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查森的《帕梅拉》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
——书信体小说的流变与发展

2014-04-10 05:44李音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陀氏理查森书信体

李音音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430000)

书信体小说是18世纪小说的一个亮点形式,在推动小说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理查森作为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不仅追随了当时社会书信写作的风尚,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书信体小说的发展,《帕梅拉》一经发表,在英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理查森赢得极大的声誉,影响了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陀氏的《穷人》在俄国发表之后,获得许多评论家的支持,他成功运用书信体这一小说创作方法,通过下等文官杰符什金和所救孤女瓦尔瓦拉的通信,深化了俄国“小人物”写作。本文通过对两个文本的对比分析,试图探讨书信体这一小说新手法在流变过程中的传播与发展。

一、比较的基础

《帕梅拉》与《穷人》同样作为书信体小说,有很强的可比性。两本著作都有一定程度的首创意义并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声誉。作为文学的自觉者,理查森曾说,他希望能够引进一种新的写作形式。《帕梅拉》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少女帕梅拉给女贵族当仆人,善良的贵妇人教她语言、书写。女主人去世后,她跟随女主人的儿子B先生,可是B先生对她心存邪念,面对邪恶的男主人的侵犯,帕梅拉为了保护忠贞,毅然拒绝。最终帕梅拉的忠贞美德打动了他,帕梅拉接受了他的求婚。《帕梅拉》是英语国家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部书信体小说,它给后世的启蒙学者开创了成功的先例,并且对书信体小说在其他国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范例。

理查森对书信体写作的开创意义在于他把当时注重社会性的书信转化为更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样更好地体现了人物细腻、丰富、复杂的感情。在《帕梅拉》中我们通过她的信看到了面对B先生的不轨行为,帕梅拉的纠结恐惧的内心。伊恩·瓦特曾说:“随着书信的日益普及,书信的性质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16世纪或更早的时候,大多数正式的信函都带有社会性,其内容是关于商业、政治及外交事务的。”[1]理查森打破了书信写作的关注焦点,把书信写作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毫无保留完全展示在读者面前。这使我们看到了帕梅拉的心理语言、情感的表达,完全是主观的、个人式的。《帕梅拉》于1740年11月出版,一年之内再版5次,尤其是帕梅拉这个人物引起了巨大的讨论,作家的创作手法、技巧以及弘扬道德的主旨获得了很多评论家的好评。

《穷人》是陀氏早期的作品,于1846年发表。别林斯基看过之后说,“一个新的果戈理诞生了!”并称这本小说是俄国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小说通过杰符什金与瓦尔瓦拉的54封信,描绘了“小人物”的悲惨经历和悲剧命运。杰符什金年老体弱,身为下等文官靠微薄的薪金度日,出于善心,他接济孤女瓦尔瓦拉,不惜负债累累乃至变卖自己的最后一套制服,然而还是不能阻止瓦尔瓦拉最后嫁给一个暴躁易怒的地主为妻的命运。小说结尾,在与瓦尔瓦拉分别之际,杰符什金绝望的哀嚎还回荡在我们耳边。杰符什金这一形象深化了俄国小人物的写作传统,不仅通过“大人物”对“小人物”的压迫表现了俄国社会的腐败黑暗,还表达了对于“小人物”的同情,尤其通过书信体写作细腻地表现了小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内心世界。俄国文学在19世纪才迎来春天,一些文学形式相较于欧洲也出现较晚。陀氏的《穷人》在俄国率先运用书信体形式来深度书写“小人物”,具有开拓意义。通过这本著作,年轻的陀氏顺利登上文坛,并大放光彩。

理查森的《帕梅拉》和陀氏的《穷人》都成功运用书信体的写作形式,在书信体的写作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首创意义,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比较的结果:书信体小说的发展

通过《帕梅拉》与《穷人》的可比性研究,确实可以看出书信体小说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变异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的变化、表现领域的变化以及写作技巧的转向,通过这些转向,我们发现书信体小说逐渐走向成熟。

(一)叙述视角:由单视角转向双视角

同样作为书信体小说,《帕梅拉》更多体现一种独白性,69封信中,虽然出现过6个写信人,但绝大部分书信为帕梅拉所写,所以可以把它定性为单视角小说。作者往往把帕梅拉的内心独白完整地放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看到帕梅拉内心的痛苦、挣扎、不安。例如第16封信中,帕梅拉写到:“啊,帕梅拉,我自言自语说,你为什么这样害怕!你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你清白无辜却害怕见到一位不公正的法官。鼓起勇气来吧,帕梅拉,”[2]23通过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帕梅拉虽然是跟父母写信,但其实是对自己说话。而《穷人》中杰符什金和瓦尔瓦拉的双人通信是典型的双视角书信体写作。在54封信中,杰符什金写了28封,瓦尔瓦拉写了26封,可谓平分秋色。在第8封信中瓦尔瓦拉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家庭的不幸。虽然是第一人称的讲述视角,但是她确实是给杰符什金写信,“我很想做点好事使您舒心,最后我决定乘我烦恼无聊的时候翻翻我的柜子,找出我的笔记本来,现在我就把它送给您。”[3]5可以看出瓦尔瓦拉写信的受众是杰符什金,而不是个人式的独白,目的是为了让杰符什金更了解自己。再如,二人经常对一件事或一个物件展开对应式对话,第一封信中杰符什金说:“我给您买了两盆凤仙花和天竺葵,挺便宜的。”[3]6而瓦尔瓦拉在回信中说到:“那么您为什么还要送我这些盆花呢?是啊,凤仙花到还没什么的,可是为什么要买天竺葵呢?”[3]10在这一点上对《帕梅拉》有所超越。

(二)表现领域的变化:由善于表现心理转向为表现心理和社会现实并重

理查森之所以被称为“感伤主义”的鼻祖,就在于他的作品一改古典主义关注贵族生活与理性的书写传统,率先把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与复杂的情感表现搬上小说写作中,并且通过书信体这一更有利于表现个人感情的书写方式,完整表现了帕梅拉的心理感受,情感变化。但是《帕梅拉》中,情节主要围绕帕梅拉与B先生的关系变化而展开,基本上很难看到脱离男女主人公以外的风土民情、社会现实。这是理查森过于关注心理描写所造成的,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造成帕梅拉心理情感的社会因素的描写。

而《穷人》在这一方面对书信体写作有所发展。杰符什金属于典型的“小人物”,他从一诞生就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在第1封信中,我们就看到了他的居住环境,“我们这最次的房间,连伙食在内,也要花三十五个纸卢布。我可租不起!”[3]3一开篇就为我们点明了下等文官的穷困生活现状。杰符什金见大人物时,破旧的制服使他嘴唇发抖,全身也发抖,扣子从制服上掉落后,更是战战兢兢,如临死境。另外在这部著作中,我们也看到了俄国广泛的社会现实,波克洛夫斯基在雨中拿着书追赶儿子的灵柩;高尔什科夫因为摊上案子几乎无法过活,但当他终于被宣告无罪并且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帮助时,却突然死去,这些都让我们感叹小人物的生命是多么脆弱。但是陀氏在发扬现实主义写作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对人物心理描写,有相当多的心理刻画,感情的直接抒发。例如杰符什金在给瓦尔瓦拉写的第20封信中直接写到:“因为我的心都要碎了,我苦恼,我沉痛。”[3]101表现了杰符什金痛苦的内心,不安的灵魂。

(三)写作技巧:由冗长之嫌转向适度叙述

书信体小说《帕梅拉》全文40万字左右,主要描写了帕梅拉的心理活动,以帕梅拉的单视角为主,也就造成了帕梅拉的性格角色比较单一,没有立体的性格刻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表现主人公的心理,使我们深入走进帕梅拉的内心。但是也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与冗长。而《穷人》克服了书信体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流于冗长的弊端,叙事既感情充沛又简洁有力。陀氏之所以能够从传统书信体小说流于冗长重复的弊端中走出来,一方面是受俄国现实主义写作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作家追求细节真实,要求文章中涵盖大量的现实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写作内容,减少了对人物心理语言的刻画,使得叙述变得既简洁有力,又感情丰富。另一方面,陀氏作为作家的个人要求,陀氏认为即使是现实主义要求塑造典型人物,也不能忽视人物多面性格的塑造、复杂内心的描写。所以他的《穷人》具有多声部的写作特点和简洁的叙述风格。

书信体小说从《帕梅拉》到《穷人》确实产生了变异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叙述视角由单到多、表现领域由窄变宽、叙述有繁变简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创作目的不同。《帕梅拉》是为了宣扬贞洁的美德,采用书信体将帕梅拉的行动、心理事无巨细地呈现,也就造成了冗长。而《穷人》是为了表现俄国社会“小人物”的悲惨经历,所以注重对杰符什金以及其周边人物的刻画来解释小人物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运用双重视角,叙述上简洁有力。第二,社会背景不同。《帕梅拉》创作于18世纪的英国,社会矛盾还不尖锐,《帕梅拉》满足了人们闲暇阅读的要求,所以作品中缺少了现实意义。《穷人》创作于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小人物经济窘迫、精神痛苦。运用书信体描写,巧妙地兼顾心理与社会环境描写同时又运用双重视角,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度与思想深度。总之,通过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我们确实看到了书信体小说的变异与发展并且逐渐走向成熟。

[1]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 原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2]里查逊.帕梅拉[M].吴 辉 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8.

[3]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M].文 颖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陀氏理查森书信体
二元对立视角下对《罪与罚》人物塑造的解读
布莱恩·理查森叙事理论研究综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段情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之死悲剧性根源
帕梅拉还是莎梅拉
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未成曲调先有情妙用书信创美文
奥巴马没上台先折大将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最后一年》
弗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