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摘要:数学教育生活化是当前幼教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应结合幼儿生活环境和经验,重视创设生活情景的创设,并指出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幼教 数学 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数学学习要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这一规定指明了幼儿数学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要联系幼儿生活经验,创设幼儿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有效促进幼儿智能,提高数学认知能力。
一、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人们常说,数学是抽象的学问,但它的抽象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每一项概念、定义和公式都源于生活。我们要将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入的幼儿日常生活, 努力实践在“真实的生活中接近数学,学习数学”。
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和数量,都与数字、方位、空间有着各种联系。这些无时不有、俯拾皆是的数学元素,都可以作为幼儿学习数学的介体。举头望月时,我们可以看到圆、半圆和弧圆;低头吃飯时,可以观察方桌、圆盘、直筷。这些都是实物几何图形。乘公交车,我们可以数一数上车了几个,下车了几个…… 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各种现象,蕴含了许许多多的数学内容,能让幼儿在轻松有趣,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生活中无数的活生生的数学元素,消除了幼儿对数学的陌生与疏远感,唤起了幼儿对数学的亲近与熟悉感,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幼儿学习数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景
幼儿数学活动可以借鉴一些生活事件,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真实有效的、生动可感的教育情境,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融会贯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习得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顺数、倒数”时,我们可以组织中班幼儿开展“爬楼梯”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亲身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变化。这一活动结束后,教师开始讲“小松鼠爬楼梯”的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与活动中玩玩乐乐,动手动口,先顺数,再倒数,在一遍遍的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我们还可以给幼儿播放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的倒计时”,让幼儿形象地感知顺数与倒数,发现它的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春天来了》,我们可以“春游”为线索,设计“去公园春游”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着看公园的“导游图”,比较各条游览线路的远近、景点的多少,确定最佳的游览线路。
上述数学活动情境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游戏化,可使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显得有趣而生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这样,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求知欲,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巧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
材料是幼儿数学活动的载体。活动材料的利用特点往往决定了教学中兴趣激发的程度、智力开发的深度和知识获得的效度。幼儿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知识渗透于生活中。教师要巧妙利用幼儿生活的材料进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让生活成为幼教的课程资源,从而促使幼儿去探索、去发现数学王国的奥妙。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成的材料,如饮料罐、玻璃珠、扑克牌、象棋子、饮料吸管、火柴盒等,都可用来引导幼儿,进行数学活动。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扑克牌的不同数字与花色进行排序、比比大小、做做加减;用火柴棒进行有规律的排序;用不同颜色的吸管进行分类、间隔练习。这看似玩具的生活化数学材料,在幼儿的一次次玩耍、摆弄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毫无任务压力的数学活动,使幼儿获得了自然拘束的乐趣。
生活中还有些材料稍作加工就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教玩具。如将空的可乐瓶装饰成一只小青蛙,瓶上部开一个口,作青蛙的嘴巴,用作给幼儿计数练习的玩偶。幼儿用豆子喂食小青蛙。在瓶身上用“即时贴”做点状标记,让幼儿按瓶上指定的数量,给小青蛙喂豆子。这些活动材料与幼儿生活十分贴近,幼儿的玩起来就格外熟练,可以尽情地数数、玩乐、探索、创造。而且,通过自主操作,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话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和最佳的归宿——让幼儿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通过反复的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思考,积累了相当的数学经验。这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室的一角布置成超市,让幼儿三人一组,模拟一家人去购物。教师给每家发10元模拟币,要求每人都购买一件商品,然后根据营业员的报价来付款。最后,每个人算算看,还剩多少钱。再如,小班的许多幼儿都会将圆说成是太阳或盘子的形状,这是由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活动中没有将圆形从太阳或盘子等具体物体中抽象出来。依据幼儿思维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践,发现更多圆形的物体。通过对许许多多这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感知,让幼儿意识到这种圆形既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而是脱离了某一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形状。反复几次有了经验,以后当遇到拼图缺少圆形时,幼儿就懂得将两块半圆形并到一起。这样,就将数学教育活动有机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要实现生活化、游戏化,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来进行数学教育活动,促使幼儿对数学知识有一种自然和亲近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关联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教师应让幼儿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从而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校芳.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初探[J].上海托幼,2006(6).
[2]宣利文.幼儿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