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光绪丁戊奇荒灾情考

2014-04-09 20:37孙荣芳
史志学刊 2014年2期

孙荣芳

河津光绪丁戊奇荒灾情考

孙荣芳

清光绪二年到四年,山西遭到史所罕见的特大旱灾,河津县特别严重,志书、碑文及民间多有记载。天灾人祸系丁戊奇荒发生原因。

河津 丁戊奇荒 天灾人祸

光绪元年(1875)年仅4岁的新皇帝载湉在慈禧太后的扶持下继承皇位。从光绪二年(1876)到光绪四年(1878),山西遭到史所罕见的特大旱灾。其中,1877年、1878年为此灾害之巅峰期,又因旧历干支纪年分属丁丑、戊寅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丁戊奇荒”,或“光绪大祲”。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全省范围内的旱灾以晋南、晋中、晋东南为最。本文以当时晋南河津奇荒灾情各种版本记述为叙述重点,对灾情发生的原因作一窥探,以就教于方家。

一、光绪丁戊奇荒河津灾情的几种记述

(一)据《河津县志》(光绪版)载:“光绪元、二年,连遭荒歉,民间已无盖藏,三年大旱,遂成大饥,饥民九万余口,流亡惨状,触目伤心。”[1]

(二)当时河津县上寨村生员周玉章《请求免粮文》中叙述灾年之惨状说:“予津邑不幸,天灾流行已经乎数载。而旱魃为虐,更甚于邻封。雨少风多,连岁未登乎麦穗;金流火炽,三秋皆稿夫枯苗。……马鞍坞前,山川水涸;龙门岸畔,千亩田荒。人人共望有秋,岁岁常愁不雨。山岭日斜,不见牛羊之迹;城楼人静,谁闻鸡犬之声。以故市中米价飞腾,野外哭声乱起。斗粟银一两,秕糠之价日昂;芹菜钱十文,草木之芽亦罄。扫蒺藜而蒺藜无多,仍难糊口;剥榆皮而榆皮有限,岂足疗饥。将欲沿门乞讨,谁施半碗之羹;欲越境逃荒,恨乏千里之费。奈庐舍拆空,而谷贵物贱,莫医之疮;欲把田园卖尽,而富寡贫多,谁爱心头之肉。因而父弃子,夫抛妻,千门半悬锁;毙于家,逃于野,十户九无烟。汾南汾北,饿尸横野,日月为之无光;县东县西,腥气冲天,山林为之惨色。禹门口遥,但见霄磷接壤;岸头高静,只有荒棘生田。度日不遑,延生无术。即有壮者,思窜他乡,怨亲老而难行,委诸城市;恨子分带累,弃于道旁。又有白面书生,向贵室而佣工,朝收而暮逐,红颜女子,舍本夫而改嫁,先李后张。此诚史书所未有,亘古所未闻也。”[2]

(三)河津官庄村舞台上有一通石碑,是光绪三年大旱幸存者赵世英在灾年后编的《光绪三年荒年歌》。该碑写道:“二年上麦薄收秋禾干旱,七八月麦虽安根亦微弱。三年上麦又薄不足一斗,早秋干天不雨晚秋未种。秋麦荒民心惊四方不定,七八月各处刁壮者逃生,想逃活总要于千里外行,逃荒者饿死人不可计数。十一月人吃人自古罕有,东庄人不敢往西庄行走。亲父子顾不得各逃性命,母食女女食母母女相餐,年前后死的人不可胜数,吃死人供活人白骨满茔。娇娥女年二八不言价数,一升米三钱银怎样逃生?一两银官合斗一串零五,一间房一亩田饱餐不够。四年上三月间天上不雨,有县主着了急令绅查去,见死骨如堆山觅人埋去。至四月十五日天降大雨,三日后各巷内并无足迹。至五月十五日天又大雨,遍地里无人种秋禾长成,可惜它好田禾无人割收。至七月从宁夏各个回转,至十月查户口四十不够。每一丁当一户也能查清,计人数不足百七八十口。这才是十空九九死一生。当此时遍地内尽留禾秆,有粟颗通落在田内地间,所回人无度用扫食粟颗。每一日一个人也扫一斗。只有田无有人哪个耕种。钱粮重完不起受官追究,因为此把良田尽推外人,一斗粮百余钱实实艰难。当此时村内边三百余口,年迈人知荒事只有几个,不能文不能书怎能记忆。吾今春年七旬亲目见过,始终事不离村惟我一个。劝后生启来世须要斟酌,万不可将此事当成闲谟。三年以前村中二百一十家,自遭大灾之后,仅存三十余户,后人七八十口,虽是天定,当言禄尽命绝,却也在人,谨记古人云:‘耕九余三,耕三余一,以备荒旱之灾。’”

(四)笔者最近挖掘出的民间资料《光绪三年灾情记略》叙述得更为具体:

光绪二年(1876)小麦歉收,秋禾干旱,七八月麦虽勉强安种,但麦根微弱。延至光绪三年三月仅有微雨,麦子又是薄收,秋禾未安。九月畜价陡降,四乡纷纷宰杀耕牛,城镇商号,东伙枯坐,不见买主。先是小麦每石粜粮三两余,这时涨至卅二两有零。每斗麦买价四串(串:一千文穿为一串,当时银一两折合一串零五十文)还多。麦面每斤钱二百文,馍每斤一百六十文,豆腐每斤四十八文,葱、韭每斤也不下三十文。九十月还有人逃向千里之外宁夏一带,十一月起发现人吃人的事件。跳井悬梁,自杀的不胜其数。东庄人不敢单独向西庄走,去时还要手拿刀镰。街道的行人,冷不防脑后就飞来一砖。母女相食,亲戚抢杀。集镇上买卖人肉,几成公开秘密。有守寡多年吃上一顿就成姻缘,十七八的姑娘不敢言价,一升米三升粮就跟上人跑。妇女一般不能生育,飞鸟蛇鼠,几乎绝踪。千门半悬锁,十户九无烟。四年新正,没人顾及祭奠先祖。社火戏剧,终年不见。埋葬父母,不穿孝服。清明时节,没人上坟。首饰一两换钱五六百文。卖熟食的小贩,不敢公开摆桌案,蒸食藏在篓里,掩以布包。卖一个取一个,先收现款,另一只手还执棍棒,防人抢夺。买的人咬上一口,就赶忙往袖裹藏,眼往四下瞭望。大便时拿着矛子,往后面戳死人者不偿命。家里陈设的家具卖不到当日工价,首饰一两只能换钱五六百文。卖房子先要拆倒,好木料用斧劈碎,当柴出卖,每十斤卖钱三文,三百个瓦卖不到一个蒸馍的钱。一亩地换不够一升米。读书人佣工没人要。妇女有舍本夫,无代价的而改嫁者。

扫蒺藜而蒺藜无多,剥榆皮而榆树有限。玉谷芯、麦子杆、柿子蒂、花草叶、酒糟、醋糟、石灰面、槐角角、水旱樥、苜蓿杆,以及山中砂土石花,还有牛、马的皮,无所不吃。一斗麸能卖一串钱,一斗麦能买一座院。人吃人不分亲眷,也不管父子夫妇儿女,得手就砍杀煮吃。自三年九月至四年五月,强壮者亡命远处,老弱者转死沟壑。道殣相望,饿殍盈途。一家十余口,存着不过二三;一村百余户,所留只二三十家。汾男汾北,尸骨横野;县东县西,腥气冲天。行路掩鼻,目睹情伤。

光绪四年四月十五日天落透雨,五月十五日复大雨。地里野生豆黍,无人收割;墙头结瓜,粗大如碗。七八月粟粒落地,每日每人可扫四十斤左右。饥肚子骤然吃的过饱,加上瘟疫流行,所以四年死人几乎如落枣一般。

据《河津县志》记载,河津光绪元年前计十七万人口,劫后仅余五万之谱[3]。北坡素称富裕的北午芹,灾前三百多户,灾后只余一百零二户;官庄二百一十户,只存三十多户。全县平均户口约减三分之二。河津旧城北有个白骨塔,即为当时收藏白骨时建。

这次历时三年的“丁戊奇荒”已达到古代史书所描述的“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活人相食”的惨烈程度[4]。

二、造成丁戊奇荒的原因

(一)天灾

据历史记载,河津地面,十年九旱。所以河津群众有俗语:“年年防旱,夜夜防贼。”而形成灾害性的大旱,据河津志书记载,有如下次数:周景王五十四年(前531),黄河干涸,龙门上下三里,河中无水。战国周考王二年(前439),禹门口黄河水涸三日。元至正六年(1346)持续大旱二年,民多饿死。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夏旱秋涝,田禾无收成,人相食。明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汾河干涸,八月大旱,野无青草,次年人相食。清嘉庆九至十年(1804—1805)持续大旱,秋麦未种。斗米一两多银子。

(二)人祸

如此“千古未有之奇荒”,天气大旱固然是饥荒最重要的原因,但人祸的权重同样不容忽视。

1.清末时局动荡,更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曾国藩就曾说:“近年从事戎行,每驻扎之处,周历城乡,所见无不毁之屋,无不伐之树。”频繁的战火、社会的破坏,严重削弱了清廷和民众抗击灾害的能力。

2.生态的恶化,使得土地日益减少。如河津的黄沙岭区,在汉、唐时期原是一带相当肥沃的低平土地,作过渠田,也种过水田作物。唐以后,由于森林草地遭到极大的破坏,黄河泥沙跟着增多,黄河由禹门峡谷流出,地形突然开阔,水面增广,坡度大减,水流变缓。大量泥沙便淤积起来。冬春之际,水落沙露,猛烈的西北风吹起干燥的泥沙,随风移动,年长日久,便形成了大片的黄沙岭。又如在元代以前,吕梁山下杜家沟、何家庄以至樊村堡、固镇以及西垣地原与北山相连,三峪水可下浇至清涧一带,据光绪版《河津县志》记载:“至元(1271—1294)大德(1297—1307)年间,下流浇固镇者仍旧,上流一渠浇干涧者,因猛雨冲刷,水落下停。”明嘉靖十一年(1532)西大涧“为山水暴涨、崩入黄河,冲积大沟深几百尺,不惟亢燥七民田,而北山通济道路亦因以绝”。明万历初年(1573)后下流渠,湮为深沟,水入于河,自樊村而西,遂失其利。这些史实印证了河津自元、明以后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水土流失固然有自然因素;黄、汾泛滥,洪水冲刷;但盲目开荒种地,毁伐山林破坏植被的人为因素,也是荒灾的原因之一。加之历代统治阶级只顾征收田赋,聚敛财富,而对水土保持及水土资源的利用、保护极不重视,致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记载:河津全县总土地面积580平方公里,合8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最严重时就达30万亩,占总面积的30%。

3.花田占粮田。本来河津耕地面积就少,清政府为了增加赋税和财政收入,竟允许并鼓励民众种植鸦片,使耕地更为减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解除鸦片禁令,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自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有5.6万石,中国白银为此大量外流。李鸿章等人为此提议,“洋药不能禁其来”,不如“开洋药之禁以相抵制”,不惜以自种自产鸦片的方式与洋人抗衡。咸丰九年(1859),清廷颁布《征收土药税厘条例》,国内鸦片种植由此合法化。短短十余年之后,山西农民“弃田之半以种罂粟”,而且因为种植罂粟比种粮食挣钱,到光绪初年,山西已成为本土鸦片的重要产区。御史刘恩溥说山西的状况是“数十万顷膏腴之田,几无树艺无谷之土”;时人估计:“自罂粟盛行,每县之田种罂粟者不下十之三四,合全省土田计之,应占十五万顷。”之后,全省各州各县种植鸦片成风,一般占地都在半数以上,且所占多是水地和好地,形成“花田遍野,粮田减少,烟民遍地,劳力怠惰之局面”。

以上各种畸形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灾荒时民间粮食无储备。加上交通运输条件落后,官吏层层侵吞,使得赈灾粮食迟迟不能及时运输到位。到位后又大打折扣,待到老百姓手中,每人每月大人仅领二斤,小口一斤,不够一日之用。

综上所述,“丁戊奇荒”灾情是骇人听闻的,原因一是天灾,二是人祸。人祸包括:时局动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生态恶化,耕地减少;花田占粮田,烟民遍地,劳力怠惰。

“丁戊奇荒”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第一,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第二,保护我们的耕地面积;第三,做好三农工作,加强粮食储备和安全;第四,教育下一代,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克勤克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解放在《万荣史话》中所言:丁丑大旱百二年,至今惨景人心寒;劝君视粮如珍宝,有时勿忘没时难[5]。

[1]校注本(清光绪五年)河津县志.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2]王应立.河津市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高尚友.河津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4]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山西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5]解放.万荣史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

孙荣芳 河津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

(责编 樊 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