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是党群关系的生动体现

2014-04-09 11:26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沂蒙群众精神

朱 璇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沂蒙精神是党群关系的生动体现

朱 璇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沂蒙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山东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时代民族精神。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山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现了我们党、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征程上,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沂蒙精神;群众路线;血肉联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党同人民保持和谐融洽的血肉联系,既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也是沂蒙精神的特色和特质。

一、沂蒙精神是党和群众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同样,沂蒙精神也不是横空出世,它是山东党政军民在革命斗争的长期淬炼中共同创造的。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先进群体意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精神主要表现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党与群众同生死、共命运。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突出地表现为党带领全体人民坚决贯彻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同富裕,甘于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沂蒙精神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成功典范,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山东根据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过程中,党政军民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党和军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济南军区原政委宋清渭说:“我刚参加革命时,村里、镇乡都是日伪军的据点,处处都有封锁线。我们吃的是老百姓的粮,住的是老百姓的房,离开老百姓真是寸步难行。” 正是在这种抗日救国的民族危亡、政治使命和历史条件下,在艰苦卓绝的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命运的一致,血液的汇流,利益的依托,精神的融合,使山东党政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凝聚起赢取革命胜利的强大力量,共同熔铸和培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我们党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就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而不懈奋斗。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讲,“沂蒙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那种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是党与群众的联系,密切的党群关系是沂蒙精神的灵魂,这也是沂蒙精神的根本特征。沂蒙精神的发展史,就是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历史。沂蒙精神在本质上是共产党与中国群众血浓于水的真实写照,是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动体现。

二、沂蒙精神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典范,体现了党群血肉相连的精神实质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同志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这句话道出了沂蒙精神蕴含的党群血肉相连,军民鱼水相依,党政军民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精神实质。

沂蒙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密切党群关系最根本的是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不是凭空而来的,利益相关才能水乳交融,利益一致才能生死与共。党只有代表和维护群众的利益,才能赢得民心,获得持久的政治生命力。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充分展示了党和人民军队为人民利益而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始终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党和军队的广大党员干部,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官民不分、军民不分,亲如一家。从普通党员到高级干部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八路军115师在这里与日寇厮杀,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与国民党军血战,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转战。在开创新中国的1614位将帅中,有440位在沂蒙山区战斗过、工作过,其中元帅3人,大将3人,上将13人,中将66人,少将355人。他们在这里开创了沂蒙革命根据地,也培育了沂蒙精神。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等十万先烈英勇献身,血染沂蒙。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赤胆忠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高尚品德、忠于人民的高风亮节,深深感染和教育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沂蒙人民亲眼见证的铁的事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带领人民求发展、求富裕、奔小康,为人民指明前进方向,制定正确路线和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在发展和富强道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使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实现了祖祖辈辈期盼的愿望。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不会有今天沂蒙老区的旧貌换新颜,就不会有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铁心向党,坚定不移跟党走而无私奉献的具体体现。沂蒙精神深刻证明了,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沂蒙精神是千百万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身心投入革命战争和建设事业的实践中所形成先进群体意识,它是沂蒙人民思想观念、道德意志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特征。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踊跃参军参战,全力支援革命。他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英雄的沂蒙人民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华彩乐章。八年抗日战争、三年的解放战争,沂蒙人民全力以赴拥军支前,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战争期间,沂蒙根据地的男青壮年大部分参军支前,家中的老人和儿童就协助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广大的妇女夜以继日地照顾伤员、赶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送往前方。为了支前,家中的门板、木料、席子、棉被、棉衣、布料、粮食、油盐等等都贡献了出来,只要是战争前线需要的、能用的,都奉献了出来。“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战场。”沂蒙人民就是这样支持、推动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改造自然。仅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沂蒙人民先后建起了44座大中型水库,使鲁南苏北免除水患,尽得灌溉之利。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开拓创新,不懈奋斗,涌现出“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沂蒙人民在大美临沂的建设中,为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努力开拓,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用血汗浇灌的精神之花。今天,我们提起沂蒙精神,往往不是想起充满英雄气概的豪言壮语,而是沂蒙“红嫂”用乳汁抢救伤员的感人场景、是无数辆手推车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支前的壮观画面、是沂蒙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坚韧不拔的形象。人民是这种精神的主体,它是党领导沂蒙人民在共同的追求中孕育的精神,是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精神,是沂蒙人民创新的精神。

沂蒙精神是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先进精神、人民爱党爱军真挚精神的交融。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是沂蒙精神的根本特征。党和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沂蒙人民为了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惜舍弃家园、儿女和生命。在血与火的战争中铸就的沂蒙精神生动地诠释了党、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生动地印证了党员干部和子弟兵与沂蒙人民的“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在沂蒙人民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党和人民军队来到蒙山沂水,用生命和鲜血守护人民的家园。据统计,在山东根据地仅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八路军就解救群众1.9万人;在党的领导下,沂蒙老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实现减租减息,进行土地改革;开办文化夜校,组织农民学习,沂蒙人民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翻身解放。它体现了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我们党勤勉务实、踏实做事,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切实减轻人民负担;开展认真细致的群众宣传教育工作,教育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党的政策,为沂蒙精神培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建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改革落后的社会组织,极大地提升了农村社会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它还体现了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共产党的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廉洁自律,向老百姓展示了共产主义者的良好形象,使他们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进而迸发出与党生死与共的思想觉悟。它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三、弘扬沂蒙精神是推动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 在弘扬沂蒙精神中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保持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是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求真务实,是党的一贯作风,也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沂蒙精神靠实践,群众路线靠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当年沂蒙党政军为人民翻身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铸牢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的坚定立场,激发了沂蒙人民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壮志豪情,升华了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党执政以后,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环境,同时由于党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有的党员干部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破除“四风”,就要弘扬沂蒙精神中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党员干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亲近群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多做些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锦上添花的虚功,以作风建设的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二)在弘扬沂蒙精神中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作风建设,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党员的行为,要求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党领导下的沂蒙根据地不仅仅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出台一系列廉政建设文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像当年沂蒙根据地那样,特别注重用严密的规章制度规范党员行为。没有健全的制度,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要围绕为民务实清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作为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紧制度的笼子,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防止“破窗效应”,以严格有效的制度根治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沂蒙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具有原创意义的当代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所蕴含的价值标准、精神风貌,依然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提升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关系,贯彻好、落实好、实践好党的群众路线,需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改进党的领导作风,提升党的先进性建设水平,依然需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的发展史,既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历史,也是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的历史。如何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课题,也是一个时代课题。在人民群众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加强党的建设、对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所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征是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互相协调,社会主体的创新活力得到激发,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才能把各类社会关系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社会的各阶层之间形成和谐稳定的关系。

[1]孙士玲.弘扬沂蒙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张文华,孙百亮.论弘扬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6).

[3]王家晋.弘扬沂蒙精神的伟大实践——沂蒙老区农村脱贫发展纪实[J].理论学习,2005(11).

[4]王友.与时俱进:沂蒙精神的理论品格[J].理论学习,2006(2).

[5]张建军.沂蒙精神历久弥新[J].理论学习,2006(7).

[6]乔丽萍.论沂蒙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4).

[7]苑朋欣.沂蒙精神内涵解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刘延宏,刘云华.试论沂蒙精神对临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1).

[9]苑朋欣.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编辑:崔 维)

2014-07-22

D64

B

2095-7238(2014)10-0043-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4.10.008

猜你喜欢
沂蒙群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让群众咧嘴笑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