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卢长娥
(1.淮南市田家庵区教育局;2.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安徽 淮南 232031)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幼儿身心发展的核心是幼儿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要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究,重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师幼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不断发生交互作用的建构过程。这一活动过程既充满着无数变化的因素,又存在许多事先不可预知具有意义的“内在价值”,而这种价值意义的生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使幼儿园教育活动本质具有了生成属性。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到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即生成”①[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4页。都认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应是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儿童自身体验不断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用自己的双手探索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认识世界的过程。
生成作为与预设相辅相成的幼儿园课程形成方式,其主体是幼儿,本质是一种探究活动。它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幼儿”这一教育观、儿童观的基础上,其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是由师幼一起在互动中共同生成的。活动中更多的是考虑到幼儿“如何学”、“如何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并促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发展。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何在幼儿园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科学运用,对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是生成活动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是活动开展的主线,它既包括中心话题本身,也包括与中心话题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主题选择是生成活动设计的首要任务,但生成活动也为幼儿和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选择的可能性,同时对恰当主题的选择提出了挑战。生成活动主题的选择并不遵循学科的线索,它具有多层次的综合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内容的整合。不同的课程设计者因价值观的差异,会有不同的主题选择倾向。一般来说,幼儿园生成活动主题主要是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出发来选择,因为幼儿的兴趣和求知需要是生成活动得以生发和开展下去的保障。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主题,可以较好地满足幼儿的主体发展和探究兴趣。如孩子们在喝豆浆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嘴八舌的议论:为什么豆浆的味道和牛奶不一样呀?豆浆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做成的呀?看到孩子们热烈的探讨,教师就可能萌发生成以“豆浆”为主题的活动。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在理性引导下的有目的的追求,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之一的生成活动应该在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动态性之间保持平衡,实现二者之间的互补。因为生成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一味跟着幼儿走的教学活动。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自发性永远有其一席之地,但也有教师的预设,这表明生成是在教育目的的影响下的生成。生成活动中的教学目标是非行为性的表现目标,它与以显性的、结果性的、可操作性的行为目标不同,是一种唤起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不是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所习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儿童将要遭遇的情境、处理的问题、从事的任务,但不指定儿童将从‘际遇’中学到什么。”①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8页。生成活动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教师明确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内在价值标准,而不是指向活动实施的最后结果,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个性化表现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对于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幼儿园生成活动更加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因为,活动中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可以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弥补,而生成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却是一去不复返的。例如,我们制定的“豆浆”活动的主题目标与要求:1.通过孩子喝豆浆的自发探讨,生成活动主题“有营养的豆浆”,带领孩子探索豆浆的原材料,制作方法和营养价值。2.通过豆浆,拓展主题,延伸到认识豆腐、豆花、腐皮等各种豆制品。邀请家长参与,制作豆腐宴,分享交流。3.纵深发展,探讨淮南豆腐文化节、豆腐宴、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的典故等等。
主题网络是幼儿教师为实现活动目标,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与学科知识逻辑本身编制的综合教学计划,是生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之一;它是幼儿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主导作用,以主题为中心,把主题相关的概念、内容和活动连接起来的一种网状图形。实践中,主题网络的编制伴随着整个生成活动的进行,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并不断完善。主题网络的编制一般是按照主题源通过一定的线索层层展开,从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主题网络。到底从哪个角度,按什么线索展开主题源才是较恰当和合理的呢?幼儿教师一般选用主题源的依据是:1.主题源的教育价值定位,是强调情感、能力方面的价值,还是较多考虑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要求;2.主题源内涵的大小,即所包含的主题要素的多寡;3.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
目前,幼儿教师在扩展主题源时,较多采用两种展开线索。一是依照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分析主题源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并将这些信息要素作进一步的分解,找到次一级的主题要素,以此类推,层层分解。以这种方式展开主题源,各主题要素彼此关联,可以构成一个网状结构。二是分析主题源所涵盖的学科或领域倾向,设想儿童可以从这些学科或领域中获得哪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形成具有学科或领域倾向的主题要素网。利用这种线索展开的主题要素与主题的联系较紧密,容易实现主题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主题内容的完整性和综合功能被打破,易使原本综合的活动还原为单一的学科或领域活动。很多幼儿园教师的疑问和困惑也是从这里产生的,似乎从主题出发,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学科或领域教学。最后,编制主题网络时次一级主题分层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偏离主题源的价值追求,也易造成各主题要素展开层次的悬殊,如一个主题要素展开了四层甚至更多,而另一个主题要素只展开了两层甚至更少。例如:针对“豆浆”的主题,我们和同班老师进行了研讨,并与家长、孩子积极交流,查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从豆浆可以深入到豆浆的原材料、制作方法;横向拓展,可以联系豆腐、豆花、腐皮等;纵深发展,可以探讨淮南豆腐文化节、豆腐宴、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的典故等等,有效地拓展了原主题的广度和深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由于幼儿园生成活动本身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探究性的特点,以及幼儿自身年龄特征所决定的认知上的局限性,使幼儿在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体现,直接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生成活动中,教师的含义就是不断地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积极的回应。①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第28-33页。幼儿教师无论是对生成活动的预设,还是实施中对幼儿活动的支持和引导 ,特别是生成活动中对一些意外情况的价值判断,都是对教师的学识、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的考验。因此,幼儿教师在生成活动中要依据生成活动的性质来确定自己的角色,“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②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教育》2001年第9期。。
一方面,教师要创造生成学习环境,帮助幼儿选择合适的任务和材料,给幼儿的生成活动以物质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主题选择和编制主题网络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使整个预设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幼儿生成留足空间。在生成活动中,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前没有预料的偶发事件,不能简单压制,要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判断其价值,对那些能够给幼儿带来发展价值的生成事件要正视并给予支持。
在生成性教学活动中,幼儿除了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还与他人(如与同伴、教师、父母、社区等)产生交互作用,其中师幼合作互动是生成活动最主要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帮助幼儿提升有价值的经验,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通过师幼有效的互动,不断促进新的生成。师幼合作互动中的生成可能是更有价值的知识,也可能是启动了一个新的探究过程,去探究新的知识。
对教师而言,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教师应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将孩子的头脑作为知识的容器,机械的填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研究活动,并对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积极引领幼儿从无意义的发现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同样有些有价值的主题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度引导,很可能流失或者影响活动的进展方向和进展速度。教师应将主题网络中预定的学习任务,在幼儿活动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转化成儿童愿意去探索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捕捉时机,让幼儿兴趣点转换为积极的学习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生成活动,教师也可以随时生成有意义的活动。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为幼儿生成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有效教学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确定幼儿学习活动倾向,设计恰当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生成活动。
主题要素是主题网络中的一个点,是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中的一个点,具有整体主题网络所蕴涵的价值特征,充分挖掘和利用主题要素所隐含的价值来确定幼儿学习活动倾向,是开展生成活动的关键。
首先,对网络中所有主题要素的内容性质进行分析。主题要素的内容性质不同,其所具有的学习活动倾向也不同。这里的学习活动倾向不是特指社会、语言、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或领域活动的倾向,而是指专门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或游戏活动。在开展生成活动时,要求幼儿在一定时期内沉浸在一个主题中,使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与这个主题相关,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生成活动的教育优势。因此,主题网络经过教师的分析和整理之后应转变成活动网络。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求知兴趣确定某一主题要素和活动形式作为展开此生成活动的生发点。其次,根据幼儿学习活动倾向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师幼互动的情况和幼儿活动的兴趣,不断生发新的主题要素,使整个生成活动灵活、自由地以各种活动形式得以展开,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例如,在前期“豆浆”的主题中,通过对“豆浆”的原材料、制作、种类和来源等主题要素内容性质的分析,确定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向,从而采用创编儿歌、实地观察体验和家长孩子互动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调动孩子学习兴趣、探索的欲望。
生成活动的特点在于其教育内容的生活性和综合功能,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并不具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预成活动具体目标和要求之后,应根据活动目标在整个主题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活动要求的高低,本园本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及环境、材料状况,设计恰当的活动方案展开活动。各种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可以采用主题的形式,但具体的教学和活动模式可以各不相同。在前期“豆浆”的主题中,我们带领孩子品豆浆,说感受,将喝豆浆创编成儿歌:生黄豆,磨豆浆,小朋友,快来尝,豆浆香,豆浆甜,营养好、身体棒!我们还带领孩子到庄稼地里拾豆豆(黄豆),认识豆浆制作的原材料。带孩子观察石磨,亲自体验磨豆浆的过程。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豆腐宴”,带来各式豆制品,让孩子认识观察;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一样“豆腐菜”,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带孩子上网搜索“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的典故,了解豆腐的由来,观看“淮南豆腐文化节”的视频,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结合动手动脑、家长参与、分享交流、与多媒体信息接轨等各种不同的学习途径,全方位的地探索了生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