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卿
从宏观和微观地理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发展,时刻紧随当前世界发展的走向,确定本国政治发展的路线是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内涵。从全球化的角度考量和分析地缘因素在世界国际格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地缘政治在历史的源流当中尽管也有其暗淡的一面(如以希特勒侵略扩张为解说的德国地缘政治格局),但其一定的合理性也成为当前研究双边关系、地缘关系、区域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如王逸舟曾这样论述地缘政治:“冷战结束以来,‘地缘政治’(geopolitical)一词无论在政治家的嘴里还是在学者或记者的笔下重又显得十分流行,仿佛一夜之间什么东西都涂上了‘地缘政治’的色彩,人们似乎突然发现各种国际事务中都存在地理因素的作用。”的确如此,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地理因素看作处理国际问题的重要出发点。而就中国和日本而言,这种地缘关系更加明显。因此,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十分必要。
1.地缘政治的内涵。
对地缘政治一词的解释,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分析视角。如前苏联学者拉祖瓦耶夫从三个层次对地缘政治进行分析,首先,他认为地缘政治偏向于研究地理对政治的影响;其次,他将地缘政治与国家间斗争相结合,地区优势权的争夺或是全球性竞争即是地缘政治;第三,从外交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地缘政治是一种政策工具,地域决定外交政策的优先性和可能性。美国学者奥图赛尔(Gearoid O.uathail)认为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有多个含义:一是它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可以指地域内的任何形态;二是与现实政治相关联,地缘政治学是一种不含任何意识形态(或感情)色彩的马基亚维利主义的方法;三是与大战略同语,认为地缘政治是实现地区霸权,进行国家行为的驱动力。
本文结合以上观点认为:一是以中日地缘关系为出发点,认为地缘政治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在地理分析的基础上,国际各种政治力量借政治权力规定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战略理论。二是地缘政治的本质是一种国家利益的实现,是利益基础上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就具体国家而言,地缘政治的形成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国家的地缘政治要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形特征和自然资源等)、区域地缘政治因素(邻国状况、与邻国之间的地缘关系等)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因素等,因此,就中日关系而言,必须充分分析彼此之间地缘关系选择的互动因素,才能较清楚地理解这种地理地缘下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2.中日地缘政治格局。
从地理地缘来看,作为沿海国家,其地理地缘基本体现了三个方面的需求,国家的团结、抵御外来威胁和保持对缓冲区的控制。就我国而言,优越的地理因素、政治上力量的不断强大、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吸引力的不断扩大,加之一系列多边协议、制度的构建,使中国的地缘关系更为宽广。
从大国关系的角度讲,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两大经济体和东亚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和经济大国,在构建东亚一体化,促进地区发展中,中日地缘关系合作的趋势日益增强。
在安全合作方面,中日两国已经摒弃了早期“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国家利益相对论的观点滋长。对一个国家而言,安全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一个国家只有在他国利益实现的前提下,本国的利益才更易于维护。近年来,中日两国在相关领土主权方面,采取了更加理智的态度,2008年,《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的发表,提出了两国将举行更高层次的防务安全磋商机制,安全合作已提升到新的高度。
在能源合作方面,现代社会高速的经济发展与相对充足的合理的能源供应紧密相关。中日两国在能源协作方面也表现的越来越成熟,如在东海油气的开发上,两国都秉承可持续发展、地域协作的理念,实现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实现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在法律前提下共同合作,选定适当海域共同开发。
1.传统地缘政治下的中日关系。
地缘政治是在资本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其演变与发展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并服从西方列强政治利益的需要而不断深化。因此,传统的地缘政治解释已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地缘政治下,中国的地缘安全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以经济为中心,强调采用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和促进协调合作的国家大战略,弱化各种威胁因素;二是在对台问题上,必须采取坚决的策略,遏制一切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势力,以期实现和维护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最重要的两个国家行为体,近年来,两国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国际力量的提升,日本对中国的心理和态度日趋复杂,既希望中日关系稳定,又不愿中国过渡发展,存在更多不确定和变动性。在这种背景下,中日两国的地缘关系表现为不断谋求经济的扩大合作和政治的有效扩张。如“六方会谈”、“东亚共同体”等都体现了东亚地域格局下两国关系的深化。此外,还包括一些能源战略的形成,如日本参与伊拉克重建、东海油气资源等能源问题,深刻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此外,中日关系的发展还受美国因素的影响。战后以来,日本一直受制于美国,就现实来讲,中日两国同处于一个政治和经济战略空间,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大国,这种地缘关系使其双方的利益更加紧密。近年来,日本在东亚地区军事力量日趋突出,其地缘战略也一直保持对华防范的一面,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总的来说,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传统国家间直接的领土争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科技的迅猛发展,地缘政治经济化,地缘关系表现为各个层面的势力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对地缘政治的内涵和外延加以重新考察和认识,重塑当代地缘政治。
2.新地缘政治形态下的中日关系。
王逸舟在《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一书中指出:“地缘政治的观点必须随着人类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二战后,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型地缘关系朝着经济、文化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地缘经济的发展成为地缘政治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是地缘经济是一种“非零和”经济。在传统的地缘政治中,一个国家的地缘关系往往是通过军事、武力手段实现地域扩张,很容易造成“我之所失为你所得”的“零和”局面。二是地缘经济是一种附加了国家、政府意志的经济行为。在地缘经济中,每个国家、政府在采取行动之前,都要经过精心规划,合理预测,而不是盲目行动。如一个国家对外资本、技术的流动,必然会附加政府的“理性预期”。包括一些私企的投资、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等,当国家出面支持或指导这些相同的经济行为时,它不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地缘经济了。三是地缘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战略。
另一方面,地缘文化是影响国际关系与国家对外政策的“软实力”。地缘文化是在文化领域对地缘格局的分析,是指在同一空间或地域格局下,其社会群体受特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内容和特征的文化系统。包括表象文化因素(如历史、语言、风俗等)和内在文化氛围(如精神、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方面,但这些系统、因素都以特定的地理环境为前提,并随之不断变化。
基于地缘政治内涵的以上变化,我们必须运用新的地缘政治学理论视角来解释现实和未来的世界政治,本文也将以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为基本视角,分析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走向。
1.地缘经济下的中日关系走向。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同的国家之间都存在基于利益关系的各种博弈。客观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此种地缘经济对国家利益,特别是对国家主要战略和手段的影响,在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地缘经济对地缘政治的渗透更是如此。
在传统的国家关系之间,国家的商业和工业等经济形态与战争和外交相比相对比较弱,各个国家更看重本国的安全。冷战以后,均势理论兴起,威胁和军事联盟削弱,地缘经济的地位得以提升,国家之间简单的经济贸易不再附加政治和军事后果,而仅仅是一种经济结果。如果国家质检内聚力必须要由单一的外来威胁来维持时,那么这种威胁现在一定是经济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地缘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目标在于实现社会性和经济性,国家所追求的是经济的开放性,而不是采取遏制手段。就中国和日本而言,在经济方面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日本都一直保持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三十多年来,中国与日本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日趋增多,包括双边贸易、直接投资等。中日两国应该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战略视角来分析两国共同利益。
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在贸易投资方面有过曲折,但总体趋势不断上涨,1993年至2003年中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地位有所下降,相反,中日贸易额在日本对外贸易中又有所上涨。中日在贸易方面的投资幅度不断上涨还表现在贸易方向的改变,由最初的能源、基础设施、重型机器等转向轻型化、技术化、产品化等,投资方向更加多样。
2.地缘文化下的中日关系走向。
作为综合国力重要因素之一的地缘文化,其对国家对外战略和政策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并日益成为我们研究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关系的重要视角。在中国和日本关系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中日文化发展的历史传统,在中华大文化圈的构建和日本独特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中实现社会文化共同体,制定符合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文化特质,实施外向型的文化发展战略,推动地缘文化的发展。
中国和日本历史上就有着不可割舍的文化关联,这与中日地理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中日同处于东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尽管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出现了利益的相悖,特别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参与下,中日文化关系出现了众多分歧,并一度影响了两国后期和谐关系的构建,但新世纪以来,在共同构建东亚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进程中,作为东亚主导国,两国从长远的角度、世界大发展、大和谐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共同的长远利益,正确、理智的处理双方关系。
地缘政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国家间关系的理论基石,对中日是如此,对其他国家同样也是如此。当前,中日的地缘关系将突出地体现为国家地理因素(如对海陆空间)的物理争夺、基于国家利益关系的经济争夺、基于大文化构建的文化争夺,乃至细微层面的环境争夺、技术争夺等等。因此,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必将在更为谨慎的基础上考虑新型地缘关系。
[1]何兰.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日关系及其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8,(5).
[2]李敦瑞,李新.地缘经济学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9,(1).
[3]周骁男,陈才.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研究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4]郭学堂.“地缘经济”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2000,(4).
[5]陈少华.国家间博弈中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郭洪纪.地缘文化与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1).
[7](美)查尔斯,库普乾.美国时代的终结:美国外交政策与21世纪的地缘政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武阳.中日经济关系现状及展望[J].对外经贸实务,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