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昇
(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茶文化剧《六羡歌》对大学教改的启示*
杨 昇
(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由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著名作家王旭烽执笔,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师生共同参与排演的茶文化话剧《六羡歌》,在第11届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上获得广泛好评,并摘取两项大奖。该剧以茶圣陆羽的感情经历为背景,颂扬了中国知识分子不慕荣利、追求自我的高尚情操。这部话剧的排演作为一项大学生教学改革工程,无疑是成功的,并且在寓教于乐、寓考于乐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的教育和精神境界的洗礼。
茶文化; 话剧; 《六羡歌》; 陆羽; 大学教改
茶文化话剧《六羡歌》(剧本发表于《戏剧文学》2013年第2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的最新戏剧力作。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2008级师生将该剧进行了修订,并搬上了舞台。该剧还获得了第11届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和“优秀舞台美术”两项大奖。作为第一部反映茶圣陆羽生平的大戏,话剧《六羡歌》的出现,无疑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大学师生的倾情参与,又使这部力作有了特别的意义。在中国高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师生联合创作话剧并登台演出的教改模式,值得在今后的大学教育中进一步推广。
话剧《六羡歌》以陆羽与女冠诗人李冶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展现了一代茶圣陆羽的心路历程。李冶应诏北上,乱中被杀。陆羽在万念俱灰中体味到了人世的无常,遂一意治茶,终著成茶书经典《茶经》,成为千古流芳的茶圣。全剧虽然讲的是一场未遂的爱情,但立意却十分高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该剧的公演也是一次很好的道德观、世界观教育。陆羽回归初心,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得到了内心的安宁。当然,陆羽实现这一内心愿景是有思想斗争的,但最终还是回归了自我,即古人所谓的“初心不可违”。这一心路历程,对于当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来说,是有启示意义的。让当代大学生在参演或观看的过程中体悟到: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外在物质诱惑越来越多的时代,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怎样坚守内心的愿景,回归朴素而有意义的生活本态;不应该随波逐流,在物质世界里迷失自我,而应该坚守内心,不为外物所动。这是一个值得广大青年深思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六羡歌》的立意是十分高远的。
话剧《六羡歌》将陆羽的故事搬上舞台,是一个有开创性的贡献。作者为创作此剧作了长期的准备积累。陆羽虽然名垂千秋,但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陆羽的出身。根据《新唐书》的记载,陆羽“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新唐书》卷196《陆羽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从这一段官方正史的记载中可以知道,陆羽很可能是一个弃婴,为僧侣抱养长大,连他的姓氏都是自己起的。《唐诗纪事》中也说:“太子文学陆鸿渐,名羽,其先不知何许人。”[1](P1108)陆羽出身寒微,为人处世又呈现狷介之态。他去世前不久才被诏选为太子文学,那是一个“分知经籍,侍奉文章”的“正六品下”*《新唐书》卷49上《百官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小官,何况他还未赴任。陆羽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贡献,是在他身后被逐渐重视和推崇的,故,关于他的记载极少。陆羽最重要的著作是《茶经》,他的文学创作留存下来的则是寥寥无几。《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两首诗,它们是《会稽东小山》《歌》。《歌》的全文曰: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对此诗,《全唐诗》题下有原注:“太和中,复州有一老僧,云是陆僧弟子,常讽此歌。”[2](P2297)因诗中出现了六个“羡”字,故该诗又被称为《六羡歌》。
《六羡歌》是一首非常简单的诗歌,但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蕴,却是十分深远的。从字面上来看,《六羡歌》阐述了两层意思:一是不羡,二是羡。陆羽不羡的是什么呢?黄金罍和白玉杯,朝入省和暮登台。罍和杯都是酒器。酒对于茶圣来说无疑是俗物。加之陆羽生长于寺庙,养育于僧侣,故饮酒对于陆羽来说绝对是禁忌。《六羡歌》中陆羽表述的意义,应该不止于此。须知罍是黄金罍,杯是白玉杯,较之于普通的酒器,这两个定语就显得不同寻常了。结合后面的“入省”和“登台”,我们不难分析出,前两者指的是物质财富,后二者指的是官位荣利。不爱富贵,不慕荣利,陆羽要追求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对于这一句,历来说法众多:一说是陆羽表达对抚育自己长大的恩师的悼念;一说是这是一句富于禅机的话语。《五灯会元》中记载的“一口吸尽西江水”这句机锋对话,在日本颇为有名。在今天日本的茶道中,茶就被比拟为“西江水”。但笔者认为,这句话的本意,也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对家乡竟陵(今湖北天门县)的眷恋。也就是说,“西江”确实是指(据乾隆《天门县志》载:天门县西城外,姜家河至截河口约三里长的一段河道称为西江)。这样,“曾向竟陵城下来”也无需进一步解释了。因此,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应该是“我如今最为羡慕的事情,就是家乡那条西江之水,能够流过我日思夜想的竟陵城。”同时在绵绵不断的乡情之外,也寄寓着陆羽对恩师的思念。
陆羽此时对家乡的思念,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最初理想的执着坚守。这出话剧,在《明月峡》一幕中,陆羽在湖州开元寺李季卿那里受辱,又听到从家乡传来师父圆寂的消息,这两次打击使他几乎万念俱灰,破戒狂饮,还动手毁茶。在这一幕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陆羽居然也有狂放的一面,也看到了他作为独立个体的强烈自尊心。史书记载,陆羽为人“怪癖”:“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新唐书》卷196《陆羽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陆羽生性耿直,在那样的年代容易受到误解和伤害。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的行为,很像楚狂接舆,更令人联想到阮籍的穷途之哭。陆羽天生简淡散漫,清醇如茶。若非如此,他怎能把茶的性格和适用人群写得如此精辟透彻:“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陆羽在凝聚自己一生心血的著作《茶经》第一章中就提出这一点,表达了茶之精神与自己淡泊清心、精诚专一、简约谦逊的性格的契合。这种对自己初心的坚守,在世俗的社会中,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剧中常伯熊在《斗茶》一幕中对陆羽的完胜,就体现了这一痛楚。
茶文化剧《六羡歌》截取了陆羽生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与湖州籍女冠诗人李冶的感情纠葛,并由此展开剧情,揭示了陆羽从心有旁骛到专注于茶事的心态变化过程。陆羽在众友人的劝说下前往开元寺与常伯熊斗茶,这对于生性孤傲的他来说是跌份的事情。他鹑衣而往,与精心包装的常伯熊一比,结果遭到了惨败。数百年之后,同为大茶人的明代文人文徵明曾写过一首小诗,对当时官场流行的投刺拜年习俗进行了辛辣嘲讽,揭示了世态人情崇尚虚假的一面:“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徵明集》卷14《元日书事效刘后村》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98页。陆羽斗茶失败,正是“世情嫌简不嫌虚”的后果。在大多数场合下,外在的华丽往往遮蔽着本质的苍白,人们往往会被虚饰的东西蒙蔽感官,这就是世情。而让陆羽追悔的,不仅仅是受辱,而是自取其辱。从此,他心静如水,一意研究茶道,著书立说,希冀与李冶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从《茶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陆羽意在为茶事立范的决心和勇气。流芳百世的《茶经》终于成稿,但这时传来诏书,李冶在内心深处压抑了几十年的不甘寂寞的因子终于爆发,她毅然赴京,抛弃了自己苦等一世才得来的爱情,最终在乱世中毙命杖下。全剧结尾处,老眼昏花的陆羽,在默默的煮茶中好像看到了李冶正向他走来,他向她端起茶盏,剧终。这茶盏一举,事实上也是陆羽一生经验的告白:“人生本来平淡如茶”啊!斯人已去,只留下淡淡的伤感,终身的遗憾。陆羽在《全唐诗》中的另一首存诗,很像是对李冶的悼念:“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2](P2297)此诗凄凉异常,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对逝去年华的怀想。这首诗提到的“江草齐”,令人想起了比陆羽年代更晚一些的大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3](P171)韦庄写的是金陵旧事,同样寄寓了淡淡的伤怀。怀古与怀人,本是一路。
我们不能说李季兰是一个物质女孩,但她毕竟是一个对功名利禄仍抱有幻想的女子,不然也就不会在爱情和功业面前毅然选择后者。她才情卓著,天生丽质,等待自身价值的实现,然而在那个乱世,她被压抑得太久太久了。她的离去,使陆羽真正看破了红尘。他开始从理论到行动,一丝不苟地践行自己关于茶事的主张。他的性格等一于茶德,他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归宿----人淡如茶。能从事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精力的事业,无疑是最幸福的。对于陆羽来说,功业只是自己劳动的普通副产品。然而,正是他用毕生精力专研茶事所凝聚成的精华《茶经》,使他在后世得到了比李冶崇高许多的荣耀和景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工业化的发展让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很少有人想到,物质已经渐渐地不再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换句话说,工业化让我们对丰富的物质习以为常,让我们明白了物质其实并非生命价值的唯一重要体现。因为它们可以在短期内被大量复制,并且可以再造,不断更新。工业化和物质财富积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提醒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这部话剧告诉我们:人要获得对自我禁锢的突破,就必须遵循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沿着自己想走的道路前行,而不是在充满欲望的世俗世界中随波逐流。陆羽的自我选择真正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珍视的东西,生命的价值其实最终还要由自己来创造。
总之,在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全体师生的努力下,艺术性呈现茶文化的专业课程《六羡歌》圆满完成。这门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修养,培养学生专业茶文化的艺术能力,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将精神形态转化为物化形态的能力,使其在日后的茶文化相关工作中拥有必要的文案策划与具体实施技能的课程,将大学阶段必要的通识教育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以演出的形式进行考试,不仅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素质教育目标,并且实现了寓“考”于乐,形式灵活而多姿,无疑是全新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并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1]计有功.唐诗纪事(卷40)[M].成都:巴蜀书社,1989.
[2]彭定求.全唐诗(卷308)[M].合肥:黄山书社,1999.
[3]聂安福.韦庄集笺注(卷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OnIdeologicalContentofTeaCultureDramaAllMyWishesandIts
EnlightenmenttoCollegeTeachingReform
YANG Sheng
(College of Art Design,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China)
The tea culture drama All My Wishes written by the professor of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Wang Xufeng and rehearsed by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Tea Cultur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has got 2 important trophies in the 11th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Drama Festival. The opera took the Tea saint Lu Yu’s emotional experience as background, praised the noble sentiment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s a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the opera successfully contains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in amuse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students a good opportunity of accepting moral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tea culture; drama; All My Wishes; Lu Yu;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2013-12-30
杨 昇(1980-),男,浙江嘉兴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G112
:A
:1672-2388(2014)04-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