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叔 平 / 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2014年上海老年人生活质量需求调查报告”分析
◆ 本刊记者 叔 平 / 文
10月份,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2014年上海老年人生活质量需求调查报告》。这已是市质协每年一度、连续第6年推出有关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人口预期寿命最长的城市。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共计387.6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27.1%,比上年新增20.30万人,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关注老年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上海市各级政府及机关机构的重要举措。上海市质量协会未雨绸缪,早在6年前就开始连续发布上海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今年的报告,凸显了什么特点?
可喜的是,上海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总体状况较为满意,满意度为79.00。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满意度指数,处于非常满意(100)和较满意(75)之间。我们认为,住房拥有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经济收入不错,是支撑上海老年人“较满意”的三大因素。
重要数据一:87.1%的老年人拥有自有住房,高于上海人均住房拥有率67.9% 9.2个百分点。
医疗、住房保障、教育等,是民生的重点领域。一个稳定、牢靠的居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拥有自住房,不仅对心理有极大的精神安慰作用,也可以大大降低生活成本。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拥有自住房,更加不容易。
《经济学人》旗下智库EIU每年3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生活成本指数”排行榜显示,上海的名次由去年的全球第30位上升到了第21位,超过了排名第26位的纽约。该调查还发现,上海的交通成本几乎比纽约高三倍。
上海城市这样高的生活成本,上海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却达到了79,与上海老年人住房拥有率高,居住有保障,有着极大的关系。此外,上海70岁以上老人,乘坐公共交通在非高峰时段是免费的,这也是一个导致较高满意度的有利因素。
重要数据二:81.5%的老年人表示邻里和睦,92.8%的老年人表示家庭和谐。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人类是社会群居动物,人际关系是人的基本社会需求,是一种自我了解的需要,一种自我肯定的需要,一种自我检验的需要。在调查中,被访老年人普遍反映与邻里关系和睦,家庭关系和谐,每千人中只有1人表示与家人关系差。
这说明,上海老年人大多持有平等、诚信、礼貌、开明、互利、择善、适度、相容、自律等特点,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精神状态良好。这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活满意度较高的重要因素。
重要数据三:86.1%的老年人经济收支状况良好。
上海老年人中,52.8%表示经济情况处于收支平衡状态,33.3%表示有结余,加起来,就是86.1%的老年人收支状况良好。而且,连续多年的调查也发现,上海老年人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占半数,且有上升趋势。
虽然说,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远远不算高收入,因为2013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851元,2014年全国各城市平均薪酬排行榜第一名的上海,平均月薪7214元。正由于住房有保障、交通、公园门票等基本免费,家庭关系和谐、小辈大多经济独立,加上上海老人家用、理财得法,经济收入才不构成压力,也支撑了较高的满意度。
上海,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
事实上,老龄化不仅是上海的危机,也是全球的危机。法国从1864年成为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到现在已经有150年。目前,全世界已经有90多个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如何应对?联合国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积极老龄化”理念,就是说不能仅仅看到老龄化带来的重重危机,更要看到老龄化蕴含着的产业发展商机。被誉为“全球五大管理大师”之一的经济预言家大前研一博士就指出,老龄化所带来的商机将成为全球朝阳产业,会引发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美国在未来发展驱动力研究中,将“人口老龄化”列为八大驱动力之一。挖掘老年人需求,开发银发市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不仅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契机。
今年的这份调查报告,十分显眼地凸显了当前上海老年人的三大需求。
需求一:提升老年人医疗服务质量。
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目前生活上的困难时,52.5%的老年人反映看病问题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医疗费用比较高。由此可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系统依然是上海老年人的首要诉求。”
首先要解决医疗费用高企的问题。
医疗费用较高,不仅在本次调查中有集中反映,上海的另一则调查也表明,医疗费用已经是上海老年人口的第二大支出项目。此外,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也显示,食品、日用品和医疗是老年人日常消费支出最多的三个方面。
老年人感觉医疗费用较高,与年龄上升有关,也与当今慢性病高发有关。在这次调查中,有半数上海老人称患有与身体机能减退有关的疾病。因此,上海老年人大多与医院有着不解之缘,每月或每周上医院看病的不在少数。上海老年人半数收入在2000元左右,每月三五百元的日常医疗开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外加或有突发的急病、重病,冲垮一个老人乃至一个家庭的经济堤坝,时有发生。
我们认为,在这方面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为老年人得到“平价治疗”“平价药品”进行保驾护航,着力开发平价服务、平价药物,将上海的医疗服务资源向上海老年人倾斜,把传统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一一请回来。
其次要解决老年人护理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本市32.9%的老年人很需要护理,随着年纪的上去,需求会越来越大。本市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目前有71.55万人之多,如果其中四分之一需要护理,就有近18万人之众。按照2013年底的统计数据,上海市拥有老年医疗机构(独立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共计25所,独立老年护理院床位4471张,虽然比上年增加了10.8%,但与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即便加上全市共建家庭病床4.97万张,也远远不敷需求。
在这方面,要以政策为导向,一方面鼓励金融业借鉴美、德、英、日等国经验,开发侧重于提供长期护理保障、真正意义上的护理保险产品,而不是目前国内的一些仅针对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作为其他人身险附加险出现、运作方式与养老类保险大同小异的护理保险类产品。另一方面,要鼓励各种所有制投入医疗服务行业,特别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机构,并建立让人们愿意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力资源体制机制。
需求二:提升老年人助餐服务满意度。
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助餐服务满意度不升反降——2011年为79.77,今年降到了78.89。虽然降幅不大,但也值得研究。
我们知道,上海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2000年上半年,并在2004年纳入到了政府实事项目。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要内容的社区助餐服务,占到了全市助餐服务的50%。为此,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在2011年对此作了调研,2014年又作了跟踪调研:截至2013年底,上海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共计482个,比上年增加41个,受益人数比上年增加11.1%。但是,被访老人在对社区助餐服务“点赞”的同时,也提出了“助餐点不够多、环境卫生不够好、早餐和晚餐没有”等三大主要意见,被访老人表示,吃饭问题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困难。
事实上,随着上海老年人数量的自然增长,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等各项身体机能进一步衰退,需要助餐服务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上海地区是独生子女政策落实得最为到位的地区之一,上海独居老年人的比例已经达到了60%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也达到了3%,孤寡老人也有1.8%,因此,为上海老年人提供卫生、营养、符合老年人特点要求的“一日三餐”助餐服务,自然而然成了迫切需求。
提升老年人助餐服务满意度,应率先解决“助餐服务餐点数量”这个主要矛盾。这方面的做法,我们建议借鉴上海市闸北区建立区级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创)平台的做法。据悉,闸北区出台了《闸北区社区公益项目服务招投标(创投)平台工作实施意见》,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和民生服务,规范社区服务项目化的运作机制。《意见》出台仅仅4个月,平台就收到招投项目立项申请18个,经过立项评估、组织投标、专家评审等环节,有5个项目成功中标;收到创投项目申请10个,经过两轮评审工作,有3个项目成功获选。8个项目受益人群将达到10万人以上。
需求三:提供多层次的精神需求服务。
本次调查显示,上海老年人精神需求强烈。这与上海独居老年人比例高达60%以上,以及能够满足上海老年人的文化消费习惯的适当服务稀缺有关,这使上海老年人在“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方面颇多微词。
本次调查报告透露,上海老年人生活、精神寄托主要对象是老伴,61.3%的老年人表示每天和老伴交流最多,当问及遇到困难最想向谁倾诉时,“老伴”仍是老年人在当前家庭结构下的主要倾诉对象。此外,由于平均预期寿命和平均初婚年龄的差异,上海最新数据显示,女性老年人在75到79岁时,约有一半丧偶。因此,这些老年人连“老伴”这个倾诉对象也失去了,格外需要予以关心、关爱。总之,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及关爱贫乏,已经成为影响上海老年人生活品质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将精神赡养纳入其中,以法律的强制力去督促子女重视对老人的精神关爱。事实上,上海老年人大多不愿成为子女的负担,而是愿意支持子女在家庭、事业上全力以赴去获得成功。让老人们的兴趣爱好有所发挥、乐在其中除了子女多抽出时间陪伴老年人之外,必须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社会给力,让老年人走出家门“与众同乐”,为他们提供多层次的精神需求服务,是最主要的途径。
本次调查显示,上海老年人爱好兴趣广泛。对外出旅游,观看电影、文化演出,以及参与书画、唱戏等文艺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对电子产品、在线娱乐、网络购物、瑜伽健身、自驾游、博客、微信等新兴事物有兴趣的占了73.4%,但其中有33.3%老年人表示虽然有兴趣,但是难以学会运用。调查中有老年人提出,希望开设相关的学习班,手把手教他们使用微信和微博。
由此可见,上海老年人精神需求蕴含着极大的商机。如有32.9%的老人表示对旅游感兴趣,喜欢电影、文化演出、书画、唱戏等有23.7%,喜欢做公益的占10.8%,喜欢户外体育锻炼的7.4%,喜欢继续学习和工作的有7.9%……
精神需求,需要物质的支撑。在这方面,首先要为老年人提供足够多的文化、娱乐场所,这也是此次调查中老年人提出的迫切需求,他们普遍反映“场地设施少、票价贵、优惠打折轮不到老年人”等,其中活动场地和设施不足的意见占了31%。
总之,在旅游、娱乐、文化、体育、教育、网购等方面,银发市场极具开发力,同时也是提升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