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文张 燕,2
(1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2南京大学 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09)
地州经济社会
新疆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的实证分析*
王友文1张 燕1,2
(1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2南京大学 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09)
新疆伊犁河谷西部地区的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地带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着伊犁河流域经济、生态、民生发展。伊犁河谷西部实施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战略具有重大社会、政治、生态、经济意义,必须坚持民生为本与沙漠生态治理互动,坚持产业开发与沙漠生态治理互动,坚持经济运行与沙漠生态治理互动,坚持沙漠生态治理阶段性与连续性互动的基本方略。
新疆伊犁河谷西部沙漠 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 互动 实证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并指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这一理念厚重地将人与自然、事实与价值、持续与非持续发展、生态价值与民生改善相连。本文主要依据十八大关于生态民生新理论,对新疆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区域生态修复治理与改善民生互动问题用科技哲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互动的基本方略。
1.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区域的生态状况及特点。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区域是指伊犁河流经霍城县流域北岸的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又名霍城沙漠),位于霍城县城西南部,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15~40公里,西与哈萨克斯坦的穆云佐克沙漠(又名卡拉库姆沙漠)隔河对峙,总面积72.81万亩,是伊犁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沙漠。该沙漠被北山沟水系切割成霍尔果斯沙漠、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巴基泰沙漠、图开沙漠和惠远南沙窝,属局部流动的年轮沙漠,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全年起风沙平均为46次,最多可达55次。因此对霍城县和驻县农四师团场农牧区环境气候影响极大。
塔克尔莫乎尔沙漠(以下总称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全境范围包括霍城县和兵团农四师六十三团、六十四团2个团场的沙漠、沙地和沿河荒漠区域。这一区域有霍城县兰干乡、三道河乡、惠远镇、清水河镇、伊车嘎善乡等5个乡镇、兵团农四师六十三团、六十四团2个团场,20多万农牧民和兵团农垦职工在这里生产生活,直接受到沙漠区域风沙灾害和干旱气候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片沙漠在新疆是一个生态环境非常特殊的沙漠,其主要特点是:它处于四面环绕绿洲的伊犁河谷区域,即“绿洲中的沙漠”,依傍新疆第一大国际河流伊犁河,既有一般沙漠的干旱性和风沙性特点,也有其他沙漠不具备的周边丰沛的降雨量的特点,具备生态治理用水、用工的良好条件,为人们提供了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的基本条件。
2.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区域的生态治理的成就。(1)营造防护林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霍城县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中,先后完成了图开沙漠、伊犁河滩、莫乎尔牧场、朝阳洞(北山坡)等重点区域的林业生态治理和农田林网化、绿色通道、沿山逆温带区林果业基地等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稳增了林业经济。全县林业用地达33.516万亩,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0.3万亩,森林资源5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38%。
六十三团场地处沙漠腹地,8级以上大风每年都在10次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异常恶劣。1960年以来,全团军垦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艰苦奋斗,坚持“造林防风、固沙保田,宁可旱死农作物也不能旱死一棵树”,认真执行“先林后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先农林后荒漠”的造林方针,通过植树造林,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目前六十三团拥有林地19.8万亩,占全团平原土地总面积的46.5%;森林资源蓄积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9.68%;人均拥有林20余亩,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100%,团场有11个连队实现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带,营区绿化树木3万余株。先后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单位”和“全国百县林权体制改革典型县”。
(2)林业发展促进了生态建设,绿色银行保职工增收。霍城县2004年开始被国家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全县重点公益林面积为26.2351万亩,水源涵养林4.3719万亩,使林业职工和沙漠区域农牧民在植树造林生态治理中既得到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资金,又取得了林沙产业的经济收益。六十三团随着林权改革的深入,职工家庭经营的林地逐渐增加。截止2010年6月,拥有林权的职工已达1000余人,全团三分之一以上职工成为林权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截止2007年,六十四团已有林地总面积为207768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团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1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侵害,农作物产量平均提高5%,减少损失约5%,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3)修建沙漠水库为沙漠生态修复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90年代兵团农四师六十三团、六十四团军垦战士为了改变干旱荒漠区域的自然条件,在沙漠周边修建了一大批军垦水库。如六十四团自建的9座水库,就很好缓解了团场农业用水的突出矛盾,解决了在干旱荒漠区可持续发展种植业的用水问题,保证了农垦职工粮食自给有余,团场年年超额完成了向国家上交商品粮的任务,同时还改良了沙漠区域的生态环境,为职工和周边的农牧民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条件。
(4)沙区多种产业开发取得了初步成绩。近年霍城县向沙漠要效益,在图开沙漠开发沙产业。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年底,拥有沙漠旅游基地1处,种植肉苁蓉560亩。沙漠生态旅游产业开始起步,2006年,霍城县投入60余万元资金对图开沙漠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进行了建设,正式面向游客开放。
3.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50多年来,霍城县和兵团农四师六十三团、六十四团在阻止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前移、沙化、荒漠化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生态修复与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伊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
(1)沙漠生态修复缺乏水资源。伊犁河谷西部霍城县的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含图开沙漠)区域年降水量只有150~300毫米,属于半干旱地区。严重缺水成为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区域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治理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家目前实施的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只有种苗方面有补贴,而且补贴标准很低,对沙漠沙化、荒漠化和干旱极其严重的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地区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3)扶持防沙治沙优惠政策不科学。目前国家在投资标准上,不管条件好坏全部一刀切。在投资范围上,防沙治沙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中最主要的水利、整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抚育管护等方面没有投资。扶持政策上,一些规定与实际脱节,不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工程效益,使生态工程难以持久发展。
(4)地方单位与兵团单位缺乏沙漠综合治理的相互合作。长期以来,地方单位与兵团单位土地相连,流沙和风沙灾害对各方农田都有侵袭,但是在沙漠生态修复治理中却是各自为战、互不合作,没有形成兵地融合优势互补的防沙治沙合力与机制,使沙漠综合治理成果的巩固难以为继。
1.伊犁河谷西部实施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战略具有重大社会意义。(1)能够促进就业,有利于社会安定。伊犁河谷西部沙漠修复和重建工程、沙漠绿色农业开发和林沙产业的发展,预计可为上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使周边团场和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国家批准投资的生态建设工程、沙漠治理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上,对促进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大意义。
(2)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通过防沙治沙与开发沙产业相结合,可以调整这一区域的产业结构。同时还可以建立“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态治理实验科研基地”和“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态研究所”,长期开展伊犁河谷绿洲中沙漠治理特殊技术的科学研究。如综合研究试验以水治沙技术、草田轮作治沙技术等。于此同时,可以将大量高校农学、林学、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吸纳安置科研基地和研究所,使他们在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工程的科技创新中发挥中流砥柱的技术骨干作用。
2.伊犁河谷西部实施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战略具有重大政治意义。(1)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用好国家第二期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生态民生重大工程投入的优惠政策,兵地联合实施生态民生互动工程战略,可以逐步改善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区域的生态环境,为伊犁河流域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能够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同时能够增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
(2)对加强中哈两国睦邻友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国际政治意义。伊犁河是位于我国最西部的国际河流,全长1200多公里,在我国境内长约420多公里,流经伊犁河谷,向西汇入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伊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关系着哈萨克斯坦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因此实施生态建设与改善民生联动战略,以两国人民改善民生的目标为国际价值取向,共同治理伊犁河国际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是中国新疆生态民生的大事,更是对中哈两国和睦相处,维护国际社会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对保证中国向西开放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霍尔果斯口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向西开放和发展中哈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实验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建的霍尔果斯市和可克达拉市要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都受到附近的伊犁河谷西部沙漠恶劣生态环境的危害。因此,对伊犁河谷西部实施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战略,对保证霍尔果斯口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伊犁河谷西部实施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战略具有重大生态意义。(1)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态治理,可以扩大绿地和耕地面积,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和治沙措施恢复原生植被,将流动性沙漠转变为半固定、半流动性沙漠,将半固定、半流动性沙漠转变为适宜种植的土地,有效改变区域局部的生态状况,遏制植被退化和荒漠化加剧趋势,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重建和沙漠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整个伊犁河谷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居民生存生活环境改善作出贡献。
(2)有利于促进伊犁河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既有政府决策失误的原因,也有老百姓为了生计人为破坏的原因。在伊犁河谷西部实施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工程,如果只有政府而没有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其结果只能是边建设边破坏,劳而无功。因此,实施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战略,要切实把改善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民生问题,作为伊犁河谷西部沙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老百姓把沙漠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当作自己的事情,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建设大军。
4.伊犁河谷西部实施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战略具有重大经济意义。(1)有利于林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伊犁河谷西部沙漠生态治理,要改换观念和思路,利用现代科技,将沙漠变废为宝。沙漠区域及周边荒漠区域绿色农业和林沙产业的开发,不仅具有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可估量。通过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和企业加入荒漠绿化和现代化绿色产业中来。如种植沙棘、甘草、肉苁蓉等适应沙地种植的特产,利用沙丘的流动沙子生产砂砖新型建材,既可增加农牧民收入,又可保护生态,恢复耕地。
(2)有利于促进沙漠生态资源保护和沙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霍城县利用图开沙漠自然景观开发了图开沙漠风景旅游区,2010~2012年相继举办了“图开沙漠徒步越野赛竞赛”“图开沙漠越野车拉力赛”等旅游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开沙漠风景旅游区周边的农牧民通过旅游服务增收,景区沙漠也得到了一定的治理。实践证明沙漠旅游已经成为沙区农牧民的收入来源之一。
1.坚持民生为本与沙漠生态治理互动。要把提高沙漠区域农牧民增收水平和生活质量摆在首位,进行沙漠生态修复治理和生态产业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牧民参与沙漠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沙漠生态治理产生一种永续性内动力机制。开展沙漠体育运动和旅游活动,是对沙漠的一个再认识,体现出人与沙漠和谐共处的生态观。把各种沙漠活动发展为民俗、体育和风光旅游相融合的沙漠体育运动,精心打造具有霍城县三道河乡特色的图开沙漠体育运动品牌,将沙漠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做大,为乡村经济增效,农牧民增收提供更大的旅游产业平台。
2.坚持产业开发与沙漠生态治理互动。“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一项尖端技术。”[3]伊犁河谷西部在产业开发与沙漠治理互动中要重点解决四个问题: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加大沙产业开发资金投入;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大力培育防沙治沙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官合作科技攻关创新平台,加强沙产业科技支撑力度;以生态民生一体化为价值取向,提高沙产业经济回报率。
3.坚持经济运行与沙漠生态治理互动。在沙漠治理中要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一体化目标,既做好沙产业的开发经营,又做好宜沙农作物改良沙漠生态的功能提升,以产生沙产业经济效益的成果,作为保障治沙群体沙漠生态治理的创新动力。要因地制宜、循续渐进地发展以苜蓿为主的沙漠草业,以肉苁蓉为主的沙漠药业,以浮沙制砖为主的沙漠建材业,以沙棘原料为主的饮料业等。既发挥这些宜沙产业的生态修复功能,又重视发挥这些宜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民生经济功能,同时在形成宜沙产业化规模经营中还能为当地无地农牧民创造大量绿色就业岗位,以取得生态、民生、经济三赢的融合发展效果。
4.坚持沙漠生态治理阶段性与连续性互动。任何沙漠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作都是长期的工程,没有百年连续不断的综合治理是难以彻底改良生态环境状况的。要建立生态红线制度,在霍城县沙漠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4]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地区,取消生产总值考核,实行沙漠生态治理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互动综合绩效考核。
一是对于新疆这样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边疆区实施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新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最佳路径。
二是要把生态建设工程作为民生工程来建设,积极为无地待业农牧民创造大量绿色就业岗位,持续性开发林沙产业促农牧民增收,使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三是新疆沙漠区荒漠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价值取向,才能得到各族群众对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从而取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
四是在新疆实施生态民生一体化融合发展,对改善南北疆农牧民生存生活条件,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5/29/c_126564651.htm,2014-05-29.
[3] 钱学森.在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上的书面发言[A].刘恕.沙产业概述[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J].理论学习,2013(12).
责任编辑:洪美云
F124.5.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6.18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带动下的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批准号:12BJY12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实践哲学与地方性知识研究》(批准号:13AZD026)、国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清政府治疆方略对当代新疆哈萨克草原生态民生科学实践的哲学借鉴》(批准号:14YJC72003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