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胜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以文化为载体、以社区教育活动为支撑的社区教育文化,随着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不断完善和丰富。社区教育文化也是社区文化的一种形式,在某种层面上,它和社区文化有着相同的功能和共性。社区教育文化更多地承担了社区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赋予社区更加丰富、健康、积极的社区生存环境,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丰富社区成员的精神世界,为社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社区教育文化以文化的视角去分析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社区文化根本的改革方式,其本身是对社区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发展。立足于社区个体与群体的主体性关系,反思社会发展中主体精神的缺失,以教育文化重构社区文化,改善社区生存状态,重塑社区主体精神,促使社区个体本位回归、群体认同归属。
当下社区内的个体生存和群体关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极端制度化、规格化、物态化的社会形态让社区内的生命存在面临着枯萎和消失的生存考验。个体存在的意义更带有浓厚的工具化色彩,人的自身价值被流于形式的社会发展节奏所磨灭,主体精神在群体思潮中也流失殆尽。
主体精神是对于主体意识、地位和价值的一种信仰向导,是主体人类相对于客体世界的主观表现。主体精神的提出是对于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赞扬,脱离客观物质衡量的标准,而搭建起来的人类自身发展的主观核心。对于主体精神的阐释可以从个体与群体两层面进行,即个体独立人格和群体共同意志。个体独立人格是个体存在的依据和象征,独立人格是保持个性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对于人自我生命和存在价值的尊重和认同。主体精神在于个体的独立人格和群体的人性交际,只有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确保人自身的主体完整性,没有了独立的人格,主体性也无处可寻。群体共同意志是群体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统一意志,是群体成员对群体感情的集中表达和展现,它表现在群体生活的认同和归属感上,这是一种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寄托。对于群体而言,主体精神就在于群体关系的开放性、和谐性和人本性。
主体精神是维护社会发展形态能够平衡缓进的保障,其内涵随社会时代的改变而具有发展的意义。而人类主体性存在与主体价值是社会本身发展的根基与依据,无视、抛弃或者夸大主体地位的思想与行为都将改变社会平稳发展的形态,从而造成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甚至是人性本身的泯灭。
从主体精神的内涵反思当今社会发展形态,“物化”与“孤立”取代了独立人格和统一意志,而被迫的融合也难以形成共同体。主体精神的失落昭示着一个时代发展背后的人性背离,也警示了重构文化形态中价值体系的急迫性。主体精神失落主要表现在个体独立人格丧失和群体共同意志的缺失两个方面。
1.个体独立人格的丧失。首先,“物化”时代下的人只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失去了自我价值。对于社会来讲,人只是社会发展实现的工具,其独立的人格也在发展的客观要求中被抹掉,自我存在的价值也被物质化。其次,规范化的社会规格同质了个体,丧失了独特性。技术规范和理性控制主导了社会,也规范了社会中的个体,人被理性定位、规范定性,在迫于社会需要而盲目去追求同质的标准,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独特性。再次,物质享受吞噬人性,人的精神世界一片贫瘠。个体在不满与贪婪的欲望下尽情享受物质,而其精神世界却看不到太多内容,不去关注于自己人性,不去聆听自己的内心,也不去思考,不去体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特价值和地位,而沦落在物质满足的虚壳下生存。
2.群体共同意志的缺失。首先,社会经济主导形态改变了群体关系,共同体名存实亡。群体关系是群体共同意志形成的基础,在经济主导的社会形态下,群体关系更加趋于利益化和短暂性,变得更加孤立和简单。在孤立形态中的群体关系是难以形成群体意志的,而基于共同意志而存在的共同体也名存实亡。其次,社区形态的转变改变了群聚形式,一致性精神很难形成。社区的形成不再依赖于血缘或地缘,社区成员流动不受太大的限制,社区内部有机整体的秩序被打乱,社区本身的共同体也将出现问题。社区内部的稳定机制被打破,社区人文生态系统也被打乱,建立起来的社区规范与道德也逐渐衰败,一致性精神缺失。再次,群体矛盾的激化打破了内部和谐,群体发展面临挑战。人与人之间缺乏关联,缺少交流沟通的平台,也缺少信任与真诚。社区成员之间变得很陌生,人性之间充满了怀疑和猜测,在矛盾和冲突中,人们更加倾向于运用暴力方式解决。作为整体的群体内部缺少内在凝聚力,群体也将不复存在。
社区主体精神的重塑是一个时代的使命,是一个国家和社区文化的责任。社区教育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形式,应该担负起这种历史使命,利用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性和持续性,发挥文化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作用,重塑社区生存环境,唤起社区成员的主体精神。
社区教育文化以其内在开放性与实践性成为主体精神的文化载体和实践实体,社区教育文化对主体精神在思想与实践上的呼应,也彰显了它对于主体精神的价值追求,即培养个体人格、发展群体意志、彰显主体精神的时代价值。
1.社区教育文化的开放性使其成为主体精神的文化载体。社区教育文化是指人们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共同心理和文化特性的结合体。[1]社区教育文化以文化的特性涉及到了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社区教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于教育的定位是教育自身法则的肯定,认识教育的本质是探求教育规律的最终目的。在对社区教育理念的探讨中,也会对社区教育文化本身的存在有更多地认识和揭示。社区教育文化是以整体形态存在,是社区共同体意志和思想的体现,不宜代表个体和特定群体。但整体性不能抹灭特性与层次性,社区教育文化本身要在整体层面去融合和吸收不同教育群体的文化特性,在相互认识和交流中,在吸收和排斥中寻求一种一致性精神。因此,在开放融合中才能形成这种结构和经验的一致性体系,才能形成相同性质或者相互协调的整体。
2.社区教育文化的实践性使其成为主体精神的实践实体。社区教育文化是人们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思想和对于教育价值的解读,它的价值导向指引着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践,并在实践中自身的文化特性不断得以形成和发展。社区教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已存在于社区文化中,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社区群体文化的特征。社区教育文化受到社区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共同支配,但最终也将融合到社区文化中去,因此社区教育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体。同时,社区教育文化在范畴和形态上也丰富了社区文化。在社区教育文化形成后,它对社区文化的作用将形成一种主导力量,指引和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
社区教育文化的主体性价值导向体现在社区个体与群体组合的有机体上。有机体的理念蕴藏着个体与群体的生命力,个体与群体以共有的普遍意志和无限潜能彰显了有机体存在的特性与价值。[2]有机体的主体性价值是独立意志和人格的概括,有机体不仅代表着组成部分的个体,同时也涵盖了整体形态的群体,两者的意志和人格都凸显了有机体的主体性。社区教育文化就是要彰显社区成员个体与群体的生命力,完善个体和群体的人格,完全塑造有生命价值的有机体。
1.社区教育文化诉求独立人格的养成。社区教育文化主体性价值以社区教育中能够凸显人的意志为核心。个人和群体的存在是以其意志和完整人格的存在作为标志。个人主体以其独立的人格作为代表,个体的主体性是自己个性的诉求和保持,渴求自己的自由能得到伸张,在自由的模式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其目的和形式是自由的,跟随个人本身对于主体性价值的认识和对生活价值的追求。每个人具有自己的意志,如同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躯体,每个人都是在相互中保持自我的独立。一个群体也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当然这种人格的形成是在个体意志达到一致性精神上产生的,这也是群体存在的一种本质。群体人格的形成是共享了个体人格的共性,其一致性意志是高于个人意志的共存形态。群体主体性是对于个人主体性的深入和发展,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存在基础之上的,个体主体性的价值实现更为基础和必要。
2.社区教育文化强调群体意识的发展。社区教育文化内在的发展就是使教育活动中的人,形成或维护单一性个体意志,在单一个体有机结合的整体内部,形成一种更为普遍的自我——群体意识。在整体性意志的指导下,让社区民众行为维持在一定模式下,群体性的目的建立在个体行动的表达上。社区教育文化以内在的主体精神强调了社区个体与群体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在于保持社区成员的主体特性,维护人自身存在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社区教育文化更应该体现人精神意志层面的交流和认可,教育活动中的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是人们独立个性和多样意志的冲突和碰撞。社区教育文化能提供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便于个体独立人格的表达,达成群体一致性精神。社区教育文化是从整体到个体的一种影响模式,其形成和发展都是以群体意志为依据的,更多体现了群体意志。但是在社区教育文化的影响机制中,它是以群体意志来诱导个体意志的形成或者突破。
社区教育文化以历史符号和物质载体记录主体性价值在社区或人类发展史上的演进历程,它在社区教育活动中,以意志和智慧的交流为途径,唤醒或者重造个人意志品质。在有机体的整体中,社区教育文化又以共同意志的表征让社区成员形成群体意识,加强对于社区本身的认同、对于群体的一种归属。
社区文化资源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文化资源,社区教育文化就是要把这些文化资源广泛地调动起来,为个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文化的熏陶下,把教育文化的要求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改善社区基本设施建设,尤其更为注重软件建设,发挥文化对于主体精神的价值与作用,促使个体内在自我意识和主体意志的觉醒。在整个文化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高效率地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注意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在地区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上,充分满足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达成主体的发展。社区教育文化应在个体与社区环境之间构架起良好的互动桥梁,人文环境的营造就是个体与社区环境融合的最佳契合,是主体精神在社区环境中的形态表现。
社区教育文化要发挥自在的教育本性,以外在督促、激励与内在生成两大发展机制激发社区成员的学习意识,并能够内化为一种自主行为。使社区成员在主体性活动或者自我学习中发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在不断反思中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在与社会规范相融合或抗争的过程中,获取和形成坚毅的意志。社区教育文化要让个体发现“自我”,把文化知识、精神理念稳定和持久地储存在个体的内心中,能够形成一种个体意志,养成一种个体行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使人成为“人”,社区教育文化在于唤醒人对于自我与他人的认识,凝聚人的精神,同化人的思想,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建社区形态是指以重现社区群体内在凝聚力为目的,重塑社区有机体内部的各种关系的有机联系,重新确立社区本身的价值,促成社区生命力的重生,培养人们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形成良性的社区文化形态。以教育文化活动为依托,集合社区群体共同活动,在合作与交流中相互理解,真正构建起交流的平台,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组织发动社区成员关注社区建设,社区每个个体都要为社区建设筹谋划策,这也是增强群体认同的一种途径。群体认同关切到群体的意志和价值取向,当群体意志达到一致性精神时,群体便会对社区产生认同,对于所共同生活的群体产生归属感。而当前社区教育文化的群体价值就在于重构人性化社区形态。
社区教育文化要通过教育的指引和文化的渗透,使社区群体认识社区这个实体。社区教育文化要形成一种群体意识氛围,关注于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取向,改变独立、单一的个体思维方式,培养群体思维方式,使人们养成群体主义的行为方式。在群体形态下,引导和归并个体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逐渐达成群体意志的一致精神,从而形成个体的群体认同感。社区教育文化要力求在不改变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在发挥群体文化机制的同化作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教育在社区群体中达成一些共识,形成一种对于社区本身的认同和归属感,在保存每个独立个体的独立性的前提下,能够使社区成员形成群体模式和群体效应,在普遍性上形成群体意志的一致精神。
[1]钟岚雨.社区教育文化若干问题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4(1):28-32.
[2][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49.
[3]孙杰远.教育的文化范式及其选择[J].教育研究,2009(9):52-56.
[4]徐 勤.叩问教育与文化的共鸣[J].教育发展研究,2005(4):93-96.
[5]刘 尧.作为教育评论的客体——教育文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