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视域下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的变革

2014-04-09 07:49谢艳娟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仫佬族利益民族

谢艳娟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系统总体大于它相互依存的各个部分,各部分与总体之间的依存是功能上的依存,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彼此功能上的联系,系统总体与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性适应是实现系统与功能耦合的前提。[1]85对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而言,仫佬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的支持和配合。文化传承和创新作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凸显了教育事业在民族文化可持续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结构性适应与功能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的构成与绩效分析

(一)学校教育系统的智力支持功效甚微

学校教育系统作为文化知识传承、创新的主要场域,理应对仫佬族文化教育整体系统提供智力支持,并通过学校这一组织机构由专任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和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的专门化、系统化、衔接化、规模化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仫佬族文化传承的效率和效果。然而,通过对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罗城县,开展实地调研,现实情况虽不容乐观,却也蕴藏着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例如根据当地教育局、文体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全县所有的幼儿园、中小学校中,仅有1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中学校开展仫佬族文化课外教育活动。仫佬族文化教育进课堂远没有实现。面对学前、初等、中等教育阶段学校传承仫佬族文化能力、动力不足的现况,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已有优势、弥补已有劣势,以便提高各层级学校传承仫佬族文化的整体功效。

(二)社会教育系统的固化与普及功效显著

社会教育系统以学校、家庭之外的各类社会场所为活动背景,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文化传习活动。在罗城县,社会教育活动对仫佬族文化的传承作用非常显著,无论是从影响范围、受众数量,还是影响实际效果方面来说,与当地学校的文化传承实际情况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和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积极参与各类仫佬族文化教育活动的社会公众既有文化服务机构、文化管理部门、社会文艺团体,也有数量众多的民族群众个体。罗城县的县博物馆、县文化馆、县档案馆、县图书馆、村镇文化站,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是社会教育系统中传承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织,并以其良好的设施设备、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前沿的文化宣传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引领着民族文化向有品位的社会文化发展。文物展览、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文艺节目公益性演出多为上述文化服务机构主要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内容。在该县的文化服务机构中,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罗城仫佬族博物馆(下文简称为“罗城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影响效果最为显著。馆内丰富的藏品,对于弘扬仫佬族民族文化、宣传仫佬族的历史与传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开馆以来不仅有大量的本地中小学生、本地成年居民参观学习,还有大量的国内游客和来自英、法、澳、美、芬兰、以色列等地的国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其富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展品受到高度赞扬。如果说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机构展示的是以实物、图片、文字为主的静态的社会教育活动,那么仫佬族民众在重大民俗节日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举行的系列文化展演活动则是活化的社会教育活动。活化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族文化活动,经过历史的传承和现代的变迁已经形成了诸多广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传承品牌,如仫佬族依饭文化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西区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家庭教育系统的传承功效相对弱化

有研究资料表明,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来看,孩子日常生活的家庭和社区所秉持的价值观和产生的环境综合熏陶作用,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也相对证明了家庭教育对仫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仫佬族是比较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家长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伦理道德、家规、衣食住行、劳作方面的品行教育;卫生习惯、营养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唱讲歌谣、传说、寓言方面的启智教育,以及祭祀、宗教、祖先崇拜方面的家族教育。[2]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仫佬族儿童从小就养成了懂礼仪、重品行、爱劳动、有智慧,具有开放包容心态的民族心理特征。然而,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分散性、随意性、目标模糊性特征,以及缺乏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互动都制约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效果。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起点,而且是沟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桥梁。所以,增强每一个仫佬族家长的民族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发挥好每一个仫佬族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的反思性重构

仫佬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正是基于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的文化传承功能得以延续和发展。然而,上述三个分支系统在传承仫佬族文化过程中,存在的文化教育功能互补性不强,衔接性弱化的现况,对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的整体设计和重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传递,它还担负着选择、批判、创新文化的功能,也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层级学校、文化管理部门、文化经营机构等合力构建功能完善的教育系统来引导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所以,民族教育活动在仫佬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维持新发展所产生的系列新需求,都为重构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带来了新视角和新机遇。从而共同服务于仫佬族历史、宗教、地理、军事、建筑、医药、工艺、体育、文艺等多类型特色文化的学习与创新。

(一)构建结构优化,层次衔接、功能完善的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

根据仫佬族文化传承系统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社会教育系统与家庭教育系统的文化传承以传递经验性文化知识为主,文化批判创新意识匮乏,文化传承的理性不足;学校教育系统以传承理性文化知识为主,体验性文化知识传授偏少,系统内部不同层级学校间文化传承功效发挥失衡、互补性不强、批判与创新功能低效。我们可以尝试从文化传递、选择、批判、创新的发展规律出发,在推动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等三大分支系统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基础上,构建功能完善,内部结构优化,多元开放互动的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

(二)施行多元共治、利益均衡的功能管理机制

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作用的发挥,需要利益共享的管理机制来维护其有序、协调运转。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根本性的作用。良好的文化管理机制可以使整个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方法,实现文化教育功能的优化。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文化服务经营机构、广大人民群众是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由于对仫佬族文化发展的影响深度与广度有差异,各自获取利益的类型与侧重点不同,从而也导致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分配机制中地位、作用的不同。仫佬族文化发展可以带来包括文化、经济、生态、教育、政治利益在内的系列利益的发展,而文化利益是要维护的核心利益,其它类型利益的发展不能以损害文化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仫佬族社会发展已经证明,仫佬族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区域经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如仫佬族文化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素材和内容,培养了众多的民间艺人、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者;仫佬族旅游业、文化产业经营活动优化了仫佬族地区以农业、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为文化经营者、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收入增加的机会。但是,实现仫佬族文化发展收益在各利益相关者中的均衡分配,防止利益差距扩大化、减少利益表达与调节通道不畅,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难题。从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出发,促使在仫佬族的核心文化利益与文化发展所带动的经济、教育、政治、生态利益等次生利益之间,施行多元共治、利益均衡的文化管理机制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

首先是施行利益导向与分化机制,使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取向既照顾到它者利益又可以有所侧重的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实现各方利益机会相对公正、平等。这需要依靠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盈利性文化经营单位、文化管理部门等各类社会公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共同管理仫佬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其次是施行利益表达与适应性调整机制。通过建立合适的途径和通道,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仫佬族文化的差异性利益需求,实现利益表达通畅,各方利益机会相对公正、平等。再次是施行补偿与再分配相结合的利益调配机制。为了使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不同利益类型间收益相对均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稀缺资源,需要以最有能力和权威调配资源的政府机构为核心,施行利益补偿与二次分配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三、结构与功能的耦合:仫佬族文化教育的旨归

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是一个涵盖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等三大分支系统的整体性网络体系,每一个分支系统因为各自传承对象、内容、途径、目的不同,形成有别于其它分支系统的特色功能和层级。只有各分支系统间有机衔接、职能互补、进行整体结构优化,才有利于实现整体系统及时、动态、高效的服务于仫佬族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确保文化教育功效的最大化。这正遵循了系统思想的核心理念,即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它必须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而不是使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分别达到次优化。[3]4

达成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的功能最优化,离不开仫佬族文化对社会综合环境的选择、适应、超越。仫佬族正生活在科学技术逐渐普及、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对外贸易交流日益频繁、生产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原来所依赖的农耕文化逐渐与工业文化相互融合,并呈现精神文化独立性与原生态弱化、制度文化的经济功能增强等诸多文化变迁特征。在众多的文化变迁中,社会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向、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汇、民族文化日益增长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是仫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生态环境破坏、原生态文化变异与失真、多元治理文化缺失、文化批判与创新能力不足则是制约仫佬族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实现文化、生态、教育、经济、政治等利益的多元和谐共生是建设仫佬族文化教育系统的核心理念。面对纷繁多变的仫佬族文化变迁,发挥教育对文化变迁的导引和人才培养职能,是实现文化传承教育功能的要义。只有根据仫佬族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时间、空间、经济、管理维度的变迁取向,从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三个层面,全员式、立体式、全程式的开展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文化教育、社会综合效益优先的经营文化教育、多元互动的文化创新教育,以及协同治理的契约文化教育,方能实现仫佬族社会的文化、经济、科技、政治、生态和谐共生,可持续性发展。

[1]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赵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传统教育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3]小拉尔夫·弗·迈尔斯.系统思想:当代系统方法讲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仫佬族利益民族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我们的民族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