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址空间属性转型研究

2014-12-25 01:45:40冯亚星
关键词:滨江遗址工业

冯亚星

(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411104)

一 工业遗产的当前现状及保护再利用的理论基础

当我们审视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时,发现他们同样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然而国内有些发达城市却和这些地方有着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城市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尊重历史。

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是城市形象与景观魅力营造的最好办法。当前国内那些为工业活动设计和建造的建筑、构筑物、生产工艺与工具、工业生产所在城市以及景观,以及相关的非物质遗产,与古代的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应该研究、讲述它们的历史,认定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遗产地,以国际有关遗产保护宪章和中国有关文物保护和管理法规为指导,实施有效的保护,合理规划利用。[1]

工业遗址关联的主要历史时期是从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开始至今。我们国内大部分城市中依然保留着为发展近代工业而建造的老工厂,这些厂区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洋务运动,另外还有一部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它们都是中国大地上留下的各具特色的遗产,是构成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2]

二 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改造设计是对原有事物加以修改和更变,使之适合需要。工业遗址改造是指针对工业遗址这个类型进行专项改造设计。

(一)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思路

工业遗址建筑的物质寿命一般较长,保护和再利用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成本。改造设计是建立在对于原有建筑或者构筑物保留其全部或者部分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功能以及部分表皮和结构的置换等方法实现遗址的再利用。

这种改造方法在很好地保留原有工业建筑的基础上,保留了工业特征的城市风貌,通过创造性地再利用,实现了城市形象的提升,甚至成为城市具有记忆的地标和文化标志。

(二)工业遗址改造设计方法

工业遗产改造并非是单独孤立,而是与工业用地的更新方式紧紧相关的,是在整体目标与调控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对城市工业用地的调整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工业建筑对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意义,通过制订合理的保护、修复以及利用措施,使之重新服务于城市。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功能置换。工业建筑以及设施的再利用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功能置换的创意。将原有的生产功能根据建筑的自身条件以及整体规划可以转换成为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娱乐休闲等场所。例如广州红砖厂艺术与设计工厂,沿用建於1956年中国最大的罐头厂——广州罐头厂,将废弃生产车间改造成LOFT既时尚又能给予无限灵感的创意空间,它散发着城市辉煌文化历史的气息,是城市发展的烙印。

2.空间利用。工业建筑具有空间高大的特点,其再利用可以将空间重新划分。经过建筑结构安全鉴定和再利用的经济评价,可以进行必要的拆除,然后利用原有建筑的结构,经过夹层、加层、加减、加固等设计,实现原有建筑再利用的目的。

3.设施利用。水塔、烟囱、高炉等各类机械设备、生产设施在原有功能消失后可以作为工业文明成果和工业生产风貌的展示品陈列,也可以通过功能置换和空间利用的方法改造成为新的使用空间,成为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标志点。

4.景观利用。工业建筑、工业构筑物和设施设备是具有行业特征的工业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厂区内的壁画、标语、口号等人文资源鲜明而生动地展现出时代特征和企业文化,在特定环境中可以起到烘托氛围的装饰作用,是工业景观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公共空间改造。公共空间作为工业遗址改造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场地内甚至周边城镇空间品质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公共空间的改造应考虑场地与周边城镇的空间关系,分析其场地内空间形态,规划设计交通流线,针对建筑作拆除与否的具体分析和科学把握,根据周边建筑功能做空间定位,从而沟通和形成新的文化创意公共空间体系。

三 工业遗址空间属性的改造设计实践

(一)项目研究状况

对于工业遗址景观和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的研究,欧美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都源于上个世纪末期,新兴技术日新月异,导致很多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老工厂纷纷关闭。但是随着认识的提高和欧洲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他们踏上了对工业建筑进行有选择地保留、改造和再利用之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对于工业遗址的改造有深入完整的实践,成功案例也很多,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SOHO区等等。

随着先进设计规划思想的进入,我国从上世纪末以来,也相继出现了工业遗址改造设计实践,如上海的滨江创意产业园区、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北京798艺术区等,特别是上海在2010年世博会场所进行的一系列滨水工业遗产改造,更是将我国对工业遗址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高潮。下面对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作具体介绍。

(二)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景观及空间改造设计实例

1.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项目背景。上海滨江杨浦段,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1923年美国GE电子公司在这里建起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子工厂,墙面上至今仍留着GE的LOGO(标记)。沉寂八十年后,在2004年这里被标上了新的LOGO——“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

杨浦区黄浦江岸线15.5公里区域内,企业老厂房达100多万平方米,曾是上海传统工业的重镇(见图1),辉煌时期有门类齐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近千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认为,黄浦江沿岸大规模的滨江工业带世界罕见,很可能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大的滨江工业地带(图2)。

图1 原始测绘总平面图

图2 改造后总平面图

2.项目现状。早在2000年,上海苏州河沿岸仓库文化的创始者、台湾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就设想在黄浦江边打造一个体现工业老建筑文化历史价值、集聚创意设计产业为内容的区域。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登琨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有关企业和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筹划,这一设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2004年滨江创意产业园一期5000平方米的老厂房改建工程完成。通过登琨艳等一批专业人员的创意设计,原来饱经沧桑的工业老厂房被改造成十分前卫的露天聚会中庭、创意书店、学术交流会所等现代办公、创意场所。

3.园区景观环境的规划改造。登琨艳对原有的厂区作了复旧的改造,外景不动,近代工业部落的特色就以粗糙的样子保留下来,以一种“原相封冻”的设计手法将历史的烙印冻结在此处。

长达四百公尺的香樟林荫大道,遍布的高大园林绿意,并且坐拥两百公尺的黄浦江岸,因此被政府评选为上海园林工厂的第一名,是一座绿化极为美好的园林式工厂(见图3)。

图3 园区景观绿化

在保留建筑外部原型的同时,设计师正是利用这一园林式工厂的优势,进一步加大了园区的植物种植量,园艺师出身的登琨艳将整个室外空间打造得格外温馨。无论是主干道还是小园路,两旁都种满了植物,有些是原封不动保留下来的,而有些则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布置的。其中,最惹眼的就是那亮黄色的油菜花和火红的杜鹃。和煦温暖的气候唤醒了种在盆中的成片的油菜花和杜鹃,明媚的阳光纵容着它们竞相开放,整个园区正因为有了这些植物而一改往日破败萧条的面貌,顿时显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连办公室内部的空间中也被填充了许多盆栽植物。

正对入口的紫藤花架被重新修复,墙上加入了许多有趣的图形与纹理,用木条重新构筑了顶棚,使这个休息凉亭更具亲和力。

登琨艳以别出心裁的绿化设计,将原本衰败破旧的厂区空间恢复了活力,这种活力不再是热火朝天的工业化生产,而变成了一种绿色生态的活力,多了一份人性的温情与浪漫,人们在这里孵化创意、创造生活,享受着文化的精彩。这便是园区在外部景观方面空间属性的巧妙转换。

4.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设计。登先生在这里认为其创造的空间是对传统居住仪式空间的恢复[3]——或许正是他在意的“仪式性”。虽然并不是从前真实的城市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中与流行的开发策略契合,将该项目塑造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奇观。使用材料的方式并没有绝对模仿传统,但材料的符号唤醒功能造成了意识的主动联想,牵引出在每个人心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的“传统”。[4]

滨江创意园的空间是感性的,用建筑瓦片和青砖铺砌的地面成为园区入口最抓人眼球的景观。拆房子时丢弃的成堆的材料创造出的却是一种现代与传统兼备的新鲜形式。其丰富的肌理混合着浓重的历史气息,有一种枯木逢春的精彩。

玻璃入口的结构依然是从别的建筑中拆除下来的,经过设计师的重组与解构,最终和后部主体办公楼完美契合。内部,连接玻璃房与办公室的通道是一个园林拱门。与往常不同,这个中式构件是由钢材弯曲成形,上面斑驳的锈迹证明了废弃材料的可塑性。顶棚与墙壁是未经装饰的,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始建筑的形象,甚至连剥落的涂料与裂纹也被视为一种装饰。办公室的地面是木板的,这些吱呀作响的材料想必又是登先生从别处拆迁工地淘来的。

办公室内空间增添装饰,而真正让人感动与流连的是这些装饰的细节。同修旧如旧的理念相同,空间中的装饰没有一样是新增添的,均取材于原有建筑的零散构件(见图4)。办公室少不了书架,但是这里的书架不是木板材料的。设计师利用建筑的砖块砌筑出一整面孔洞大小不一的墙面,这样,青砖也可以成为书挡。[5]既然阻止不了拆除的命运,那么将材料再利用也许会是继承文化的方法之一。

图4 室内空间改造后

设计师在室内空间改造设计中,利用移位、拼贴、叠加的手法,把一系列旧材料移位式挪用,以及直接并置与叠加,把传统与非传统、有机与无机结合起来,所有的影像在工业建筑的背景上表现出来,营造出了具备现代实用功能又不乏传统气息的室内艺术空间。

(三)对工业遗迹改造来的建议

把工厂的空间属性转型成为一个集办公、商业、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但这里又不仅仅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空间,这里聚集了从事新型创意设计的工作者,毕竟工业遗产的改造过程不是简单的功能置换和重新开发,因为其背景历史、现状及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应该建立一种整合的方法,让其发生空间内在属性的转换。这样的属性转换是建立在历史文脉的保留之上的,是内在的,这不免会为今后的工业遗址的改造实践提供借鉴。

当我们行走在滨江创意园,感觉似乎停滞在中国近代工业时期。这是一块承载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见证的“工业文明的走廊”,离市中心人民广场仅7公里,是黄浦江东外滩的一块留存地,未来是工业文明博物馆,这不仅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也是留给子孙的。

四 结 语

人类文明的进化,取决于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交流。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其发展是循序渐进并有机更新的过程。在我国不但有灿烂的农业文明,而且在工业化时代也有着曲折和辉煌的历史,工业遗址是近代中国工业文明和工业进程的见证,它所产生的自然景观、工业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形成城市的特色风貌,城市唤起人们记忆的再生。

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再利用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几十年之中,必将还有很多城市将面对这样的难题。工业遗址改造设计如何实现其空间属性的转型但又保留其历史文脉不被切断是摆在我们设计师面前的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因为它的研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诸多方面。但是对于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址的保护是不变的。

深入研究总结成功案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规划理论、改造策略和设计手法,在操作层面突破目前中心城区大规模工业遗产空间属性转换的瓶颈,探讨传统工业遗址与城市发展协调互动,并且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规划模式,为我国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的规划建议,从而来实现工业遗址空间改造提升中的艺术与工业的共生。笔者认为,工业建筑遗址的公共空间改造及重新设计所带来的空间属性的转换对于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再利用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具有价值的工业遗产空间属性如何转换,将对工业遗址的保护和更好地发展产生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1] 俞孔坚.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J].景观设计,2006(4):70-71.

[2] 俞孔坚.回到土地[M].北京:三联书店,2009:299-301.

[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段 巍,崔 华.功能置换——登琨艳设计的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论文,2006.

猜你喜欢
滨江遗址工业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福州滨江私宅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11:14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芜湖滨江天际线
江淮法治(2020年9期)2020-07-11 04:55:44
工业人
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 11:30:01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9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1:50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26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