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应平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语气副词是语言中表达语气情态意义的一类副词,如:大概、也许、确实、当然、幸亏、居然、毕竟、果然、难道、千万等,其在汉语情态意义的表达系统中有较为特殊的地位与独特的表意作用,语气副词是表达句子“情态”的主要词汇手段之一。“情态”主要表现为独立的“语义范畴”,是说话者的认识评价、态度情感等主观性特征在话语中的表现,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自我印记”的呈现。本文主要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语气副词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对语气副词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关于语气副词的研究,在传统小学时期的“助字”“虚字”研究中就有所涉及,例如: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中的断词(如:信、必)、或然之辞(如:容、或)、终竟之辞(如:毕、竟)等虚词属于语气副词的探讨。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状字别义六之四中把状字所表示的意义分为六类。其中虽没有明确区分出语气副词这个次类,但也提到了虚词“果、实、诚、应、信、固、良、断、岂、讵、庸”等在表达“决事之然与不然、传疑难不定之状”等语气中的功能,认识到表达语气是助字的主要作用,马氏所提出的传信助字和传疑助字的概念实际上已经关涉到了汉语的情态系统。
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把“实在”“的确”“真是”“当然”“果然”“居然”“竟”“索性”“简直”“故意”等归为主观的“性态副词”。主观的“性态副词”是指“从说话者的主观方面,认定或揣度某种动作的性态,或非叙述动作而为说明情形的述语的性态”。此外,他还提出与主观的“性态副词”相对应的客观的“性态副词”的概念。黎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指出了汉语副词中有一些副词关涉“主观”意义,且与“客观”意义相对立。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第一次提出“语气副词”的概念,并从意义方面把语气副词分为八类。王力先生充分认识到这类副词在句中表达不同语气的功能,并对语气副词的分类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太田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中把“语气副词”称为“情态副词”,主要结合近代汉语语料分析了情态副词的来源、用法。太田先生从意义角度对情态副词进行的归类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尝试,尤其从汉语史的角度分析情态副词的来源,为研究情态副词语法化问题提供有益的探索。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对汉语语气系统有深入系统的分析,其中也涉及一些语气副词的分析,并区分了广义语气和狭义语气。
总之,早期语法研究对语气副词表义功能的特殊性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大多停留在对这类副词的个体成员的列举以及语义的初步认识阶段,各家对语气副词的句法功能、分类标准和范围成员还未作深入的考察,对具体语气副词及其作为一个小类的句法语义功能方面也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虽对语气副词表达汉语语气情态的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探索,但对语气副词在汉语语气情态范畴中的地位重视不够,对语气副词在汉语语气情态的语义系统中具有的独特作用研究不够。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运用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副词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且取得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对于语气副词,研究副词的有关专著和博士论文都有论及,如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2000)、《现代汉语副词探索》(2004),周小兵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2002),张亚军《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2002),肖奚强博士论文《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2002),史金生博士论文《现代汉语副词的语义功能研究》(2002)等。他们大多认为语气副词作为副词的一个次类,与表程度、时间、否定、范围等限制性副词相比,在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语篇语用特点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语气副词的句法分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一般可以位于句首、句中,甚至句末,语气副词在句中可以充当高层谓语,具有述谓性,同其他副词共现时,一般总是位于其他副词的前面。其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对相关命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注。语气副词作为副词中一个小类所具有的功能结构特点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论文论及,譬如:陆俭明《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1982)在谈到副词独用时指出,一些双音节的语气副词可以单独成句。黄国营《语气副词在“陈述—疑问”转换中的限制作用及其句法性质》(1992)在论述“陈述一疑问”的转换问题时分析了语气副词在陈述句向疑问句转换过程中所具有的限制作用。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1995)从句类分布、句型分布、不同分布的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对一些重要的语气副词作了初步的讨论。新时期的语气副词研究中出现了许多研究单个语气副词的成果,这些论文主要从具体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篇章功能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涉及的语气副词如:“倒”(彭小川,1999)、“简直”(张明莹,2000;丁险峰,2002)、“毕竟”(史金生2002)、到底(张秀松,2008)、“不免”“难道”(孙菊芬,2007)、“反正”(董正存,2008)、“反而”(马真,1983)、“其实”(王江,2005)、“索性”(史金生2002)、“干脆”“幸亏”(杨亦鸣,2004)、“又”“还”“并”“才”(白梅丽,1987;张谊生,1999)、“都”(张谊生,2004)、“就是”(张谊生,2004)、“的确”(肖奚强,2007;罗耀华、齐春红,2007)、“实在”(李劲荣,2007)等。
总体上来看,近三十多年来,语气副词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语气副词在传统语法研究中一直强调其语气口气表达的功能,近来的研究则更多侧重于这类副词语义上的“主观性”性质的探讨,着重探讨这类副词在表达主观态度、评价、认知、情感诸方面的形式和功能。这方面的探讨应该比只停留于表层的“语气口气”的描述更加深入。张谊生(2000)认为“索性、反正、简直、也许、显然、难道、果然等”这类词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充当状语和表示语气,其基本功能在于充当高层谓语进行主观评注,并称这类副词为“评注性副词”。史金生(2002)提出从“主观性”意义方面来认识语气副词,语气副词主要用于表示说话人对于命题的主观态度,是表达说话人情感认识的副词。沈家煊(2001)在讨论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问题时也论及语气副词在表达说话人的认识等方面的作用,指出语气副词与情态动词在表达说话人的认识方面是有共同性的,只是他未就语气副词表达主观性的作用展开深入的探讨。此外,有的学者从模态逻辑的角度来认识这类副词,肖奚强(2003)认为这类副词与模态逻辑中的模态算子具有相似性,将其称为“模态副词”,并进一步将其区分为“典型模态副词”和“非典型模态副词”。上述成果反映了对语气副词性质认识的深入,但是学者对语气副词在语义上的“主观性”的论述还是过于笼统,语气副词语义的“主观性”的生成机制、内在构成及由此所产生的外在句法表现方面的讨论还很不充分,语气副词“主观性”特征本身还需要更为深入全面的探讨。
语气副词在许多汉语语法著作中都有所涉及,明确提出语气副词分类标准、作出语气副词的下位分类,并列出所有语气副词范围及其下位成员的主要有张谊生(2000)、史金生(2003)等几家。李泉(1996,2002)、肖奚强(2001)对语气副词的分类、范围也作了较详细的讨论。上述几家在语气副词的分类标准、次类名目、范围成员、数量上还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史金生(2003)根据语气副词的三条功能标准来界定语气副词:①与其他成分组合后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②与判断词“是”共现时的位置;③在句子中的位置。对语气副词下位分类,他主要参照了情态理论,从表义功能角度来确定语气副词的类别,首先他把语气副词分为知识和义务两个大的类别,知识类语气副词包括肯定和推断两个次类。义务类语气副词分为意志、情感、评价三小类。史金生共列出了204个语气副词。张谊生(2000)以句法功能为主要标准,以相关的意义为辅助标准,以共现顺序为参考标准,并从功能角度把评注(语气)副词分为传信和情态两大类,传信包括断言、释因、推测、总结四个小类,情态包括强调、婉转、深究、比附、意外、侥幸、逆转、契合、意愿、将就十个方面。张谊生共列出了159个语气副词。李泉(1996,2002)从意义入手,并尽量采取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把666个副词分为七个小类,并在计量分析基础上,考察了基于意义的副词再分类在形式(分布)上的体现,其中对语气副词在修饰动词、形容词以及可位移、可单用等方面作出了计量分析。李泉共列出了151个语气副词。肖奚强(2003)从模态逻辑的角度把语气副词称为模态副词,模态副词分为典型模态副词和非典型模态副词。前者包括必然模态副词和可能模态副词,后者根据主要功能又可分为疑问模态副词、祈使模态副词、意愿模态副词、意外模态副词、侥幸模态副词和逆转模态副词。
关于语气副词的分类标准,上述各家都强调了要从意义和功能形式两方面结合来考虑,但由于包括语气副词在内的大多数副词居于状位的句法位置的分布较为单一,且单个副词的个性都较强,这种语法事实造成了各家在语气副词分类标准上及具体操作上主要侧重于意义,并尽可能采取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史金生(2003)、张谊生(2000)等在语气副词的形式功能上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并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形式标准。这些形式标准的主要不足就是在“对内具有普遍性,对外具有排它性”方面差距较大,由于适用面过宽而使得例外较多。史金生(2003)、张谊生(2000)提出的几条鉴别标准,有的还存在适用面过宽或过窄的问题,即只能覆盖部分语气副词,或者不为语气副词所独有。当然这种不足可能与语气副词的原型范畴特点有一定关系。比如史金生(2003)提出的语气副词三条功能标准中第二条:与判断词“是”共现时,语气副词通常只用于“是”的前面,而不用于“是”的后面。我们发现一些时间副词(如:正、已经、已、曾、曾经、先等)、频率副词(如:通常、往常、经常、常常、往往等)也只能用于“是”的前面,而不用于“是”的后面。如:他已经是校长了/*他是已经校长了。“已经”不能位于“是”后,一般居于“是”的前面。因此,这条鉴别标准属于不为语气副词所独有的标准。
语气副词的句法组合、共现次序问题也有多篇文章论及,语气副词的共现次序研究分两类,一类是语气副词与其他类别副词的共现次序,如:赖先刚(1994)讨论了副词连用问题,张谊生(1996)讨论副词连用类别和共现顺序,黄河(1990)讨论了常用副词共现时的顺序,并从共现顺序的角度给语气副词进行了分类。袁毓林(2002)讨论了副词连用的总体性语序规律,指出语气副词一般总是先于其他副词出现,并从认知的角度对语气副词总是先于其他副词出现的现象做出了一定的解释。另一类是语气副词内部各小类的共现次序考察,这方面的代表是史金生(2002,2003):他在给语气副词分出次类后,进一步分析了语气副词共现时的顺序,即为“A.证实>B.疑问>C.或然>D.关系>E.特点>F.断定>G.必然>H.意志/I.感叹”(“>”表示“先于”),并且语气副词的每一个小类内部连用时通常也是有先后顺序的。
语气副词的句法组合研究文章也分两类,一类是语气副词在句中与其他成分的组合呈现的功能特点,如:古川裕(1989)论及了语气副词与“是”组合的现象,张谊生(2000)从语气副词的组合特征方面指出评注(语气)副词不同于限制性副词的两个特点:动态性和前置性,并指出语气副词不能在是非问句中充当状语。史金生(2002)也指出语气副词属于句子层面的,有它参与构成的短语一般不能充当句子中谓语、补语以外的其他成分。但杨德峰(2005)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通过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93个语气副词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有的语气副词修饰谓词性成分形成的结构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补语,而且可以作定语,指出语气副词有不少可以出现在短语中,它们修饰谓词性成分形成的结构的句法功能存在着范畴化现象;另一类是分析个别的语气副词呈现出的句法组合特点,如:张明莹(2000)、丁险峰(2002)讨论了语气副词“简直”与“是、就是、像、成了”等组合使用情况。肖奚强(2007)分析了语气副词“的确”与时态成分的共现组合,讨论了“的确”与“实在”在句法组合及语义上的差异。李劲荣(2007)在归纳出“实在”的语法意义的基础上,讨论了与“实在”组合的动词、形容词、述补结构、句式等方面的组合限制和规约。这类句法组合分析一般结合语气副词的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来深入挖掘并解释其呈现出来的组合特征。
在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组合研究方面,现有的研究主要仅限于语气副词与其他类别副词的组合共现、语气副词内部各小类的组合共现以及某些个别的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同现情况的分析,现有研究还缺乏从情态意义方面对语气副词与不同动词、形容词以及其他的语义范畴如:人称、时体、否定等的组合同现选择进行系统、充分的研究。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多注重于单个语气副词组合的研究,还缺乏对语气副词作为副词中一个单独小类的组合功能的充分研究。
语气副词作为副词的一个次类来说,其所包含的副词数量较多、个体之间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个性大于共性的一类词,这类词能够聚集成类主要在于其语义上能够表达语气和情态的特征,总体上这类副词具有[+主观性]的语义特征。目前有一些相关论文涉及这方面的研究,但语气副词作为一个类的语义及其特征的探讨还远远不够,如:罗耀华、刘云(2008)指出揣测类语气副词在语义上具有[+推测性]、[+不确定性]、[±结论真]。还有些论文主要就个别语气副词的语义及其特征作出探讨,如:李宗江(2005)分析了“倒”类语气副词的语义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和演变关系。高书贵(2006)探讨了“幸亏”内在的逻辑语义关系及其结构关系,“幸亏”隐含的转接功能与语义辖域。
语气副词的表义比较虚灵,往往不容易把握,这对其意义的分析研究带来一定困难。有的学者尝试从语义背景的角度对具体语气副词进行描写说明,并取得一定的效果。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是从语用的角度说的,语义背景就是一种语用环境,几乎每个词语,特别是虚词的使用都会涉及语义背景的问题(参见马真,2001)。如:马真(1983,1994)分析了“反而”在句中出现的语义背景,提出“反而”表示的语法意义为:表示所出现或发生的情况、现象跟所预料的或按常情应出现的结果相反。马真(2001)从语义背景这个视角出发,具体描写说明语气副词“并”和“又”的用法。陆俭明(1999)也强调语义背景分析的重要,他还举例分析了“况且”及语气副词“并”的语义背景,指出“并”的语义背景是只有当说话者为强调说明事实真相或实际情况而否定或反驳某种看法时才用。
现有的工具书、词典往往只注意这些语气副词的基本意思,注解或说明都过于笼统,而不太注意语气副词使用的语义背景,这是造成外国学生在使用某些语气副词时经常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所教的语气副词使用的语义背景,以便让外国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气副词。
具有语篇连接功能的语气副词在篇章中可以用来表达语言片断之间在语义上的各种转承关系,许多研究汉语篇章连接的文章涉及语气副词的篇章功能研究,如:廖秋忠(1987)对汉语篇章中使用的连接成分加以列举归类,其中列举的由语气副词作连接成分的有:表先后时间关系的“本来”、表肯定的“的确、真的、确实”、表结果的“终于、果然、难怪”等、表推论的“显然”、表实情的“其实”、表让步的“当然”等。屈承熹(1991)对一些常用的语气副词“显然、并、倒、原来、幸而、其实、真的”等的用法及其篇章功能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张谊生(2000)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汉语副词在篇章连接中的功能类型与副词在篇章中的衔接方式,其中由语气副词作连接成分的类型有:表顺序的“本来、原来、终于、终究”等、表推论的“显然、难怪、也许、大概”等、表解说的“其实、的确、果然”等、表追加的“偏偏、甚至、偏”等、表转折的“倒、反而、只是、只好”等、表条件的“幸亏、至少、反正”等。对单个语气副词的篇章功能进行分析的文章,如:祖人植、任雪梅(1997)以M.A.K.Halliday等人提出的语篇分析的内聚性理论为指导,对“毕竟”所出现语言片段的语义结构模式和“毕竟”在实现内聚性方面的语篇功能作了深入的分析。彭小川(1999)讨论了“倒”在语篇中的四种基本模式及其语篇功能。语气副词在信息结构的表达、人际功能、焦点、预设等的语用层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张谊生(2000)指出从评注(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突出焦点的作用、指明预设的作用、限定指称的作用。刘丹青、唐正大(2001)分析了语气副词“可”作话题焦点敏感算子的性质,讨论了“可”出现环境的基本模式,指出应对具有话题性的语气副词“可”作为话题敏感算子与作为话题焦点敏感算子有所区别。语气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的形成是其语义、语用条件不断演化的结果,也与其语义不断语法化、主观化的过程有一定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对此进一步作出探讨,并加强语气副词篇章功能与人际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探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副词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这与语气副词本身的个性很强,使用又非常灵活,表义较为空灵而不易把握等原因有关。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从语气副词的句法结构、语义背景、语用特征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出现不少,有的文章也注意从教学理论上对语气副词教学进行总结。如:彭小川(1999)讨论了“倒”的语篇功能,结合“倒”探讨了对外汉语语篇教学,指出在教有篇章衔接功能的副词时,应精心地设计,通过讲练提高学生对语篇的领悟能力以及成段表达的交际能力。王瑞烽(2006)在预设理论和预设差异副词(包括“倒、反而、并”)研究的基础上,从易于教学操作的角度对预设差异副词所关联预设进行了分类,讨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设计这些预设差异副词的教学。黄晓红(2000)则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在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学习副词(包括语气副词)困难的原因,指出语气副词表示的各种语气,留学生不易掌握。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方面提出教学对策。这方面还需要从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上对语气副词进行更系统、更贴近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的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副词作状语修饰谓词性中心语的情况在儿童语言中比较常见,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从有关调查来看,副词作状语的情况首见于1.5岁,2岁以后,副词作状语的情况大量出现,3.5岁以后基本上进入稳定期。周国光(2000)分析了儿童习得副词的偏向性的特点,指出1至3.5岁儿童语言中比较常见的程度副词有“好、真、老、太、最、还、很”,而这些副词通常具有表达语气情态的功能。孔令达、傅满义(2004)指出儿童对评注性(语气)副词的习得顺序上要低于限制性副词的习得。张云秋、赵学彬(2007)考察了早期儿童各类副词习得的优先序列,指出主观性强的语气副词习得时间稍晚于否定、范围、频率各类副词。语气副词的习得涉及儿童对于主观性或自我态度、认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对儿童习得语气副词进行更专门更深入的研究。张云秋、王悦婷(2011)通过对一名北京儿童四岁前发展性语料的分析,考察了儿童对“还”等语气副词义项的习得情况,讨论了儿童主观性及主观化表达手段习得顺序及发展特征。我们认为,通过儿童习得语气副词过程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探索语言的主观性表达和主观化的初始状态及其形成机制,这方面的研究很有意义。
主要是运用当代语法化理论和主观化理论,考察一些语气副词的历时发展,探索其虚化机制和动因,从历时角度考察其语义上由表客观义至表弱主观义再到表强主观义的主观化过程。例如:孙菊芬(2007)考察了语气副词“难道”的语法化过程,指出语用推理、重新分析是导致“难道”虚化的主要原因。朱冠明(2002)详细地考察了“其实”的虚化过程,并分析了它在主语位置上虚化的机制,指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其实”来源于古汉语中位于主语位置的偏正词组“其实”。姚小鹏(2007)讨论了副词“可是”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指出主观性和主观化是造成其语法化的主要动因。齐春红(2007)讨论了单音节副词“都”、“可”、“还”、“也”、“并”、“又”等进一步虚化为语气副词的过程和语法化机制。语气副词无论在个别成员还是次类系列成员的语法化和主观化研究方面,还有待于运用相关理论进一步展开深入系统研究,揭示语气副词的语法化与主观化过程中的制约条件和规律,通过语气副词的历时研究,进一步对其共时层面的句法语义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我们认为语气副词研究在取得上述进展的同时,以下诸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一)语气副词功能性质的进一步探索。语气副词在传统研究中多注重其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的功能的论述,且在其分类、范围、性质等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我们需要借助西方情态理论和主观性理论,对语气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展开研究,从而实现对语气副词的情态性和主观性的内涵的深入认识。
(二)语气副词句法语义功能的深入研究。语气副词的不同次类具有不同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这种差异必然会在语言结构上有所体现,不同的语法意义(情态意义也是一种语法意义)一般都会在语法形式上有所体现,语气副词的各次类聚合体在句法语义选择性上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反映语气副词的“主观性”意义对句法结构的选择限制。
(三)语气副词篇章话语功能的研究。语气副词大多由主观情态功能发展出了篇章连接功能,这两种功能是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的,语气副词一般不参与命题内容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对命题的评价、态度、情感的表达,这使其在语句结构中的语义作用域往往不限于动谓结构与整个句子,其语义辖域往往超越句子而达到篇章范围。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语气副词在篇章连接过程中的语义结构模式与语义功能类型,分析语气副词的篇章衔接方式及其作为话语标记的功能。
(四)语气副词语法化和主观化相互促动关系的探讨。副词的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法化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其中语气副词的语法化有其特殊之处,即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伴随着主观化程度逐渐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这就需要进一步思考在语气副词历时发展过程中语法化与主观化呈现的互相作用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其背后深层机制和动因是什么?语气副词由弱到强的主观化的具体过程和制约因素是什么?语气副词主观化、语法化的历时研究可能有助于对语气副词的一些共时语言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五)从语气副词这一具体的语言现象来观察和研究有关汉语情态语义系统与主观意义系统的理论问题。同时,加强语气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儿童语言发展和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1] 陈小荷.主观量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4).
[2] 董为光.汉语副词的数量主观评价[J].语言研究,2000(1).
[3] 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J].汉语学习,1995(4).
[4] 高书贵.“毕竟”类语气副词与预设[J].天津大学学报,2000(1).
[5] 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6] 古川裕.副词修饰“是”字情况考察[J].中国语文,1989(1).
[7]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 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5).
[10] 胡明扬.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J].汉语学习,1988(6).
[11] 胡明扬.单项对比分析法[J].中国语文,2000(6).
[12] 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13] 李晋霞.“好”的语法化与主观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14] 李泉.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J].语言研究,2002(2).
[15]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16] 刘丹青,唐正大.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17] 陆俭明.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2).
[18] 陆俭明,马真.修饰数量词的副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
[19]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0]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1] 马真.说“也”[J].中国语文,1982(4).
[22]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3] 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24] 屈承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25] 单韵鸣.副词“真”和“很”的用法比较[J].汉语学习,2004(6).
[26]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27] 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6).
[28] 史金生.现代汉语副词的语义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29] 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1).
[30] 史金生.“又”、“也”的辩驳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31] 宗守云.“倒是”转折句的语义模式[J].汉语学习,2001(1).
[32] 孙汝建.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3] 王还.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内部规律的试金石——以“反而”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34] 文炼,胡附.词类划分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2000(4).
[35] 肖奚强.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36] 肖应平.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语义同现互动及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7] 杨德峰.副词修饰动词性成分形成的结构的功能[J].汉语学习,1999(1).
[38] 杨德峰.语气副词出现在短语中初探[J].汉语学习,2005(4).
[39] 杨慈芬.副词“可”的语义及语用[J].世界汉语教学,1993(3).
[40] 杨亦鸣,徐以中.副词“幸亏”的语义、语用分析—兼论汉语“幸亏”句相关话题的形成[J].语言研究,2004(1).
[41] 赵彦春.“副词位置变化与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J].汉语学习,2001(6).
[42] 张宝胜.副词“还”的主观性[J].语言科学,2003(5).
[43] 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4] 张谊生.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J].语言研究,1996(1).
[45]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6]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7] 张亚军.语气副词的功能及其次类归属[J].扬州大学学报,2005(5).
[48] 张云秋,王悦婷.汉语儿童主观化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语文,2011(5).
[49] 周小兵,赵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0] 祖人植,任雪梅.毕竟的语篇分析[J].中国语文,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