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为例

2014-12-25 01:45邓志英
关键词:专业学位师资队伍硕士

邓志英,黄 毅

(湖南工程学院a.经济学院;b.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411104)

我国于1991年开始设置了专业学位硕士,到2013年已在39个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全国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30%,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总数为509所。专业硕士学位招生单位与招生数量的扩招,使得师资队伍建设成为目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专业硕士能否迅速成长为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能否解决目前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问题。为了对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解,我们对湖南省内两所开展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的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形式为:专家访谈、发放问卷、资料收集三种形式,专家访谈对象为在职的专业硕士生导师,问卷调查对象为2006至2010级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湖南农业大学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相关资料,师资队伍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12份,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为96%。

一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一)农业推广专业硕士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结构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专业硕士教育都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构成,以提高专业硕士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表一是湖南农业大学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校内、校外导师情况统计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校内导师中高学历的比例较大,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总数的5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75.98%。而校外导师中本科及以下的比例较大,占到60.1%,博士、硕士的比例仅为13.1%、26.8%;从职称方面来看,校内导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数为154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人数为50人,两者合计204人,占总数的100%,其中正高级职称的人数约占75.49%,明显高于副高级职称人数。而校外导师情况却相反,副高级职称人数为89人,占总数64.1%,正高级职称人数为49人,占总数35.8%,这种情况说明校内导师在学历层次、职称上高于校外导师。从导师的年龄层次来看,校内与校外导师的情况差别不大,都集中在41-50岁之间,分别占56.78%和57.1%,说明其师资队伍的骨干都集中在41-50岁的黄金时期,这对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51岁以上的年龄比例为25%以上,而40岁以下的比例为在10%左右,说明年龄结构老龄化程度较高,后备力量不足,对学科的 前沿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产生不良影响。

表一 2010年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导师结构表

(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教师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分析

现阶段我国各种专业硕士教育及导师的指导方式都延续了以前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式,这与我国开办专业硕士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我国教育部门开展专业硕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研究型硕士培养模式不适合专业硕士教育。根据我们对湖南两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59%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教学、考核方法单一,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建议各高校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喜欢案例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分别为78%、65%、46%,而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只占26%。[1]79-82

专业硕士研究生一部分是全脱产学习,一部分是在职学习,学习期限根据学校不同而有差异,2至3年不等。一般来讲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当中以在职学习为主,即使有部分学生是脱产学习,由于目标定位为实用型、应用型为主,他们的学习关注更多的是实践。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6%的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优良,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师教学、科研负担过重;导师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工作与学习冲突;管理不到位等(见图1)。

图1 影响专业硕士教学效果因素图

(三)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双导师”现状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很多高校针对不同专业硕士的社会特征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模式。而较多的地方本科院校(非985、211院校)较多采取“双导师”指导模式,即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培养,统计数据显示45%的学生认为协作式(校校、校企联合培养)较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应该采取联合指导的方式,各取所长,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使学生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尤其是我国在2011年开展了一般本科院校(不具备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二本院校)培养专业硕士教育的模式,“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模式更应广泛推广。湖南农业大学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专业硕士教育推行“双导师”制较早的高校。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由学生所在单位或其它农业部门的专家担当,调查问卷的数据表明两校校外导师配备占研究生总数的63%,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至2009年校外导师与硕士生的配备比例为1∶1.2-1.8之间,即平均70%的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因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再加上专业硕士的扩招,其生源也正在逐年增加,2010年配备校外导师的比例比以往有所下降。[2]35-50

(四)农业推广专业硕士教育师资队伍管理现状分析

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高校对专业硕士的教育和管理不够重视,这体现在导师的选拔和日常管理上,80%以上的培养单位管理模式仍沿用学术型教育管理模式。我们对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调查,发现这几所高校都没有针对某一个专业硕士制定导师选聘条件和考核办法,而是笼统地针对所有硕士研究生统一用一个细则或体系,或者是针对所有的专业硕士用一个管理办法,不全面也没有细分,不利于不同专业、不同特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专业性特征体现较少。调查还发现很多高校出台了校外导师遴选办法,但无校外导师管理办法,有的高校根本没有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办法与管理细则,导师的选聘带有随意性。

二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已经过了起步初创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招生单位与招生数量都在快速增加,然而师资队伍建设却明显滞后于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步伐。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专业硕士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规格、水平与特色均不明显,同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专业硕士教育的良性发展。对湖南两所高校专业硕士教育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目前专业硕士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内校外导师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我们调查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结构在学历、高职称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校内高职称比例过高,而校外高职称比例又过低;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青年骨干未能快速成长起来;学源结构单一,大部分来源于本校毕业生,很多情况是学生的学生成为专业硕士的导师。而且有理论知识的校外导师与有实践经验的校内导师不足,湖南农业大学有三个月实践经验的任课教师比例为73.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比例为65.4%,但是以一年为标准,其比例很小,不到5%。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专业硕士教育的“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形成体系,但在师资配比上仍然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有30%以上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没有配备校外导师,因此,选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校外导师是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关键。

(二)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有待加强

专业硕士有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两种,无论那种学习形式,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一线生产部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他们要求导师既要有理论知识,也要有实践能力。然而,专业硕士导师们因为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顾及他们的学习和感受,而且调研数据显示目前阶段导师们对专业硕士重视不够,认为专业硕士是到高校拿文凭的,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相关工作不能提供帮助,把有限的时间或放在所带的博士生身上,或放在学术型硕士身上,因此,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意愿不强。对于那些脱产学习的专业硕士而言想见一面导师都很难,况且很多专业硕士是已毕业多年,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工作实践能力较强,渴望获得较深的理论知识,但另一方面他们还仍然处于工作状态,繁忙的工作使他们很少有时间同导师交流、沟通。这样双方交流的缺乏导致学生对获取理论知识的失望及导师对学生忙于工作的不满,对双方来讲,流于形式的教学、指导成为必然,因此,建立健全双方交流、沟通机制对提高我国专业硕士教育水平意义重大。

(三)教师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上有待改进

由于专业硕士教育定位是为社会提供生产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然而,目前高校的师资很少具有这种生产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因此,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上就会显得底气不足、没有信心,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指导模式上就会采取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进行教学、管理。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目前所实施的教学及考核方法仍然传统单一,教学大多以讲授式为主,考核以笔试理论为主,或者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基本沿用学术型的培养方式,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违背了国家对专业硕士教育要面向社会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且这种按传统培养模式对专业硕士进行教育的模式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因此,对专业硕士教育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以及指导上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有待加强

国务院学位办的调查显示,仅有26%的高校负责人认为学校能够获得企业较为密切的配合。92.3%的学校导师认为企业导师没有发挥应有作用,90.1%的被调查学员认为企业导师仅仅挂个名,自己完成学位论文(设计)主要得到学校导师帮助。[3]51-54因此,必须转变方式,加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以专业式和协作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以及论文写作与答辩方面的作用。我国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出台专业硕士教育师资队伍校外导师的遴选及考核办法,一般是参照学术型师资队伍的遴选与考核办法实施,没有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的导师遴选办法,不能与专业硕士教育协调发展。

三 建设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对策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与考核以及学位论文方面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日益受到了领导部门以及许多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但仍处于探索调整阶段,要使专业硕士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适应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根据专业硕士教育的目的,以及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调整,以逐步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加强专业硕士学位宣传,重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专业学位获得者将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带到生产第一线,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将理论难点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带到培养单位,促进培养单位科学研究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介绍专业硕士考试、录取、培养方案、学位授予等情况,强调专业硕士是与学术型学位教育一样的研究生教育,只是在培养目标、方式、教学,论文等方面体现应用性的特点,端正各培养单位、单位领导和教职工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专业硕士的认识,真正从内心上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报考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积极性,对保证生源质量及促进专业硕士教育良性发展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师资队伍基本结构

提高学历层次、调整职称结构、优化年龄结构、改善学源关系是完善师资队伍基本结构主要方面。学历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的高低,专业硕士教育校外导师高学历者偏少,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不到40%,因此,在保证专业硕士校外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高对学历的要求,同时加大资本聘请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担当校外导师,建立一支稳定的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校外导师队伍。在调整职称结构方面,相对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中正高职称的比例不到40%,在保证校外导师实践经验丰富的基础上,提高职称要求,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使校外导师中高级职称比例逐渐合理。在优化年龄结构方面,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的青中老年的比例不均衡,其中老年比例较大,青年比例较小,必须加快导师队伍的青年化,坚持学术标准,敢于打破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的思想,加大青年导师的培养力度,在职称评定给青年导师重点扶持,将导师队伍平均年龄控制在45岁以下,形成一支年轻的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在改善学源关系方面,学源结构很大程度反映本学科师资队伍的多样化性,学源结构的多样性有利于学术观点的交流和学术火花的碰撞,激发学术科研的创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学源结构的改善,师资来源多元化可以为本学科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及对实践经验积累的重视程度,促进师资队伍参加实践的积极性。

(三)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双导师”队伍结构

校外导师总量不足,是导致导师指导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双导师”培养规模不达标,是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对校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作用的认识。我们的调查显示27.8%的培养单位校外导师不足是因为培养单位及其领导不重视。培养单位应重视校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不能让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认为有校外导师与没有校外导师一个样,对校外导师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管理上放任自流,有的甚至为了节省开支,不配备校外导师,致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需要、企业人才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共建一批专业硕士合作培养基地,同时加强校企协作和综合管理,为完善“双导师”合作模式提供经验。[4]70-72

(四)精心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发挥示范作用

从我们统计数据来看专业硕士导师年龄偏大,不利于技术创新和对科学知识前沿领域的把握,更不利于专业硕士教育的长期发展。青年教师精力充沛、熟悉现代教育方法、了解社会的时代需求、理论水平和外语水平较高,要积极培养他们成为高校和企业的中坚力量,协助他们参与指导专业硕士的培养,并促进他们快速成长起来,发挥专业硕士导师示范作用。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就是目前很多高校正在采取的积极对策,选拔、培养、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仅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科研理论水平,还要使他们学习掌握社会实践应用能力;不仅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使他们学习掌握指导学生的能力。在政策和资金上要鼓励、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成果评定、职称评审上,要积极宣传和鼓励他们;在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方面,要搭建平台和提供资金支持。这样不仅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而且激发了青年人的积极性、创新性和社会应用能力,在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时就能够在理论方面、实践方面、精力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更能发挥他们的长期示范作用。使目前高校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硕士导师不足以及“双导师”数量较少的现象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对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1] 邓志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0(8).

[2] 邓志英.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3] 陈立章,刘光连,宋招权.工程硕士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

[4] 黄秋萍.对工程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初步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9).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师资队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