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学生职业能力培育的导向性规律及前瞻性优化

2014-04-09 12:59朱剑萍
上海城市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高职专业

朱剑萍

导读:从统计结果分析来看,社会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产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关注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等基础能力向重视获取信息能力、适应岗位变换能力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转变,因此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牢固把握能力形成规律、科学架构能力结构模型,并对能力培养路径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操作、精心评估,实现教、学、做统一,观点、方法统一,理论、实践统一。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2.017

强化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也是整个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课题。总结高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本问题是以先进的高职教育的管理理念为先导,确定科学的能力培养路径,革新观念,理清思路,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做到“四个精心”,即: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操作,精心评估,实现教、学、做统一,观点、方法统一,理论、实践统一。

一、高职学生能力形成规律的既有认识与重新审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教育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能力规格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高职教育管理者应把握高职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分析影响学生能力形成的因素,科学设计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高职学生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和知识因素等。就高职教育来说,学校是学生能力形成的主要环境,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与学校教育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

1.教育理念的影响

管理理念决定教育服务、创新意识以及学校市场定位和学生市场定位。在影响学生能力形成的诸因素中,教育理念虽然不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它通过人才培养规格、教学管理模式以及专业和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产生影响。因此,革新教育管理理念是科学制定高职学生能力培养路径的前提条件。

2.人因素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人因素的影响主要涉及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效果。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这就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

3.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又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软件环境如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设计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硬环境主要指学校的硬件建设情况,主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如:完善实验实习基地,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增加图书馆的信息贮备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良好的软件环境对硬件环境作用的发挥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参见图1。

(二)高职学生能力架构的关键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个要素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知识又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一种方法能力;技能是在给定条件下利用合适工具和方法完成工作的能力,态度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培养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概念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向欧盟提交的一份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的,是对那些具体工作任务和专门技能或知识无关的,但是对现代生产和社会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目前社会理论界对关键能力内涵的理解还不完全相同,但趋于一致的看法是,关键能力是指那些在劳动者职业变更后依然能在新的岗位上起作用的能力,它是由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三方面共同构成的。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的、能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通常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使用和对劳动材料的认识等。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

2.方法能力

这是指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作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它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能进行独立学习、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的能力,是个人的一种基本发展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判断和辨别能力、一定的外语能力等。

3.社会能力

这是指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任地和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包含了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变换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将自己融入社会和集体的能力。

根据关键能力理论以及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含义,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能力结构模型如图2。

二、高职学生能力培养路径的设计策略与多元整合

(一)精心策划,科学制定能力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的高层次人才。因此,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

笔者曾对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和传统行业进行了一项小范围内的高职学生能力需求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对问卷所列各项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从收回的45份有效问卷统计情况来看,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关注已经从原来单纯的专业技能向职业综合能力方向发展。统计结果汇总如表1。

从统计结果分析来看,社会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关注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等基础能力向重视获取信息能力、适应岗位变换能力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转变。也就是说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已经从原来的单一的专业技能向综合化多能力方向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时,要改变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体系、设计单一的现状,应以增强创新能力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

一是要突出以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为前提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的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责任感、独特的见解、充满自信,这是适应当今世界生活和工作的必备条件。

三是注重复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完成本职工作;具备跨职业的通用职业技能;具有在一个职业群或相关职业群转岗的基础;具有继续学习的基础;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四是质量和效益意识:具有法律、经济、合同、质量、安全以及能源、环保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精心组织,合理构建专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以凸现能力为本位的特征。由于教学内容的构建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实现的,所以课程设置必须以能力为主线,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必要的职业能力服务。

以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传统的“学科本位”设计思路有着本质区别。“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是按知识的系统和条理进行组合、编排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则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根据涉及到的多项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前后承接、左右呼应等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能力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模块”,以真正有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如图3。

“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路和程序。它的两段式课程结构不是以学科性质区分,而是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并按具体化后的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宽基础”的教学内容面对的是一群相关职业甚至十几个相关的职业群,既有文化课,也有专业理论课和通用技能课,侧重于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为学生拓宽择业面、适应职业变化、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活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从事某一职业、某一岗位的必备知识、技能,甚至是某岗位的一个技术等级的应知、应会,侧重于从业能力层次的专业能力的强化,强调针对性、应用性、现实性,主要为当前的生存奠定基础。

因此,“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为学生能进入一群相关专业做准备,提供与这一职业群适应的基础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设计了与这一职业群每一种职业对应的“模块”,它具有许多优点:一是可以提高学生进入劳务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使学生获得在一类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二是使学生就业后能在这类职业群中转换职业而不需要太多的再培训;第三,学生能在毕业前得到针对性强的培训,就业时就能顺利顶岗;第四,学校能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形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利于专业建设,把握主动权;第五,使学校能选择相应“模块”开设短期培训班,增强学校活力,满足社会需求。

(三)精心操作,灵活设计教育教学方法

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仅凭我国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发展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就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在行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始终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但不同的是,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教师则退居次要地位,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咨询者和指导者。

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多以小组形式进行,强调合作与交流和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根据教学方法的复杂程度,行为导向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1)实验导向性教学;(2)问题导向性教学;(3)项目导向性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如在建筑工程专业的《工程力学》教学中,可以应用实验导向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制作纸制模型,教师首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检验评价结果。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抽象的力学概念感性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建筑结构中力的承载体系的理解。

又如建筑装潢专业讲授《室内设计》中的“餐厅篇”时,可以采取“项目导向性” 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讲授餐厅设计的基本知识,如餐厅风格、色光的运用、卫生间的处理等基本常识,接下来布置具体项目,让全体学生进行“非洲餐厅”方案设计。设计期间学生可以运用一切资源进行资料搜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接下来教师和同学针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比较,找出每种设计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出最佳设计方案。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优化修改。整个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案例讲解,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参与方案设计和讲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精心评价,全面实施多元互动的考核体系

学生能力评价是一项系统工作,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取得学生能力培养绩效的证据,并把这些证据对照能力标准,来判断能力水平的过程。进行学生能力评价必须科学分析评价的目的和功能,全面考虑评价方式、评价的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结果的分析及反馈等各方面的因素。

1.制定科学的评价目标

职业教育具有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等特征,因此,各专业制定能力评价计划时应当以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知识水平的要求为依据,明确核心的能力目标是什么,评价要考核学生哪些能力。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并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

2.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传统的评价主体缺少教师、家长、社会 (或师傅)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基本上是由教师评价学生,使评价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诱导机制。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根据能力评价目标实施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家长和社会(师傅)的综合评价体系。达到评价双方的互动,从整体上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3.落实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有效的能力评价体系,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灵活选择考核方式。如根据能力测试项目进行课堂知识考核、实训场所的实训考核、生活场所的作业考核等;也可根据能力形成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如闭、开卷笔试,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或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能力的考核方法等。

4.建立有效的能力评价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系统

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能力素质状况后,还应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以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弥补,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及时进行合理定位。只有这样,评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发展的作用。

三、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方案的推进模块与实施机制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能力培养路径的实施涉及到诸多因素,这里根据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宽基础阶段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宽基础阶段一般是指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学期,主要任务是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在宽基础阶段,一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知识水平,主要通过思想德育课程和大学语文、美学修养等类课程以及社会实践完成;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提升的能力,主要措施是开设工具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等课程提升学生运用工具书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社会实践以及案例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社会能力;四是开设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认知实习实训,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培养专业素养,同时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二)活模块阶段

活模块阶段一般自第二学年开始,主要针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进行课程组合设计,根据不同模块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活模块阶段主要特点是把各项能力培养寓于专业教学之中,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如安排课程设计和大型作业,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作风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协作精神等;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如进行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参见表2。

说明:

本文系“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高等职业与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科研项目《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研究》”基金项目。

责任编辑:张 炜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