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2014-04-09 14:38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师资格教育学本科生

周 静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

“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围城》中一段诙谐的调侃戳痛了无数教育学人的心。由于教育学专业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导致大量毕业生“滞销”或另谋出路,教育学似乎已沦落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2013年8月1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师范毕业生也被纳入考试范围。这对掌握丰富教育教学理论与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学本科生无疑是个福音。加之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多领域逐渐开始接纳教育学本科毕业生,这都将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为教育学展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一 教育学专业面临的困境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时代在改变,教育学内在机制的调整更新却较为缓慢:培养方案陈旧滞后、课程体系“始终如一”、教材内容复制者生产过剩的“知识”;加之外界条件日益恶劣,教育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传统就业市场严重缩水,其他就业渠道更是障碍林立。截止2013年6月,重庆师范大学2013届教育学本科生中仅有14.59%的被调查者已就业或签约。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2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为3 048元,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月薪最低,仅为2 927元。[1]教育学专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两难困境。

(一) 教育学专业的“内忧”

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陷入困境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学本科招生人数大幅增长,专业认同感却不断降低。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本科分学科学生数》显示,1998年教育学招生人数为6 664人,次年扩招为24 276人,2012年招生数已达142 812人。而教育学这样的冷门专业由于报名人数有限,便用调剂生来填补大量的录取指标,更降低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第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脱节。就本科阶段的教育学培养目标而言,旨在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等培养从事教育管理或研究的专业人员。但随着入职门槛提高,教育学本科毕业生逐渐被拒之门外。然而面对教育市场的繁荣,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出版社及媒体等领域对教育学毕业生的需求,学校却没有充分重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三,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面对当今教育的现实诉求,高校有针对性开发的课程较少,教材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大多为历史的翻版。宽泛的理论说教不仅难以指导实践,学生对学科具体知识的欠缺成为就业的一大障碍;第四,学生评价标准“应试化”严重。像教育学这样的综合理论学科,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思想。造就了大量只会死记硬背,突击应付考试,却缺乏真正教育思想的空壳。

(二) 教育学专业的“外患”

当下社会对教育学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放缓,接纳性降低。第一,传统就业市场的没落与封闭。长久以来,教育学本科师范生毕业时直接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学教师资格,可到中师教授教育学。但自从1998年,教育部决定从三级师范向两级过渡,中师数量便急剧下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2]高校教育学专业教师的学历要求基本都上升为博士;第二,中小学执教无望。教育学毕业生虽然比具体学科专业的学生掌握更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但论学科知识却远不及后者。除了能力上的短板,诸多政策上的壁垒更难以突破。招教考试是成为正式在编教师的基本途径,但很多地方规定考生必须持有所报学科的相应教师资格证或专业对口方可报名考试;第三,教育行政管理岗位难以高攀。教育管理者本应具备专业系统的教育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但在官本位依旧根深蒂固的学校,管理岗位的待遇和地位普遍优于教学岗位,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才能被逐渐提拔到管理层。初出茅庐的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很难跃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二 改革的思路决定出路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第五条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已被纳入考试范围。[3]该举措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学本科生从教之路清除了一定障碍。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民办学校、教育机构等已遍地开花,教育市场前景无限;出版社、电视台、杂志社、监狱系统等领域都向教育学伸出上帝之手。因此,教育学专业应抓住难得的机遇,明确改革思路,为脱离困境寻求新的出路。

(一) 控制招生规模,提高专业认同感

用鲁迅的四部作品来描述不少教育学本科生四年的状态尤为生动,大一《彷徨》,何谓教育学?大二《呐喊》,教育学出路在何方?大三《朝花夕拾》,时间都去哪儿了?大四《伤逝》,伤感自己逝去的青春和虚度的年华。为了切实提高教育学本科生培养质量,必须从源头入手,首先应该合理控制专业规模,切勿盲目追求招生范围的宽度,而是要注重培养人才内涵的深度。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在1999年便率先取消了教育学本科专业,而北京师范大学也对教育学本科专业采取隔年招生政策。其次,要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入学之初,学院就应把专业认知与情感教育当作入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为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专业介绍。榜样的作用对于专业归属感的培养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以身作则以及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等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专业意志,以此塑造专业认同感强的教育学学生。

(二) 完善个性化的分流培养方案

目前,国内少数大学已经对本科生施行分类培养方案。例如河南师范大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将学生分为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分流培养。而教育学专业更需要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分流机制。第一,教育学的长线性、理论性特征决定其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使命,考研考博乃是进一步深造学问以便从事教育研究的必经之路;第二,由于教育学师范生本身掌握大量的教育理论,加之很多学生怀揣教师理想,又逢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机遇,“师资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容忽视;第三,面对教育市场以及日趋多元化的就业领域对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学院不能再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通过搭建信息平台等渠道,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第四,分流培养的第一步应该是开设起步早、长期性、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进行全程动态的职业。

(三) 建立学科间“联姻”的培养模式

随着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深入,教育学本科毕业生从教的制度性障碍将会有一定突破,但教育学师范生若不补齐学科知识短板,依旧很难得到应聘学校的认可。因此教育学专业有必要与其他专业积极建立“联姻”的培养模式;第一,借鉴课程,师资共享。教育学院承担着全校师范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公共课,秉着互惠合作的理念,学院可以谋求其他学院的帮助,为有志从教的“师资型”学生补课,可以根据人数集中教学或实行“插班”教学;第二,完善双学位制度。教育学本科生辅修第二学位是夯实学科知识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系统学习专业内容,而且第二学士学位也一定程度上得到权威认可。因此要保障学生选择双学位的自主权、主动权;完善管理制度和考察标准,提高第二学位的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成材与就业。

(四) 开拓多元化的教育实习机制

实践出真知。无论对于何种人才的培养,实习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一,对于学术型学生来说,学校应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计划等,使学生适当参与课题研究和科研训练,提高学术能力。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亲临教育现场,捕获第一手资料,启发学生对教育问题产生更多思考;第二,实习是一个学生蜕化为一名教师的催化剂。为了提高实习质量,学院应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稳定、互助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切实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开拓多元化的实习模式;完善实习规章制度,加大执行力度,严惩违纪现象,防止实习流于形式;第三,对于应用型学生,校企联合制是较为有效的实习形式,学院须谋求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教育培训机构、出版社等地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打造切实锻炼、积累经验的平台,同时也为学校反馈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真实丰富的资料,为学科的持续发展注入必要的力量。

[1] 樊华强.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3,(6):72-74.

[2] 梁建华.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改革问题与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54-15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13-08-21)[2014-04-08].http://www.moe.gov.cn/.

猜你喜欢
教师资格教育学本科生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分离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浅析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