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对文化强国战略的思考

2014-04-09 12:05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共性全球化民族

刘 睿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对文化强国战略的思考

刘 睿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全球化必然会催生出全球文化。在此视域下,我们必须辩证地思考文化强国战略中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质与量、文化发展的自因与他因、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四对关系。

文化;文化全球化;文化强国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经济全球化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这就为世界各种文化之间日益频繁的融合与冲突创造了条件,文化全球化进程在国家的文化发展进程中日益明显。“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因此,文化全球化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相伴相生。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强国的必要性,更应该认识到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几对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文化观认为,任何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体。其中文化的共性是指世界性,即各个民族文化中共同的、普遍性的因素,集中体现了人类整体的理性精神、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以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共同性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性为基础的。文化的个性即民族性,是指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个别性状况,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文风情、历史积淀、经济条件铸就了各民族文化的个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内在地包含着文化的发展,也就是说文化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其所保持的文化个性是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和思维看待文化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没有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与世界性就无从寄托;同样,离开文化的时代性和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就无从扎根,无从显示。”[1]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命脉,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而文化的普遍交往与碰撞又加强了世界文化的融合。因此,我国必须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和推进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迎接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文化发展的质与量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不是指数量的简单集合与累积,而更加体现在由量变所带来的质变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质与量的统一是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总结以往,我们曾经在经济发展上过于追求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保障,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发展速度而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文化缺乏重视,这为我们敲响了文化发展的警钟。因此,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认识到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化质与量的有机统一。

从根本上讲,文化的进步包括文化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展。所谓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即社会主义文化在质的方面的显著提升;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则是指社会主义文化在量的方面的显著扩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集中体现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在继续推动中国文化前进过程中,对文化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展的双重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首先加强全党指导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完善和普及,除此之外还要重视科技文化即科学思想和科技创新的质与量,鼓励创新和理性以实现文化质的提升,倡导宽容以实现文化量的发展。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内在地包括了实现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己任,而且要正确理解和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同时担负起提升大众文化品位和思想道德水准的责任。

三、文化发展的自因与他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自因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他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它使我们坚持优秀文化传统、反对全盘西化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也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有了理论基础,对于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具有推动作用,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反思中国文化传统,探究这个文化的‘本性’;另一方面了解和研究西方近现代文化,探究它的机妙之所在;同时,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对照,以求寻找中国自己本身应该走的、也可能走的社会发展道路。”[2]9这就是说,一方面,正确发挥好我国文化的自因作用是实现文化大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必须深化文化改革,坚持文化开放,积极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从我国的文化发展现状出发,对之进行消化、吸收和利用。

四、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价值旨归是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一方面,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具体而言,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主体,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与人的本质的发展过程是同一的,文化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化人”。文化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人的发展。文化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文化不是形式上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世界,文化内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和主观世界。人是文化的存在,人与文化是相互创造和和互为生成的关系,因此人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来是一种文化活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依赖于文化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精神产品的极大提高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所以人的发展既要追求先进的生产力,又要追求先进的文化。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逐步推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并存和互补。作为人类进步的重要前提之一,不同文化的独立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我们都应对其怀有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而不能忽视、轻视和敌视,提倡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反对任何文化沙文主义。文化多元化的加强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趋势,而全球文化的形成,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单调的统一性不是全球文化的要求,它追求的是在承认民族文化特殊性基础上的丰富性;不同文化之间的排斥甚至用某种普遍性去压抑和排除特殊性也不是全球文化的要求,它追求的是为人类选择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期待的是个性与共性兼容的和谐局面。

综上所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质与量、文化发展的自因与他因、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这几对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科学地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实现文化的科学发展。

[1]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J].哲学研究,2001(1).

[2]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麦永雄.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误读与文化交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编辑:董 蕾)

2014-04-10

G120

A

2095-7238(2014)07-0088-03

10.3969/J.ISSN.2095-7238.2014.07.020

猜你喜欢
共性全球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共性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