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锡长
摘 要: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理论教育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普遍共识和共同理想,首先需要把握十八大报告和概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以厘清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内在关系为重点,在内容上实现两者在理论逻辑上有机统一;把握三进的三个关键环节,进教材环节要加强理论研究,进课堂环节要注意大众化话语体系的打造,进头脑环节要注重理论的接受及其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学习和借鉴为改变而学习的U理论,开拓一条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U理论;三进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191-03
一、准确把握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点和关键环节
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生活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且成大融合趋势,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以科技为支撑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人民群众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有更大更高的需求;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创新能力不强则引起人们的广泛而深刻的思考。顺应时代发展、国家需求和人民期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施,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温家宝2010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希冀。他指出: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教师在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中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需要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学习理论——U理论,在实践中开拓一条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道路。
“概论”教材和十八大报告,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重点内容,主题思想和逻辑结构基本上相同,两者无论在实践主题上还是在行文的逻辑结构上存在着一致性,为十八大精神的三进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而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三进的关键环节是厘清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关系。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两次历史性飞跃和形成两大理论成果的过程。实践的发展性和实践主题的连续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胡锦涛,及其当代中国梦的追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前提;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经验、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准备。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胡锦涛向前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提倡的中国梦继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和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不仅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阶段性和发展性、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而且在当代中国展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空间上的扩展,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我们当下着力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有1840年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探索,毛泽东开辟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江泽民、胡锦涛的向前推进,未来有2020年的小康梦和2050年的现代化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像一条红线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灵魂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始终和各个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渐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会贯通在一起。厘清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关系,成为推进三进的重点和关键环节。
二、深刻领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的预期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育部社科司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共五万字,涉及到本专科的四门课程和研究生的五门课程,不仅提出了十八大精神进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还提出了进那一章节的具体建议,甚至还提出了三进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其中关于十八大精神进概论课程的建议占的比重最大,一万二千多字,占五分之一多的篇幅,建议进的内容共有十二大项、二十七小项,几乎涉及到每一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建议在在第一章和第五章的教学中体现,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建议体现在第一章总论特别是第五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教学之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最鲜明精神实质的内容可体现在第二章的教学之中。(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建议体现在第一章讲总论的教学中,还要具体体现在相关各章的教学中去,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4)“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建议体现在第一章讲总论的教学中,还要具体体现在相关各章的教学中去,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建议在第六章第三节第二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现,以激励学生树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的信念。(6)“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建议体现到第七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认识。(7)“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体现到第八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冷静分析新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深刻理解十八大制定的推动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8)“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可体现到第九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坚定走这条道路的信心和决心。(9)“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可体现到第十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0)“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可体现在第十一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1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有教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建设中,只在“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突出出来,可设专题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观念。(1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可体现到第十五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有全面了解,坚定跟着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十八大报告在第九、十、十一部分还对“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和“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等方面,进行了新的部署,相关内容可体现到第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去。
教学建议只是提供了十八大精神进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预期目标的原则,概论课教师首先需要在研读十八大报告和概论课程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十八大新思想与课程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的深度融合和精心对接。其次,还要把融合有十八大精神的教材转变为深入浅出的课堂语言体系。最后,还要将课堂内容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共同理想,外化为青年大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的能力和实践行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一个依次展开、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三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三者缺一不可。
三、U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路径探索
U型的曲线是由七项能力和由其所促动的七项活动构成的,依次为悬挂能力、轉向能力、弃旧能力、新成能力、结晶能力、原型能力、制度化能力。U型理论包括三个部分:学会观察、进入沉寂、成自然之力,以及“感知”、“当下”和“实现”三个过程。在信息时代,从涌现中的未来学习,U型理论是这一创新学习方式的代表。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三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有必要在U型理论视域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盲点、土壤及其改良的诸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探索与此相适应的途径。在这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因素纳入U型理论的模式之中,或者用U型理论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素,力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及其主体间场域和行程,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以为开拓通向未来之路作必要的准备。
第一,放弃旧的习惯、经验和思维模式。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常存在着重教学内容轻学生的偏向,由于脱离了学生实际,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不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教师在每学期开始上课之前,既要认真准备教学内容、课件及其教学方法,更应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自我及其与学习主体构成的课堂场域的关注,放弃旧的习惯、经验和思维模式。教师年复一年地面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积累了许多可称得上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想改变它,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也是冒风险的过程,因此,既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胆略,又要有科学的方法。从自我和周围的内在状况观察观察再观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第二,了解学习主体,建立共同学习的场域。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对它的评价不能以做什么和怎么做为标准,而应该基于第三种视角或空白话不视角系统地看待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的领导力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从教师的“内在状况”,即他们运行的内部场所或所有行动发生的根源着手。而这正是人们容易忽视的盲点。大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积累及其需要注意的科学方法,而且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着力改变自己的“内在状况”,提高自己的变革能力和创造未来的能力。准确把握盲点,既是薄弱环节,也是提升创造力的关键。在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是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的互动过程,而互动的前提就是主体双方的主体性增强和对对方的关注和思考。只有师生同在场并共同体验在场下,才能使双方的领导力得到改造和得到提高。
第三,对政治理论的探索保持一颗好奇心。教学主体在与学习主体建立了一个政治理论学习的共同场域后,教学主体要告别师者居高临下的区位,沉降下来,站在学习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政治理论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主观逻辑。在这个探讨过程中,由于交互主体是从未知角度认识政治理论,这样便使整个过程充满了质疑、困顿、顿悟,使学生对政治理论永远保持着一颗好奇心。教学主体交给学习主体的不是现成的政治论断,而是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有机统一的论证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最显著特点。创新理论对年轻大学生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与中国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甚至成为当代中国现实组成部分的政治理论,如果在课堂上失去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那么,这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需要深思的重大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让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充满好奇心,让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才能使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帮助。思想政治课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党团组织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众多传媒也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地传递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各级官员也精于思想政治理论之道,老百姓口中也有政治,政治似乎普及了,而普及的东西却往往对人们失去新鲜感。思想政治理论是一门科学,讲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艺术,因此,需要教学主体把它当作科学和艺术来对待,引导大学生以未知的方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会使大学生增强掌握未来发展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第四,反复试验历练学习主体面向未来的能力。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和概括,它产生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这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在课时精简和大班授课情况下,实践性教学环节,往往理解为课堂上的放映相关录像、课外参观,假期搞一些社会调查。这些实践形式固然重要,但需要与这些形式相配备的内容充实,更需要有可操作的程序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功能,与U型理论从当下所包含的未来可能性学习的主张不谋而合,都强调对未来的学习和对未来的把握。U型理论在经历当下、穿过针眼、形成目标之后,试验试验再试验直至定型的这种倡导,正是当今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实践教学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在一个场域内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学习主体面向未来的能力受到历练和得到提升。
第五,养成学习主体的创新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要求高校把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四有”新人的标准,就是德智体美的要求,就是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尺度。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因为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指标中,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至关重要,它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发展方向、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是在高科技助推下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和谐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且还承担着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功能。当然,尤其是创新精神的培育,具有哲学意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具体学科,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U型理论的发挥主体积极性、强调团队合作、面向未来、反复试验、养成创新思维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和试验,对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
在推进十八大精神三进的过程中,概论课教师有必要学习和借鉴U型理论,沿U型曲线的左侧向下,把目光由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关注转向教师本身,师生共同形成交互主体通过全新视野观察观察再观察,在U型曲线的底端抛弃旧的思维和心智,穿越在当下的U型曲线的针眼,形成面向涌现出来的未来的新成能力,沿U型曲线的右侧向上,结晶和明晰新的未来可能性,建立未来模型试验实验再实验,直至在实践创新中形成制度化能力。U型理论为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路径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N].光明日报,2013-02-05.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