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堃
(绍兴文理学院 数理信息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基于中美高等教育差异比较的改进教学方式思考
谢志堃
(绍兴文理学院 数理信息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与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美两国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教学方式方面,美国高等教育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施综合课程体系;采用探讨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对我国目前探索人才培养方法与路径,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育人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高等教育;差异比较;教学改进
当今世界,美国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她有着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据《泰晤士报》公布的“2013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显示,名列前20所的世界一流大学中,美国就占据了14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世界最好大学”排名中,前3名及第7名到第16名都是美国的大学,因此,美国的高等教育普遍被认为非常成功。然而在不少高校排名系统中,我国顶尖的北大、清华却经常排在了全球200开外,近年最好排名也在50名左右,那么,为什么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不能被世界所认同,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究竟差距在哪里?1985年大学毕业后我就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与行政事务工作,经历并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我也在深入地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
去年5月,我应邀参加了儿子就读研究生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13年毕业典礼,亲眼所见美国高校为学生发展所创设的部分软硬件环境,亲耳聆听了现任美国副总统拜登的演讲,在他仅20分钟的演讲中多次谈到中国人和中国的崛起,但其中一句:“中国的问题很多,他们缺少我们有的很多东西,比如美国式的大学,美国开放公平的法律体系,充满活力的风险资本市场和创新思维……”我相信他仅仅是在激励美国的青年学生,而他所说的中国问题,尤其是大学教育,深深刺痛了我,使我心头隐隐作痛,引发了我沉重的思考。在儿子陪同下,我深入考察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所研究型常青藤联盟名校,之后,为进一步了解美国的高校教育,改变行程专程赴波士顿、纽黑文,考察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这三所世界顶尖名校,看到和听到了美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的政策和一些具体举措。回国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本次美国的考察所悟,体会到了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的高等教育应结合国情,借鉴美国成功经验,秉持教育的实践性理念,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加强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力度,加强课外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以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在推动社会进步,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美国一些著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研究型大学,在重视研究生培养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培养质量,它采取纯粹以效率为导向的完全精英教育模式。这些学校不管是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具体措施,还是从人才培养的效果来看,都是走在世界前列[1]。
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方式上还有许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类高校在探索培养人才的方式与途径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经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培养的绝大多数本科生还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甚至缺乏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无法达到预期教育目标?从表面上看,中美两国都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在课程设置、学分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国内高校似乎与美国的高等院校没有太多的差别,但形式的相同,并不代表实质的一致。这只能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没有普遍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按需开设课程
在美国,大多数研究型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校视学生为上帝,所有工作围绕服务学生这个中心。学校按社会所需开设课程,给学生开设的课程面广且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充分,并给予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在课时的安排上一周至少有两次“办公时间”(Office Hour),让学生自己寻找教授、助教探讨问题,教授们也非常乐意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十分尊重学生,学生在学业上享有自主权与主动权,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则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尽管有限,但这些精英学生往往能做出创新性成果。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有近10000名本科生和10000多名研究生,教职员工超过13000人(其中教授与研究人员4500人),本科生与教授研究员的比例约为3.21∶1,开设了6000多门本科课程。其中RAD(Rape Aggression Defense,即强奸攻击防御)课程是宾大唯一一门必修课,也是唯一一门老师会记考勤的课程。2001年“9·11”事件之后,为确保学生安全,宾大制订了一项危机管理计划,由学校的公共安全部门向校内男女生提供免费的RAD课程。由于该课程轻松简便且卓有成效,后来被美国约350所大学所引进和借鉴。
在哈佛大学,正式注册有18 000名学位候选人(以研究生为主),另外还有13 000名非学位学生,在其有关学院选修一门或更多的课程。本科生的课程分为主修课、选修课和通识课。教职员工达14 000人,大学生与教师的比例约为2.5∶1。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强调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是培养基础知识相对宽厚扎实、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本科毕业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与美国相比,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育创新意识薄弱,社会实践环节忽视,据笔者熟悉的理工科教学领域中了解到,许多课程设置相对陈旧、单调,而新开设的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中,有些内容也落后于时代,一些毫无实用价值的应用程序仍然是课堂上的主要内容,能让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也就少而又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另外,学校管理的行政化也影响到教学和学术的行政化,鲜明的层级关系、冗杂庞大的行政系统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下降和学术自由的缺乏。
美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容表面上似乎比我国的浅显,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造能力方面明显占优。我国应试教育自小学伊始、一以贯之,其负面效应影响深刻而长远,使得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教育很难有原始性创新成果。可见美国高等教育理念对我们还是有很多借鉴之处。
2.组建教师队伍,重视教研能力
在美国高校里,行政和学术机构是分开的,学术保持了独立性,有专门的委员会来聘请教授,系主任往往由各个教授轮流担任。制度办校、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是现代高校的基本特点。美国高校中学术事务由教授们来决定,校长要公开筛选,学校内没有庞大的行政机构,学生有自己的自治团体。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严格的教师聘用、晋升、管理制度为美国的高等院校带来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美国高校招聘教师时,必须在两家及以上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刊登招聘广告;学校专门成立由资深教授组成的独立招聘委员会,审查应聘者的学历、科研成果、教学能力等。应聘者要到学校做公开学术演讲,然后再进行逐级评审。为促进学术争鸣和学术创新,学校极力避免“近亲繁殖”,通常不从本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如哈佛大学规定:不留本校毕业生任教,在师资选留上实行“选贤避亲”。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并不停留在聘用的当时,它延伸到了教师的整个管理过程。虽然聘任、考核制度近乎苛刻,但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稳定、地位较高和待遇优厚,是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像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学校,一个教授职位常常出现上千人同时申请的现象。
在我国,对高校教师的聘用、考核也日益严格,许多高校都制定了教师聘用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应聘者的学历程度、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但由于相关制度的缺陷,“近亲繁殖”较为普遍,有的教师追名逐利,跳槽或“走穴”现象严重。由于对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尚处于完善之中,静心研究,学术创新氛围也相对欠缺。
3.综合灵活的课程,开放生动的教学方式
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的综合,特别强调文、理、工的交叉和渗透,让学生了解各种专业领域知识,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基础,培养其创新思维,激发其创造潜能。199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质量方案》,以政府法令形式将课程的综合化确立下来,该方案“要求在课程改革上,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3]。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与科学学院了解到,该学院在教学方面,注重工程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如从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的角度,利用工程理论解决现代都市管理和建设问题,从而使工程教育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建立起了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环境工程学、地震工程学、交通工程学、商业工程学、教育工程学等许多新兴边缘综合性课程的设置,就大大突破了传统专业领域的局限,其教学内容也是多学科综合性。麻省理工学院为理工学生开设政治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等人文社会课程,保证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影响。加州伯克利本科生教育中,开设“美国文化”(American Cultures)系列课程,让学生了解移民而来的主要文化如何渗透到美国社会中,不同文化如何影响美国的生活,各种文化如何创造、塑造或影响了国家,以及这些影响对未来的意义。参与这个项目的教师都认为,开发这一系列课程是他们所有智力工作中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一项。这是伯克利非常引以为豪的一点,他们的自豪不仅因为课程本身的创新性,更因为课程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美国高等教育中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但各州与各高校都有一个相同点,即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比较注意以小型讨论班为基础,施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据统计,宾夕法尼亚大学50%以上的本科课程,通常只为8至15名以内的小班学生开设的。教师讲课往往先讲一些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尚存在的争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注意采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时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和提问,鼓励学生对权威理论提出批评性意见,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析、评价和组织能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善于探索的意识。接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会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内容很宽泛,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题材,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类问题也往往没有统一的答案。除了课堂的一般作业外,一般课程会有一个小组项目几个人参与,或以报告形式提交,或以上台演讲形式,作业往往密切联系现实,题材新。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测试与评估,定期测试比国内多得多。研究生教学更是强调独创能力和批判精神,对研究生的测试也较国内频繁得多,当然这与学校的大力积极支持密切相关。
为确保学生在学校得到相应的培养,美国高校教室布置非常灵活,有的教室内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师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灵活布置教室,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成为某个小组的领导者。有的阶梯教室成弧形状,使其符合合作化教学所需的条件。根据一些机构、公司得到的对本科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技能正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
我国多数高校的专业设计较为精细,但忽视宽基础、宽口径,导致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只会选择本专业的课程,几乎没有进行跨学科学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基础与方向。华中科技大学前党委书记、教育家朱九思先生指出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有“三过”的弊病,即“过弱的文化基础,过窄的专业训练,过强的功利主义”;或者像杨叔子院士所说的那样,教育把“育人”变成了“制器”。僵硬的教学方法和体制与美国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在教学上许多专业设置非常不合理,教材也老套,在方法和制度上,还有许多有待我们改进之处。
4.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激发欲望的实践教学
在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营造了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良好氛围。各校都有许多学生社团,如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注册登记的学生团体就有近200个,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文学、艺术、心理、卫生等各方面,几乎每天都有如专家讲座、辩论会、体育联赛之类活动。学生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校方对社团活动给予一定资助,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锻炼领导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耶鲁大学有300多个社会活动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最著名的有:耶鲁政治联盟(The Yale Political Union)、精英组织(Phi Beta Kappa),兄弟会/姐妹会等,耶鲁大学本科学生还拥有大约12个无伴奏合唱团。耶鲁实业协会是一个由学生创办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鼓励纽黑文的实业发展。牛头犬电影公司(Bulldog Productions)是耶鲁唯一的本科生电影制作公司,这在美国的顶尖大学中亦属少有。
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学生社团协会也已发展成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兴趣爱好,促进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课外教育环节之一。为强化第二课堂的作用,不少高校在其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中特别设置了“课外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取得毕业资格。但许多社团活动功利性较强,围绕上级布置与检查,注重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社团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使社团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美国高校重视以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注重学生的实习过程,近年来增加了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并不断更新其内容。鼓励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学生自己联系到有关企业实习一段时间,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在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之后,让学生结合实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带着点滴的工作经验,寻找支撑的理论依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造的欲望,进一步深入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所世界顶尖名校长期以来保持着这样一门经典课程——“动手动脑”(Mind and Hand),这既是学校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教师发给学生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器件的箱子,要求他们自行设计安装一台机器。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4]。
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各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不同程度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每个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等。2014年5月教育部提出的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的要求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
但由于观念原因、社会原因、体制机制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师资问题、教学条件问题、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管理问题、社会支持问题等诸多问题。我认为应从更新观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以及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努力,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5.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使学生较早得到了科研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本科生研究办公室”来组织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科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探究性课程、顶点体验课程、实验室研究、独立学习、研讨、学期与学年论文、实习、社区服务、海外学习等[5]。这种以学习探索为基础的教学研究模式,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积极学习的态度,又使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得到激发,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获得提升。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大多数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知识灌输,教学方式、考试方式、评价方式单一,疏于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应试的方式、方法在高校里继续延续。每年复制出大量雷同的“学历人才”。部分学生不会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缺乏质疑与批判性思维,形式上的毕业论文绝大多数实为一纸空文。只有把培育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置以学校教学优先发展地位,尽可能改变现行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的模式。因为,目前的中国,最需要高等院校教师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质疑精神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途径。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在二百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育人模式。国内的高校,特别是985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培养不出栋梁之材,既关乎大学的名誉和生存,又使国家富强繁荣、民族振兴进步、社会文明发展无从谈起;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如果国内大学办学质量长期低下且无法摆脱低迷,许多家长和学生就会“用脚投票”,直接选择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那不仅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而且会危及国家的人才战略和独立安全[6]。因此,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1.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着力构建适切学生的综合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心所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方面有必要进行改革。其一要进一步扩展专业口径,构建合理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二要进一步重视跨学科教育,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辅修,以培养有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三要开设一些创业教育的系列模块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基础教育、技能与应用实践培训,逐步推进学生主动参与创业、创新训练活动,努力培育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积极推进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学校要尽可能多地建设一批教学实训中心,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对理论知识平铺直叙的讲授方法,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在应用型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指导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新异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创新实践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加强师德建设同时,高校教师应该树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目标;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之时,必须要让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懂得在教学中必须“手口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善于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要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教师后备队伍建设;要制订师资培养规划,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始终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教学。采取科学的考核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审和年终考核工作中突出教学业绩的地位,应把教学成果与业绩高于科研成果对待,在教学、研究和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同行、学生和社会评议,以增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培养学生钻研精神
中国传媒大学陈维嘉教授曾说过,科研是激发创新潜能的最佳途径[7]。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些高校已将本科生科研工作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内,如部分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但几年下来发现,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参与学生不多、院系分布不广、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学校资金投入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重点大学尚且如此,对于一般高校来说,科研实践活动开设与实施可想而知。因此,借鉴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国内高校一方面要加大本科生研究计划的宣传力度,极力鼓励与校外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同时也应增加科研与教学资金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学校要创设环境,鼓励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放到教学过程中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领、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
4.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完善教学内容
学科交叉是目前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有利于跨学科学习。我们的理想教育是追求科学与人文艺术协调发展的教育,所以,无论在课堂内外,大学既要重视科学教育,也要重视人文教育,更要重视二者的统一。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萨默斯曾说“我们以说不出莎士比亚5部戏剧的名称为耻,但如果你不能区分基因和染色体,却不以为然,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8]。笔者认为,本科生应同时接受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意义,人类自我价值的含义等方面内容。
5.开展课外学术研究,优化教学实践活动的环境
美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弗莱克斯纳指出:“大学是学问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系统的知识,并在中学之上培养人才”[9]。学校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完善透明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活动得到学校的认可,得到他人的赞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学生成立“创造发明协会”、“创新研究会”等研究组织,积极拓宽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要开展一些以促进学生成才、成长为目的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各类讲座、科技人文成果展,帮助学生发表、出版作品和学术论文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术活动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
美国高等院校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育经验。借鉴和学习美国高等院校的经验,将有助于我国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活跃在世界发展各领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中国的高等教育要想进步,就要努力改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术氛围等,就要树立竞争意识谋求进步,就要尝试从管理、行政、人员等方面合理改革,而不是多盖楼,多扩招,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政绩工程。哈佛超越剑桥用了三个世纪,中国高校要想跨入世界顶尖名校之列,任重而道远。
[1]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6-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1998年8月29日.
[3]《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质量方案》,美国联邦政府颁布,1991.
[4]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7(5).
[5]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86).
[6]秦春华.中国顶尖大学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N].光明日报,2013-06-23.
[7]陈维嘉.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大学生就业[N].中国青年报,2006-09-25.
[8]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9]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014-07-15
谢志堃(1963-),男,浙江余姚人,绍兴文理学院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G40-059.3
A
1008-293X(2014)12-0098-06
(责任编辑周一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