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劲松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一直以来,对于朗诵艺术,学界较常见的是从重音、停连、节奏、语气等角度开展研究,从“气”在朗诵当中的整体运用视角进行研究较少。即使涉及,也多以“气息”、“语气”等表述与其他要素做并列式的论述。如张颂老师讲,“重点、基调、语气、韵律是朗诵诗歌的四大支柱,它们共同撑起了朗诵艺术的华美结构”[1](P2);郭玉斌老师讲,“朗诵与音乐是相通的,所以朗诵也特别讲究停连、节奏、语势、语气以及特殊技巧等的运用”。[2](P16)陆澄老师讲,“以抒情言志见长的诗歌朗诵,气息类技巧的发挥有着十分突出的艺术创作功能和审美价值”[3](P127)。应该说,对于朗诵当中“气”的重要性学者们有统一的认识,但专门从“气”的角度开展朗诵研究则似乎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诚如张颂老师所言,“重点、基调、语气、韵律是朗诵诗歌的四大支柱,它们共同撑起了朗诵艺术的华美结构”,笔者同时以为,在上述“重点、基调、韵律”的把握当中,是不是也应当有“气”的参与呢?在朗诵艺术创造中,与重音、停连、节奏、语速等具体技巧相比,“情、声、气”的结合显然更为宏观和关键。在这三者中,“情”是目的和结果,“声”是外在表现形式;“气”,则是前者共同的基础。不仅如此,既然重音、停连、节奏、语速等具体技巧都是为最终的情声和谐、作品创造服务的,则“气”也应该是所有朗诵表现技巧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对“气”在朗诵当中的类型、特征、运用进行整体专门探讨。
“气者,音之帅也”,由这句话我们只能笼统地知道,“气”之于朗诵语音的统帅地位与作用。笔者认为,从系统、实用的角度看,还应基于“气”的角度,对朗诵当中的“气”做进一步的分类。因为,“气”是朗诵语音的“统帅”,但这种“统帅”在具体朗诵创造过程中,在具体的技巧实现环节,其具体的表现需要又是有区别的。作为朗诵者或者朗诵学习者,他不仅需要知道“气者,音之帅也”这样的总体规律要求,更需要知道自己在进行文本演绎和朗诵创造的过程中,在保证语音美感的基础上,如何在实现文章整体基调把握和氛围创设上、在微观感知和情感演绎上、在语流语势及情感演进上实现正确用气。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在具体的朗诵当中,需要对不同环节建立不同的气感认识。
笔者以为,不同的气(气感)在朗诵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从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不同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朗诵当中笼统称之的“气”分为四类:“气力之气”、“气氛之气、“气韵之气”、“气势之气”。这其中,“气力之气”是保证语音基本质量的客观基础之气;“气氛之气”、“气韵之气”、“气势之气”则是在客观之气基础上的主观之气、有情之气;具体来讲,“气氛之气”是宏观氛围创设之气,“气韵之气”是微观感知雕琢之气、“气势之气”则是语流语势演进之气。它们三者分别从宏观篇章段落、微观语句语词、动态语流语势三个方面体现朗诵创作者的主观用气意图和处理技巧。
将气在朗诵当中的不同表现进行上述四个类别的细分,是对朗诵当中的气进行更具体的、更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对重音、停连、节奏、语速等不同性质和层面的朗诵技巧的用气特征进行区分和对应性明确,有利于对作品朗诵表现的优劣进行用气方面的评价鉴别,也有利于对朗诵学习者分类进行用气技巧的训练。这种分类,只是一种理论上对朗诵表现内在机理的分类,并非要对朗诵当中的气进行人为割裂,在朗诵实践中,这些类别是融为一体的。
(一)“气力之气”——创造“美的声音” 1.“气力之气”及其特征。所谓“气力之气”,指的是朗诵者进行朗诵创造的基本功夫,它要求朗诵者具备运用正确的呼吸、正确的发音方法,实现对朗诵单元进行科学、合理处理的能力。呼吸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声音的质量。气不足,声音黯淡无光;气过猛,噪音重。气力之气是形成饱满音节的支撑。掌握了正确的“用气发声”技巧,不仅可以创造出正确清晰、明快清脆、圆浑清亮、富丽清新、坚韧清越的“美的声音”,更可为丰富声音表现形式奠定基础。
2.“气力之气”的练习。“气力之气”作为保证语音基本质量的客观基础之气,在其练习上,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加强呼吸肌练习,提升发声机能。朗诵中呼吸的基本要求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呼吸要深长细匀,稳劲、持久、自如。要具有优质的“气力之气”,应注重参与呼吸的软组织肌肉练习,增强其弹性、韧性、爆发力、收缩力,从而巩固、拓展发声系统的适应机能、控制幅域,使声音具备相应的亮度、温度、硬度、锐度,形成摹画力、表现力、感染力、穿透力,塑造声音个性。二要掌握得心应口的喷弹控制。气息的运动,声音的质量,最终都落实到唇舌的喷弹控制上。要吐字如珠,叼住字头,拉开立起字腹,收紧字尾,如“纺锤”状。唇的开齐合撮要控制有力,唇的喷弹有弹性;用好舌头,弹动有力,动程准而快。成阻要成点成线不成面,接触面越小越好;持阻要因字的主次位置、作用大小而恰当用力;除阻要迅速,不拖泥带水。三要养成情感参与习惯。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对练习素材进行情感审美勾连,逐步形成意在声前、以情带气的良好习惯。
(二)“气氛之气”——创造“美的意境氛围” 1.“气氛之气”及其特征。“气氛之气”指的是由朗诵者对文章的情感取向的理解把握所引发的、由始至终贯穿在通篇文章朗诵中的有情之气,它是朗诵者运用连续气息所创造的有情感基调的气场氛围。相对于文本作者的创造,它是一种对内在情感基调氛围有声化、显性化、真实化的再创造活动。“气氛之气”往往在语气中较多体现。“气氛之气”可以创造美的氛围意境。朗诵者在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理解感受之后,通过气息将无生命的文字意象变成立体的可感的有声语言,将毫无审美意义的朗读变成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朗诵,让文字在“气息”中行走,让整个文章的基调得以有声凸现。这里的“气息”就是“气氛之气”。用“气氛之气”包裹之后的作品,犹如书法创作中的篇章贯气,整篇作品连贯一体,呈现出清晰明显的风格特征。“气氛之气”对语速、节奏等技巧的运用影响尤甚,它与朗诵的宏观形象感受息息相关。
2.“气氛之气”的运用。朗诵者要体会并运用好“气氛之气”,一要力求准确把握作品。要准确、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在含义、创作背景、作品主题,以找准朗诵情感基调。要调动深刻、细腻的感受,展开丰富、逼真的想象,进入角色、情境,使作品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使自己情动、气动。二要注意控制气息创设不同的情感氛围。朗诵者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同时最终要通过声音来引起听众的共鸣,这时就需要不同的气息控制。在此,可借鉴张颂老师的成果:朗诵以爱为基调的作品,宜宽松口腔,深长气息,以徐气柔声来营造相应的氛围;朗诵以悲为基调的作品,口腔宜显得笨重,气息沉重、断续,以沉气缓声来营造相应的氛围;朗诵以喜为基调的作品,口腔要宽松,气息要通畅,以满气高声来营造相应的氛围;朗诵以憎为基调的作品,口腔要紧窄,气息要流动猛、多阻塞,以足气硬声来营造相应的氛围;朗诵以急为基调的作品,口腔要显得紧迫,气息要短促,以短气促声来营造相应氛围。[4](P128)三要力求停连有致,气脉贯通。朗诵中的停连节奏要做到停中有续、断中有连,声连气续,声断气不断,保证作品意境的完整性。要做到气不逾声,声不逾情;气息和声音不过分夸张而逾越作品情感,必须在作品情感的控制下变化,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作品的氛围意境。
(三)“气韵之气”——创造“美的韵致” 1.“气韵之气”及其特征。“气韵之气”是由朗诵者对文章局部语词的理解把握所引发的、在对文章具体语句的轻重取舍、张弛疏密、起落抑扬、刚柔强度、明暗亮度做精雕细琢式的朗诵时体现的有心之气。它是朗诵者根据文章进度所进行的连续的微观形象感受实践创造活动,相对于“气力之气”,“气韵之气”更强调在文章整体氛围中的实际气息运用,在服务于整体氛围的前提下,对语词本身意味进行雕琢。相对于文本作者的创造,它是一种对文字符号有声化、立体化、具象化、鲜活化、精妙化的再创造活动。在朗诵者“气韵之气”的精心雕琢下,文章中的意象被听到、看到、摸到、嗅到,意象由此变得具体可感且灵动鲜活,由此创造出朗诵“美的韵致”。朗诵当中的“气韵之气”,就好比书法创作中在进行局部书写时,不仅追求好的“结体”(有声),更追求灵动遒劲、虚实结合的线条气韵。“气韵之气”与朗诵的微观形象感受息息相关,在重音、停连等技巧表现中,它的正确运用尤显关键。
2.“气韵之气”的运用。“气韵之气”当以“气氛之气”为基调。在此基础上,力求创造出灵动精致的对比美,即通过科学用气产生虚实对比、强弱对比、徐疾对比、高下对比、长短对比、松紧对比、明暗对比等一系列丰富的微观朗诵变化。要实现这一效果,一要把握微观感受。朗读者要透过文字符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内心跳跃起来,在自己的语气中显现相应的气韵特征。二要把握虚实处理。善用实气则力强,善用虚气则韵胜,气实气虚全凭具体需要。不能每个字、每个词都使劲儿,导致字过于清晰而含糊、词的重点“打架”,变成有字无句、有词无句。好比摄影,景深太好,前景、中景、后景都很清晰反而导致主体部分不突出。三要把握刚柔强度。刚柔并济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境界,一句一段、一节一篇,不能一刚到底或一柔到底。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互相映衬,互为主从。刚和柔不仅仅表现在声音的大小强弱上,在气息控制上也要恰到好处。刚则气息饱满,字字喷薄而出;柔则气息均匀,声音柔和。四要把握明暗亮度。必须在声、韵、调和轻重格式,语势上下、语气色彩和分量、重点的主次关系等方面实现对比有度、控纵自如。由明到暗,由暗到明,由稍明到稍暗,稍暗到稍明,过渡力求自然。
(四)“气势之气”——创造“美的情态” 1.“气势之气”及其特征。“气势之气”指的是由朗诵者对文章行文过程当中的情节演进、情绪变化、时空转换的理解把握所引发的、在对文章具体语句的内在节律、节奏、趋向、起伏、变化做朗诵时体现的运动之气。它是朗诵者对文章进行宏观、微观逻辑感受之后的实践创造活动,相对于文本作者创造的静态语境氛围,它是一种对文字逻辑运行有声化、动态化的再创造活动。“气势之气”使有声语言具有了流动美、起伏美、变化美,让听者随语势变化体会到感情的变化、情节的起伏、时空的转换等等,享受由朗诵创造的美的情态。在语调、语速、节奏等技巧表现中,“气势之气”的正确运用尤显重要。
2.“气势之气”的运用。“气势之气”的运用要注意从横向、纵向两个纬度合适表现。其一是把握好横向的疏密尺度。疏密尺度指的是语流的速度,有快有慢,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疏密尺度,因语意、语气、重点、基调的差别而改变,因思想感情运动状况的变化而有语流行进速度的把握。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相应的“气势之气”就急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相应的“气势之气”就缓一些。要注意控制好“气势之气”的节奏,做到张弛鲜明,避免张弛相近、对比太小、自己感到有张弛而实际听觉并不鲜明等情况。其二是把握好纵向的抑扬幅度。在朗诵中,“气势之气”要适应语流的高低变化需要,大江大河的汹涌起伏,潺潺小溪的灵动跃进,涓涓细流的剔透轻快,都需要相应分寸的“气势之气”来体现演绎。
[1]张颂.诗歌朗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郭玉斌.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陆澄.诗歌朗诵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