥勒为皇太子,亦是中国独有的名号。此外,将军的官职称号是使用最多的,因将军为武官,檄文为军事之文,故“将军”之名出现较多。敌方有魔将军,佛教一方有前锋大将军、威远大将军、镇城将军等等。此外,使持节、都督、元帅等,亦是常出现的名号。《檄魔文》中佛的一方派出人马讨伐魔军,诏令即命:“故命使持节、前锋大将军、阎浮都督、归义侯萨陀波仑,独禀天姿,义陈玄觉,神高须弥,猛志龙世,善武经文,忠著皇阙,领众四十万亿,扬镳路首。故命使持节、威远大将军、四天都督、忉利公导师昙无竭,武胜群标,文超随夏,宏谋绝尘,心栖梦表,每忧時忘身,志必匡世,领众百万亿,虎眄须弥。”[2]586《魔主报檄魔》则更明白写出其如何“分官置职”,行风化。“敕无廉骠骑虎踞贪山,性涩将军龙蟠悭海,赡恤之士,水陆无寄。敕系地郎将置阴阳之府,情尘驸马观伉俪之兵,爱水暂流,身城被渍,欲火才发,天庙遭烧。缮性将军已从焚溺。敕咆勃校尉弓剑随身,鴆毒鹰扬,戈戟在手,严毅士卒,警固贿城。使平忿将军销声划迹。”[2]589无论是佛的一方讨伐魔军还是魔主分官置职中的官员名号,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官职名号,是佛教本身所没有的。

檄魔组文中采用中国的官职名号,表面上看只是对名称的采用。实际上,这正象征着佛教徒在接受中国本土政治体制的影响后,在佛教宗教想象世界中,构建了自成一体的政权体制。这种政权体制依托于中国传统的官员制度,即上至统领一切的君王——皇帝,又有皇太子,还有将军、都督等等,最后是兵卒。可见,佛教徒们为了在中国更好地进行佛教宣扬,采用了中国古代的官制、军制,在宗教世界中构建了与古代中国相似的政权体制。

三、总 结

檄魔文是一种将佛教教义寓于檄文创作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宣传佛教。通过以上对释僧懿檄魔组文的分析可见,北魏时期的佛教宣传注重对中国本土化因素的采用,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本土化特征:文体上,采用了檄文这一传统文学样式,并充分发挥了该文体在内容上、语言艺术上的文体特征,起到了佛法弘扬的效果。内容上,檄魔组文中采用了中国本土的典故故事和中国的官职名号。檄魔组文中所具有的这些中国本土化特征,使佛教宣传更接近受众原有的文化知识结构,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参 考 文 献]

[1] 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 .周振甫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魏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韩非子.韩非子校注[M].韩非子校注组译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本土化佛教文体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