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北京 101101)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人,往往有一个共识:“90后”的大学生不好管。这一代年轻人往往具有聪明、善良、热情、知识面广等优点,但比起他们的前一代的同年龄阶段的青年人,显得不够成熟。从总体上来看,他们的叛逆倾向比较严重,逆反心理比起前一代的同龄人也要重,生性比较敏感,性格比较自我,面对失败和批评,往往显得不够自信、承受能力不足,等等。有学者曾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一代大学生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第一,个性独立,但缺乏团队意识;第二,自信张扬,却缺乏信仰,好高骛远;第三,热衷网络交流,但不善于现实沟通;第四,性格好强,但承受挫折能力弱。①雍慧琦:《“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科教导刊》2010年第2期,第143页。又有学者把这一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归纳为:第一,价值取向物质化、功利化;第二,热衷“非主流”,张扬个性;第三,依赖性很强,抗压能力弱;第四,早熟且有强烈的反叛意识。②袁明锋,钟永淑:《“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管理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8期,第50页。尽管大家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总会感到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之处,但是,客观地说,这却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很难简单地去评判。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90后’是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他们确实有缺陷,然而这并不能作为否定一代人的理由。对于‘90后’大学生,无论你怎样评判,他们已经开始展露出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行为方式。‘90后’的大学生需要更多理解与关爱,而不是妄加指责与污蔑。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当好润滑剂,协调他们的特点,回避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发展符合社会的大背景,使他们的能力被社会认可。”③付占国,袁淑娟,尹树仁,马宝玲,王向东:《“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辩证评判与教育策略》,《大家》2011年第4期,第130页。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
首先,用心理疏导法应对青少年的网络游戏瘾。
就笔者的初步调查,“90后”大学生一般都对网络游戏 (包括大型网游以及网络上的小游戏)感兴趣,少部分大学生甚至网游成瘾。有学者通过调查指出:“青少年网络成瘾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时间管理问题。其次是健康问题。另外,由于网络成瘾,还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学业,相关生活事件的变化又容易引发其他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①刘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心理特征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8期,第209页。所以,我们必须就此找到适当的教育对策。
相传在洪荒时代,黄河流域水患严重,“五帝”之一的尧让鲧负责治理。鲧一门心思地 “水来土掩”,但是失败了。鲧之子禹,看到“水来土掩”不能奏效,反其道行之,一改阻挡的方式,以疏导为主,历时13年,历尽艰辛,最终成功地治理了水患。大禹治水的传说给了后世很多启发。学生们对网游的心理依赖之大,既然老师的严令禁止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可以学习大禹治水,以心理疏导为主,辅以其他一些方式,让学生们对网游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建议学生们选择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游戏。以心理疏导代替命令式的教育,是很有作用的。笔者看到一些文献,在心理学方面,确实有学者利用心理疏导方法治疗网瘾。有学者指出:“网络成瘾的心理疏导一般可分为疏通、戒断、引导3个阶段。”在疏通阶段,主要是“消除来访学生的紧张、戒备心理,建立起其对教师的足够信任和亲密感情,激发其求变的愿望,同时提高他们对网瘾的认识,树立信心。”“疏通阶段可以坚持‘无错原则’,适度允许其在疏导实施中犯错误,注意自我反思,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注意与学生平等相处,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动机,不断发现自我、自我激励,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到网瘾会给家庭、个人、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激发其强烈改变的愿望。”②胡庆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心理疏导疗法》,《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156页。
其次,用流行音乐疏导“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进入21世纪,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视。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这份纲要提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③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第11期,第4页。
笔者通过实践认识到,流行歌曲可以成为疏导大学生心理的一个有力工具。有学者研究了流行音乐的特征,指出:流行音乐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德育教育内容也非常丰富。④王立宁:《论流行音乐的德育功能》,《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84页。更有音乐教师把流行音乐的德育教育引入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⑤余婧:《让流行歌曲牵手德育——浅谈如何将流行歌曲融入德育课堂中》,《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第4期,第145-147页。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学生们经常是当成生活中的真理看待的。为此,在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时候,可以选取具有正能量的流行歌曲,和学生们一起品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习差的学生,内心往往被自卑、害怕失败等负面情绪笼罩,正所谓“自己被自己打败”。对于这样的学生,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可以配合昂扬向上的歌曲,比如 《我为我强》——“青春涌动,我无比精彩,我无比精彩。激情散发,就在这现在,就在这现在。”“燃烧的岁月激情的日子我为你打开,我今天会为你释放我所有所有的精彩。蓝蓝的天空无边的大地是我自由舞台,那欢呼的浪潮和激昂的你是呀为我而存在。”又比如《怒放的生命》——“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扑灭了梦想,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学生对这些歌曲基本很熟悉,有针对性地带领他们一起听,一起重温,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现在,青年学生早恋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劝阻早恋,请家长、开会批评这类“棒打鸳鸯”的粗暴方式早已落伍,如何形象地说明早恋的弊病是一个难题。对于恋情失败,安慰感情受伤的学生,“振作精神、天涯何处无芳草”之类话语,也是苍白无力的;如何帮助学生摆脱自怜心理,补充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走出阴影,重新做一个无忧无虑的青年人,也很费思量。为此,笔者曾有意识地选取了两首歌作为思想教育的辅助手段。对于前者,笔者选的是一首80年代的旧歌《爱像青橄榄》——“来得太早,了解又太少。不必对我说抱歉,我有同样的感觉。那爱像青橄榄,那苦涩的回味,要等分了手,才有余味在心头。”对于后者,笔者选了《分手快乐》——“分手快乐,祝你快乐,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分手快乐,请你快乐,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没人能把谁的幸福没收,你发誓你会活得有笑容,你自信时候真的美多了。”这种借助于流行歌曲的心灵沟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一般的谈话方式不能达到的。
第三,借用名言警句给学生们讲“大道理”。
在中学学习时,学生常常相互转抄名言警句,名言警句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很多同学都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在大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借用名言警句,也更容易为学生们接受。有学者指出:“名言谚语包含了深刻的道德意义、蕴涵着积极的道德态度、代表着一定的道德规范。名言谚语在德育心理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可以从道德品质心理结构诸因素中明显地表现出来。”①蒋春雷:《名言谚语在德育心理过程中的反馈作用探析》,《大家》2010年第24期,第202页。
学生的团结,是教师们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可是,有些孩子偏偏性格比较孤僻、不“合群”,这就很容易被其他性格开朗的孩子所孤立。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多举行集体活动,比如郊游、非正式的班会等等,加强他们的交流。在讲道理时,再用“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来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样的名言说明道理。
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家长、老师都关心的问题。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们显然是知道的。学习要讲技巧,学生们虽然也知道,但是有的学生却是一味钻牛角尖,只讲勤奋,不讲方法。对此,可以专门找一些介绍学习方法的资料和学生分享,另外用“磨刀不误砍柴工”、“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等启发、勉励学生们。
20多岁的青年人,虽然已经成人,但是他们的人生观等等还不够成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渴望有广泛的社交,但是有时候却因为交友不慎,引起一些麻烦。这样的事例在互联网早已普及的今天,可谓不胜枚举。对此,可以在班会或与学生私下交流时,有意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例展开讨论,让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得到启发。同时,也选取一些名言俗语作为佐证。比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等等,会引起学生的深思。
总之,面对21世纪的青年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针对他们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在思想教育上寻找更符合他们特点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