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笔记《唐摭言》的词汇特点和研究价值

2014-04-09 12:00宋冠华
关键词:大词典科举汉语

王 虎,宋冠华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21)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是一部记载唐代科举制度的笔记小说。全书总共十五卷,每卷下又列有小标题,概括该部分的主题。《唐摭言》前三卷详细记载了唐代贡举的产生流变以及科举礼仪,后十二卷记载了举子的逸闻趣事及其所作诗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该书“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不似他家杂录但记闻 已 也。”[1]98-100足 以 见 其 特 殊 地 位。 陶 绍 清说:“在有关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详加考述,初步推定为南汉大有初或大有中王定保任宁远节度使期间所撰。”[2]72-76此书有十七种版本,其中删节本有八种,全本有九种,较好的版本是明抄本和《雅雨堂丛书》本。近年来又出现了五种点校本,对此书的研究很有帮助。由于此书版本复杂,决定了其语言的复杂性,因此对该书的研究很少。这方面的成果仅见于《〈唐摭言〉词语札记》一文。此外都是对该书作者的生平履历和史料价值的研究,例如清代刘毓崧《〈唐摭言〉跋》,岑仲勉《跋〈唐摭言〉》,纪昌和《〈唐摭言〉研究》,陶绍清《〈唐摭言〉研究》,王素、李方《〈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辩证》等。

由于《唐摭言》是专门记录唐代科举的笔记小说,相对于《新唐书》、《旧唐书》、《唐六典》、《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北梦琐言》、《国史补》来说,它的收录更为全面,“多史志所未及”,其中科举词汇较多。同时,作为唐五代的一部笔记小说,《唐摭言》又有着小说口语性强的特点,保留了较多的唐五代常用词语。因此,《唐摭言》的词汇特点主要有两个:第一,大量的科举词汇;第二,丰富的唐五代常用词汇。本文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初步描述,揭示《唐摭言》对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语料价值。

本论文主要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系列《唐摭言》为研究对象,并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为辅助工具书。

一 大量的科举词汇

《唐摭言》作为一部专书记载唐代科举制度的笔记小说,不仅记载了科举考试科目、内容的名称,而且还涉及考试的方式、考场、科第名次和科第习俗等,例如“明经”、“进士”、“对策”、“帖经”、“座主”、“拔解”、“行卷”等词汇使用教学之繁。探究这类词语的意义,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唐摭言》的内容和科举文化,同时也可以补辞书之缺。

1.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进而可引申为科举考试。

例1:开成中,温庭筠才名籍甚;然罕拘细行,以文为货,识者鄙之。无何,执政间复有恶奏庭筠搅扰场屋,黜随州县尉。(卷十一·无官受黜)

例2:(卢大郎)自是龙钟场屋复十许岁,大顺中,方为宏农公所擢,卒于右衮。(卷四·节操)

例3:乾符丁酉岁,关宴甲于常年。有温定者,久困场屋,坦率自恣,尤愤时之浮薄,设奇以侮之。(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例1中,温庭筠经常“以文为货”,替人考试,“识者鄙之”。在他上任期间有人举报他“搅乱场屋”,即扰乱科场,后被贬官。例2中卢大郎“龙钟场屋”,“龙钟”为“失意潦倒貌”。[3]85-93唐·李华《卧疾舟中相里范二侍御先行赠别序》:“华也潦倒龙钟,百疾从体,衣无完帛,器无兼蔬。”可以推知“场屋”为“科场”。例3中,温定“久困场屋”,也只能解释为“科场”。既然“场屋”的“科场”意思早已在唐代出现,而《汉语大词典》关于“场屋”所引用的例子称最早为宋代王禹偁《赠别鲍秀才序》:“或门伐沦坠者,继其绝以第之;或场屋衰晚者,哀其穷以与之。”似可补。

2.期集:定期的聚会。特指唐宋时进士及第后按惯例聚集游宴。

例4:谢恩后,方诣期集院。大凡敕下已前,每日期集,两度诣司之门;然三日后,司坚请已,即止。(卷三·期集)

例5: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例6:暨咸通、乾符,则为形势吞嚼,临制近,同及第,得之者互相夸诧,车服侈靡,不以为僭;仍期集人事,贞实之士不复齿,所以废置不定,职此之由。(卷二·京兆府解送)

上述三例“期集”都是唐代科举进士及第后的习俗,即定期集会宴饮,这不仅是巩固座主和门生朋党关系的好机会,也是新科进士进入仕途的开场宴。“唐代举子进士及第,自放榜至关试前后,一项重要的活动是所谓的宴集。王定保卷三《宴名》记宴集的各种名目,有相识、闻喜、樱桃、月灯打球、牡丹、看佛牙、关宴,此外,还有杏园探花和慈恩寺题名——‘其宴集之名凡九’。”[4]75-80《汉语大词典》收录的是宋代赵昇《朝野类要·期集》:“应举士人,欲共陈其利便,則指定一所在,会集诸人定议,以申明之。行都差注诸大寺院头首,亦集诸头首相聚,定议此人行检,保明甲差,亦谓之期集。”似可补。

3.追榜:收回原榜,重新发榜。

例7:长庆中,陈商放榜,上怪无(顾)非熊名,诏有司追榜放及第。时天下寒进,皆知劝矣。(卷八·已落重收)

这段故事讲述了皇帝对录取的关注和干预,由于顾非熊盛名远扬,皇帝也很欣赏他的诗书,所以对其落榜觉得不公,责令科举官员收回原榜,重新录取。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了此事:

非熊,姑苏人,况之子也。少俊悟,一览辄能成诵。工吟,扬誉远近。性滑稽好辩,颇杂笑言。凌轹气焰子弟,既犯众怒,挤排者纷然。在举场角艺三十年,屈声破入耳。会昌五年,谏议大夫陈商放榜。初,上洽闻非熊诗价,至是怪其不第,敕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刘得仁贺以诗曰:“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及得高科早,须逢圣主知。”

有时由于有人举报,也会追榜。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有这样一段:

冯撰即刑部尚书谧之子也,举进士,初年少,众誉籍籍,以为平折丹桂。秋试之间,撰一夕梦登崇孝寺幡刹极高处打方响。先是徐幼文能圆梦,遂诣徐请圆之。徐曰:“虽有声价至下地。”洎来春,撰俄成名于韩熙载榜下。或有责徐之言谬者,徐曰:“诚于吾语,后当知之。”放榜数日,中书奏主司取士不当,遂追榜御试,冯果覆落。

《汉语大词典》没有“追榜”这一词条,似可补。

4.生徒:唐代科举考试生源来自官办学校的称为“生徒”。后来亦可称新及第进士为“生徒”。

例8:大中十年,郑颢都尉放榜,请假往东洛觐省,生徒饯于长乐驿。俄有纪于屋壁曰:“三十骅骝一烘尘,来时不锁杏园春。杨花满地如飞雪,应有偷游曲水人。”(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例9:诗曰:“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高冥。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再岁生徒陈贺宴,一时良史尽传馨。当年疏傅虽云盛,讵有兹筵醉醁醽”。(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例10:宝历年中,杨嗣复相公具庆下继放两榜。时先仆射自东洛入觐,嗣复率生徒迎于潼关。既而大宴于新昌里第。(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例11:乃自状元已下,一一自称姓名。称讫,堂吏云:“无客。”司复长揖,领生徒退诣舍人院。(卷三·过堂)

例12:宰相既集,堂吏来请名纸;生徒随座过中书,宰相横行,在都堂门里叙立。(卷三·过堂)

例13:天宝九年七月,诏于国子监别广文馆,以举常修进士业者,斯亦救生徒之离散也。(卷一·广文)

例14:大历十四年改元建中,礼部侍郎令狐峘下二十二人及第。时执政间有怒荐托不得,势拟倾覆。峘惶恐甚,因进其私书。上谓峘无良,放榜日窜逐;并不得与生徒相面。(卷十四·主司失意)

《汉语大词典》“生徒”义项主要有以下两条:①学生;门徒。②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本条意思未涉及,似可补。

5.重覆:重新审查考试,类似于今天的复试。

例15:始自武德辛巳岁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卷一·统序科第)

“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又”、“重新”。“覆”为“审察”、“查核”之意。《周礼·考工记·弓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郑玄注:“覆,犹察也。”宋代王谠《唐语林·补遗二》:“于是宣索窦参没官银器,覆其刻处,皆如上清言。”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八十六:“并取三十已上,灼然有道行经业者充,仍令所繇长官精加试练,采访使重覆,勿使逾滥。”《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该词条,似可补。

此类科举词语在《唐摭言》中还有很多,例如“场籍”、“解元”、“状头”、“敕头”、“解头”、“关试”、“格文”、“破题”、“必先”、“团司”、“过堂”、“官韵”等。

二 丰富的唐五代常用词汇

作为五代的一部笔记小说,王定保《唐摭言》中存有大量反映那个时代的词汇,例如“冬烘”、“褊乏”、“东床”、“挠闷”、“寒畯”、“使头”、“缀行”等。这些丰富的词汇,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提供了许多例证,可促进断代词汇史的研究。《唐摭言》的词汇研究也能为古籍整理的校勘和翻译提供参考。并有利于大型辞书的修订。

1.褑子:长衣。“褑”意思为“长衣”。

例16:许孟容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锦褑子上着莎衣”。蔡京与孟容同。(卷九·好及第恶登科)

宋代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中兴以后,驻蹕南方,贵贱皆衣黝紫,反以赤紫为御爱紫,亦无敢以为衫袍者,独妇人以为衫褑尔。”黄侃《蕲春语》:“《说文·衣部》:袁,长衣貌;雨元切。俗字作褤、褑,皆见《集韵》。吾乡或谓长裙(即衫子)为长褑,读王眷切;闾里书师所作七言杂字云:‘絮袴棉袄青长褑’,是也。”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双音节化的迹象,由单音节“褑”加词缀“子”,变为双音节。《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此词条,似可补。

2.老兵:詈语,对古代男子的不敬称呼。

例17: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笔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卷五·切磋)

根据对偶规则,“呼”与“骂”相对,“老兵”肯定和“罪人”相对,可以肯定“老兵”一词不是一个褒义词,带有贬斥的意味。

北宋《太平广记》第一百二十五卷《报应》里卢叔伦女一段这样写道:“其母推户遣出,女坚不肯出。又随而骂之,女曰:‘某不欲见此老兵老妪,亦岂有罪过?’母曰:‘邻里翁婆省汝,因何故不出?’二人益怪异,祈请之。女忽大呼曰:‘某年月日,贩胡羊父子三人今何在?’二人遂趋出,不敢回顾。”

正在采桑的卢叔伦的女儿告诉前来化斋的和尚王家可以化缘。和尚带领王家主人前来访问这个女孩,而这个女孩却“趋下,弃叶笼奔走归家,”后来这三人追至女孩家里,女孩却“以床扃户,牢不可启”,说“某不欲见此老兵老妪”,她的母亲骂她为何不见,她把那二人前生谋害的事告诉她的母亲。对于前生谋害自己的杀身仇人,卢叔伦的女儿称呼为“老兵”“老妪”,明显带着嫌弃鄙视的语气。关于“老兵”一词的考释详见于王虎《詈语“老兵”考》,[5]90-92《汉语大词典》和《唐五代语言词典》都没与收录该词,有待补充。

3.行藏:行迹;底细;来历。

例18:远陈本末之事,庶体行藏之心。秋中渐凉,惟纳休谧!(卷十一·怨怒)

例19:有若考核词艺之臧否,振举后生之行藏,非惟立贤,所谓报国。噫!今之论者,信侥幸之贼欤!(卷五·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

例20:矧诸寻芳逐胜,结友定交,竞车服之鲜华,骋杯盘之意气;沽激价誉,比周行藏。始胶漆于群强,终短长于逐末。(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例21:若乃先达所传,臧否人物,虽不研究根本,皆可蓍鉴行藏,莫匪正言,足方周谚。(卷十五·没用处)

《汉语大词典》“行藏”一词条中引用了金代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的一条例子:“那红娘对生一一话行藏。”似可补。

4.必恐:恐怕,表担忧。

例22:武陵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天子选才俊,武陵敢不薄施尘露!向者,偶见太学生十数辈,扬眉抵掌,读一卷文书,就而观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若其人,真王佐才也,侍郎官重,必恐未暇披览。”(卷六·公荐)

此处“必恐”断然不能解释为“一定害怕”,而有“恐怕”之意。武陵荐举杜牧,担忧侍郎没时间阅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所以在大厅上大声宣读。清代陆心源《唐文拾遗》卷三十六,“臣自得招降,多方控驭,粗能禁戢,免有动摇。如令各出兵戈,必恐自相鱼肉。辄陈利害,冀慎始终。谨录奏闻,伏听敕旨。”唐代李延寿《北史》,“王罴受委於此,以死报恩。诸诸人若有异图,可來见杀。必恐城陷沒者,亦任出城。如有忠诚能与王罴同心者,可共固守。”《汉语大词典》没有词条,似可补。

5.社宴:社日举行的宴饮。

《说文》:“社,地主也。”《礼记》:“社,祭土。”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先秦和秦汉时期,社日在春天举行;为了适应春天祈祷秋天报答的需要,汉代以后,秋天也开始举办社日。自宋代起规定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例23:柳棠谒梓州杨尚书,因赴社宴。杨公逼棠巨鱼,棠坚不饮。杨公口占一篇曰:“文章谩道能吞凤,杯盏何曾解吃鱼今日梓州陪社宴,定应遭者老尚书。”棠应声曰:“未向燕台逢厚礼,幸陪社会接余欢。一鱼吃了终无愧,鲲化为鹏也不难。”(卷十三敏捷)

北宋《册府元龟》:“郑珏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天成三年二月戊戌开社宴於玉华殿,珏称疾不朝。翼日,表请老。”在唐代社日男女老少放下手中活计,参加社祭活动。“社日醉酒,在唐宋时代成为乡村社会的一道风景。为筹办社日宴饮,村社成员勉尽其力,‘倾家酿酒无遗力,倒社迎神尽及期’,到了社日这天,各家献上自酿社酒,在社树下聚饮共乐,一醉方休。社饮活动结束时,到处一片醉酒形象,‘饮福父老醉,嵬峨相扶持。’”[6]38-46“‘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咏社佳句给我们传递了社日宴乐的盛况。”[7]27-35《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社宴”一词,似可补。

6.舫子:船。

例24:或曰:乾符中,薛能尚书为大京兆,杨知至侍郎将携家人游,致书于能,假舫子。先是舫子已为新人所假。(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舫”泛指“船”。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唐代卢仝《放观鱼歌》“常州贤刺史,从谏议大夫除。天地好生物,刺史性与天地俱。见山客,狎鱼鸟。坐山客,北亭湖。命舟人,驾舫子,漾漾菰蒲。酒兴引行处,正见渔人鱼。”唐代郑谷《乖慵》“乖慵居竹里,凉冷卧池东。一霎芰荷雨,几回帘幕风。远僧来扣寂,小吏笑书空。衰鬓霜供白,愁颜酒借红。扇轻摇鹭羽,屏古画渔翁。自得无端趣,琴棋舫子中。”由“舫”到“舫子”,可以看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舫子”一词条,似可补。

7.启护:请求他人接济(财物)。

例25:杨虞卿及第后,举三篇,为校书郎。来淮南就李郐亲情,遇前进士陈商启护穷窘,公未相识,问之,倒囊以济。(卷四·气义)

例26:李北海年十七,携三百缣就纳国色,偶遇人启护,倾囊救之。(卷四·气义)

祝鸿杰认为“‘启护’,为动宾式合成词。‘启’”有‘告”义,‘护’有‘帮’义,‘启护’犹今云‘告帮’。”[8]131-132《唐 代 墓 志 汇 编 续 集》:“先 公 永 逝 於世,犹子承彦,年虽髫龀,干惠难伦,行实由中,泣而启护。广明首年二月一日启引归京兆府长安县义阳乡邓村”。《太平广记》第一百五十六卷:“李太尉在中书,舒元舆自侍御史,辞归东都迁奉。太尉言:“近有僧自东来,云有一地,葬之必至极位。何妨取此?”元舆辞以家贫,不办别觅,遂归启护。他日,僧又经过,复谓太尉曰:“前时地,已有人用之矣。”询之,乃元舆也。元舆自刑部侍郎平章事。”《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该词条,似可补。

此外,诸如“争令”:争行酒令;“匍匐”:路途颠沛劳顿;“桂玉”:昂贵的柴米;“中的”:中肯、贴切;“奈何”:不料;“尤人”:责怪、怪罪;“纠别”:区别;“盲俗”:无知平庸的人;“委曲”:委婉、婉转;“受售”:兜售;“倚拖”:拖延;“放散”:解散;“生活”:活儿、工作;“散冗”:狼狈的样子;“阿婆”:自称的谦辞;“女弟”:妹妹;“内子”:卿大夫称自己的妻子;“犹子”:谓侄子,等等,这些词反映了位于中古与近代过渡阶段的唐五代词汇的语言面貌。

三 结 语

作为一部专门记载唐代科举的笔记小说,《唐摭言》保留了大量的科举词汇和丰富的唐五代词汇。通过对这些词汇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利于更加准确地了解唐代科举制度和唐五代的社会风俗,而且对于筑建汉语史的大厦也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1] 杨 波.清真馆本《唐摭言》述要[J].文献,2007(4).

[2] 陶绍清.《唐摭言》成书时间考[J].云南大学学报,2012(5).

[3] 董志翘.同源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J].语言研究,2010(1).

[4] 杨 波.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王 虎.詈语“老兵”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6] 萧 放.追寻一个逝去的节日——社日民俗的文化阐释[J].文史知识,2000(3).

[7] 萧 放.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8] 祝鸿杰.《唐摭言》词语札记[J].语言研究,1993(2).

猜你喜欢
大词典科举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追剧宅女教汉语
小小花钱看科举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