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隐喻与英语动词隐喻否定的理解和翻译*

2014-04-09 03:06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物性宾语主语

常 虹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韩礼德(Halliday M.A.K.)及物性过程理论把人类和自然活动分为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等六个过程。所谓“及物性”,就是这六个过程涉及到一定的实体(即参与者)、时间、空间和方式环境因子。[1](P118-160)及物性隐喻既涉及过程类型的转移,也涉及参与者,甚至情景成分的转移。这种转移可以是一个类之内的,也可以是跨类的。英、汉语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类型,由于地理、社会等因素影响,两种语言对相同的概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隐喻表达方式,因此,在对英语及物性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上就会存在一些困难。限于篇幅,本文拟运用及物性隐喻理论对英语动词隐喻否定的理解和翻译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关于及物性隐喻

(一)及物性过程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三个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中经验功能的主要系统。及物性过程主要通过小句中的动词词组体现出来,是经验观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物性的作用是把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若干过程表达出来,并指明过程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2](P26)就是说,在及物性系统的六种过程中,每一个过程原则上都由三种成分组成:过程本身、过程参与者以及和过程有关的环境。韩礼德“将小句的概念功能解释为一种过程的表征,涉及三个步骤:其一,选择过程类别:物质、心理、关系,以及各种中间的和次要的过程;其二,及物性概念的配置:动作者、目标、感知者、方式等,它们代表过程、参与者以及可能的环境成分;其三,词组,即短语类的序列,包括动词词组、名词词组、副词词组、介词词组及其各种次类。”[1](P118-160)

鉴于行为过程“既有物质过程的特征,又有心理过程的特征”,有时“行为过程的范围难于确定”,张今、姜玲将“过程”分为八个类型:物质过程、抽象实体过程、感官过程、行为过程、思维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它们是:(1)物质过程表达无生命的物质实体的运动或该物质实体对另一无生命物质实体的作用过程,一般由动态动词表示。每个物质过程都涉及一个参与者,第二个参与者被称为“对象”;(2)抽象实体过程表达无生命的抽象实体(如时间、空间、引力、爱情和语言等)的发生过程;(3)行为过程是表达生命体(包括植物、动物或人类)的行为和作为的过程;(4)思维过程是表示人类个体或集体的思考、想象、设想、认定、信仰等思维活动的过程。该过程总是有两个参与者,一是思维者,另一个是被思维者;(5)言语过程是表示人类个体或集体言语行为的过程,用言语动词表示;言语过程可以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即言语的发话者、言语的接受者和发话者所发出的信息内容;(6)感官过程是表示生命体(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对无生命或有生命物质实体的感官知觉和感情的过程。感官过程至少必须有一个参与者,称为“感知者”,有时也可以有第二个参与者,即被感知者,称为“现象”。(7)关系过程分为三个类型:表示物质实体的归属关系;表示各类物质实体的身份关系;对事物的属性或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加以客观描写或做出判断;(8)存在过程是表示各类物质实体的存在过程,物质实体可以是有/无生命的。这种过程只有一个参与者,即“存在者”。[3](P372-375)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从物质过程中分离出抽象实体过程,物质过程只表示无生命的物质实体的运动或该物质实体对另一无生命物质实体作用的过程,同时将物质过程中有关“做”的过程(包括“抽象的做”)归入行为过程,将抽象的发生归入抽象实体过程;从行为过程中分离出来思维过程和感官过程,行为过程只表示生命体(包括植物、动物或人类)的行为和作为的过程。有了这种重新分类和定义,我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地确定每一个过程,并能够十分清晰地辨别及物性过程的转移。张今、姜玲认为,除抽象实体过程之外,其他七个过程句都可以充当原型句,即非隐喻句。[3](P372)这些原型句反映了人类认识和表达客观世界时在语法和语义上的一致性,是人类表达经验意义的最理想的模式。例如:

例1:The fire destroyed everything.(物质过程)

例2:His death occurred the following year.(抽象实体过程)

例3:I saw the boat turning.(感官过程)

例4:We all laughed.(行为过程)

例5:No one believed his story.(思维过程)

例6:I told him my name.(言语过程)

例7:Peter has a piano.(关系过程之归属关系过程)

Tom is the leader.(关系过程之身份关系过程)

The sky is blue.(关系过程之描写或判断过程)

例8: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存在过程)

(二)及物性隐喻

然而,人类并非始终使用这种最理想的原型模式来表达客观世界及其运动方式,而是在某种情况下用本来不属于某一种过程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原型过程的表达方式,于是就发生了过程的转移。韩礼德将识解经验的语言形式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他认为,一致式是表达事物的典型方式,“‘典型’可能是你最初使用母语的说话方式,或者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或者不是特殊环境下的表达方式”;[1](P118-160)隐喻式是在某些方面是“被转移了的”,具有共同表征的潜力形成一组概念性的变体。换句话说,一致式实际体现了人类表达客观世界及其运动方式时,在语法和语义配置上的基本或原始模式;而隐喻式则是运用与客观世界过程不一致的过程表达方式,即过程中的三种组成成分在语法和语义上的错位配置。这可能是因为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时难以寻找出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不断认识的新的客观现实,只好借助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来表达,即用A 来描写B。长此以往,人类将这种思维模式固定了下来,并以此作为认知和表达的手段。经此转移的句子即为隐喻句。例如:

例9:I don’t think that shetookmy meaning.

took(拿)属于行为过程,宾语应该是具体的实物,而在该句中却换成了抽象的概念“意思”,替代了思维过程动词knew 或understood,表达过程发生了转移,即为隐喻句。又如:

例10:That corner hasseenmany accidents this year.

seen(看见)是感官动词,其主语应该是人,而that corner显然不具备人的语义特征。该句的原型应是抽象实体过程,其语义结构是“抽象主体+V+情状(处所+时间)”。在这里,相关过程被表达为感官过程,表达过程发生了转移,形成隐喻句。

隐喻是一种意义表达方式的变体,尽管许多隐喻落实到词项表达上,但常常伴有语法变体,如对例10来讲,我们应该说“Many accidents have happened in that corner this year”,充当处所状语的“in that cor-ner”在过程转移中充当了主语,而主语“many accidents”充当了宾语。可见,及物性隐喻句是基于原型句,经过过程的转移(词汇的置换和/或语法形式的变化)而使主谓或谓宾或主谓宾,在语义上同客观世界及其运动方式不相一致的句子,在过程转移中某些成分的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发生了变化。

二、英语动词隐喻否定及其表达类型

(一)英语动词隐喻否定

隐喻“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4](P282)“是以一个异质而同值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的语词”。[5](P169)美国语言学家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动词隐喻否定,顾名思义,是指用本来否定甲事物的动词来否定乙事物。从及物性过程来说,就是用否定甲原型过程的动词来否定乙原型过程。动词隐喻否定是英语否定中的一个特殊表达形式,它有两个显著特征:(1)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2)用描写甲过程的动词来描写乙过程。任何否定动词只要不符合这两个特征其中之一,虽然有否定意义,但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动词隐喻否定。例如:

例11:We must fly,or we shallmissthe train.(我们必须快跑,不然就赶不上火车了。)

例12:One ABC correspondent had totallymissedthe point of the question.(美国广播公司的一名记者完全没有领会这个问题的关键。)

例11中的miss是“错过”的意思,即使翻译成“赶不上”,但也是行为过程,不是隐喻否定;例12中的missed由表达行为过程的动词“错过”转移为表达思维过程的否定形式“没有领会”,是隐喻否定。

如上所述,及物性隐喻不只是词汇现象,还是一种词汇语法现象,因此,在动词隐喻否定转移中还存在一种很强的语法因素。如:

例13:His melancholy enddisarmscensureofitsasperity.(他的结局很悲惨,人们都不忍心用刻薄的语言去责备他。)

例13中的宾语是个名词词组,表达一个事件,其一致式应是“people censure him with asperate words”,但在及物性过程转移中通过压缩隐含的方式成为隐喻式,其中谓语动词censure名词化后成为了中心语,作状语(工具格)的介词词组(环境成分)也压缩成一个抽象名词“asperity”,充当定语修饰“censure”,同时隐含了主语(第一参与者)“people”;“disarm”是行为动词,其主宾语应该都是人,但该句的主宾语都是抽象实体。该隐喻式包含两个事件:“他的结局很悲惨”和“人们用刻薄的语言责备他”,“disarm”以隐喻否定的方式表明了两个事件的因果关系。

(二)表达类型

英语动词的及物性按照传统定义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性这个术语就是从传统术语“及物”和“不及物”派生出来的)。一个动词如果必须要“延伸到”一个实体上(句法上的宾语),语义才能成立,该动词就是及物动词,否则就是不及物动词。由及物动词构成的语义结构“施事+动作+受事”投射到句法结构上则表现为“主+谓+宾”,由不及物动词构成的语义结构“施事+动作”投射到句法结构上则表现为“主+谓”。人类出于自身不同的主观描述,对在过程转换中所“置换”的动词有其选择性,即对动词在语义上与主语和宾语的不一致性上具有选择性的,有的与主语不一致,有的与宾语不一致,有的与主语和宾语都不一致。据此,英语动词的及物性在句法上可分为:及于主语、及于宾语、同时及于主语和宾语。按照这个分类,英语动词隐喻否定表达类型可分为:(1)主语←V(2)V→宾语(3)主语←→V←→宾语。例如:

例14:His anger evaporated.(主语←V)(他不再生气了。)

例15:He missed the point of my joke.(V→宾语)(他没听懂我的笑话。)

例16: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主语←→V←→宾语)(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三、英语动词隐喻否定的理解和翻译

“英汉隐喻都是一种思维方式,都是在两个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找出相似点,用他事物来阐述所要描写的事物。”[6](P15-16)然而,“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千差万别,使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表现在语言中,英语侧重个体、逻辑,不重主体,善用抽象法;而汉语则侧重整体、直觉,重主体,形象和具体。心里想的不一样,所以表现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就不一样。”[7](P97)英汉隐喻的共性和差异给我们的翻译工作既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困难。如果英汉隐喻在结构和用法上基本相同,我们不妨直译,或用“在常规词序中应该的语词”去置换隐喻句中“异质而同值的语词”,再进行否定。如:

例17:We went to the cinema late,so wemissedthe first part of the film.(我们到电影院迟了,因此错过了或没看到影片的前半部分。)

例17missed(错过)是行为过程动词,虽是隐喻式,但很好理解,直译我们也能懂;若还原成感官过程动词,再进行否定,意思会更加明了。

英语动词隐喻否定是英语的一个特殊表达形式,汉语中相当少见,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找出等值或基本等值的语言形式,不宜采用直译法。笔者认为,首先要确定隐喻句包含几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的)。如果表达的小句是一个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事件的复杂事件,就要对这个复杂事件进行分解,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对应单一事件的小句。其次要分析每个事件的语义结构,即分解其中的一个个语义角色,如动作的主体或客体,以及可能包含的时间、处所、方式、工具、原由等情状。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将小句的隐喻式还原到一致式的过程。最后要分析事件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确定动词隐喻否定的意义,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重新组句。如果是一个表达单一事件的小句,我们就直接对事件的语义角色进行分解,确定动词隐喻否定的意义,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重新组句。如:

例18: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passedall power of description.

例18的一致式是一个言语过程,即描述美丽的景色,表达单一事件,语法结构为“主谓宾”。如上所述,言语过程可以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组成成分,即言语的发话者、言语的接受者和发话者所发出的信息内容,其完整的语义结构应该是“施事(发话者)+言语动词+对象(接受者)+内容”。但该句是个隐喻句,言语过程被表达为行为过程,内容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充当主语,事件的核心被名词化为description充当定语,和all power一起构成了一个名词词组(所有描述的能力),充当宾语。从语义上分析,该句的施事和对象都隐去了,却多了一个环境成分,其语义结构是“情状+言语动词+内容”。这是由于“说话者在表述一个事件时,并不一定把一个事件所关涉到的全部信息都表达出来,说话者可能是在一个事件所关涉到的信息中选取比较重要的那一部分构成一个句子。”[8](P130)动词passed的意思是“从物体旁(处所)走过、经过”,有“没接触到就离开”的语义,和“所有描述的能力”搭配,构成“没接触到所有描述的能力就离开了”,引申为“用任何语言都不能描述”。据此,我们得到该句的一致式“(People)cannot describe 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 with any words.”由于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句首主题化和句尾焦点化是常见的表达手段。该句可译为“这里的风景之美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或“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这里的风景之美”。又如:

例19:The pursuit of sciencewithdrawsinterest from external things.

该句若直译成“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撤销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兴趣”,显然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该句包含了两个事件:“the pursuit of science”和“interest from external things”,它们的语义结构分别是“(施事)+V+意图”和“(施事)+(对象)+V”,其语法上的一致式应分别是“(主语)+追求+科学”和“(主语)+对外界事物+感兴趣”,前者是行为过程,后者是思维过程,但在这里却都成了隐喻式,被名词化后成了名词词组,作为过程的参与者,分别充当withdraw 的主语和宾语,主谓宾被隐喻为一个行为过程。再来看withdraw 的隐喻否定意义。withdraw 是抽象的行为动词,是“撤销”的意思,含有强制执行或惩罚的意味,适用对象多限制在制度、单位、法律、命令、处分等抽象事物上,有“移除”的语义,和“兴趣”搭配,构成“移除兴趣”,引申为“失去/没有感兴趣”。这样就能看出两个事件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因果关系。最后按照“动词占优势”的汉语表达习惯重新组句,译为“科学家由于致力于科学研究,对外界事物总是不感兴趣。”

四、结 语

及物性隐喻用不同的编码方式为小句的整体意义提供了不同的构成侧面。它不仅仅体现在词语的置换上,也体现在语法功能的转移上。这两种体现为我们理解英语动词隐喻否定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分析依据。英语动词隐喻否定表达在英语中相当普遍,而在汉语中则相对少见。如果我们不了解及物性隐喻,抓住小句的深层结构,分解小句中的各个语义角色,将隐喻式还原到一致式,只依照字面去理解,那么我们真的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翻译了。

[1]Halliday M.A.K.功能语法导论[M].彭宣维,赵秀凤,张征,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李发根.及物性过程理论与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3]张今,姜玲.英语句型的动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5]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6]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7]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8]刘鑫民.现代汉语句子生成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物性宾语主语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宾语从句及练习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