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以浙江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例

2014-06-27 05:52杨万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现代化特色

杨万江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58)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以浙江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例

杨万江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58)

现代化农业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本文全面、深刻地诠释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以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为例,应用劳动生产率指标法、系统化的指标体系方法和工作推动型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对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与绩效作了量化研究,肯定了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各地丰富的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总结分析是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率;指标体系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现代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先发国家启动了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先河,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并未停止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步伐。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也从未停止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这是因为农业现代化是全球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舒尔茨,1998)[1],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速水佑次郎等,2000;瑟尔沃,2001)[2][3],只有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阶段)的客观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梅尔,1985)[4]。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既要符合世界农业现代化客观规律,又要在发挥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世界银行,2008)[5],这就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加以推进,不搞“一刀切”。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研究,国内学术探索百花齐放(杨万江等,2001)[6],一些地方在工作推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先揭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然后以浙江为例按照三种研究方法展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样本,即按照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一指标研究农业现代化水平,基于科学探索的学术型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工作推动型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研究,通过三种方法的实证研究,从不同层面展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绩效。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科学范畴,其基本内涵既要符合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基本农情。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中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十三亿多人口、八亿农民、两亿多农户,但人均耕地资源面积却只有1.4亩,是一个典型的“大国小农”。第二,中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第三,中国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区域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并将长期处于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第四,中国发展已经融入全球化潮流之中,中国的开放进一步加大,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世界农业现代化进步有着密切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是全面把握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科学内涵的基本前提。为此,可以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简要地概括为: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同步发展为要求,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体态势,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运行机制、经营体制、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科技进步、资源利用、法制建设、市场体系和宏观管控等十个方面加以把握,不仅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国内要与四化同步推进,更要在扩大对外开放条件下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具体而言,我国这种“大国小农”条件下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十个重要方面走出一条相互统一的发展新路。

第一,农业发展目标,必须确保实现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农民经济效益相统一。作为有13亿多人口的超大国家必须确保国家大宗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基本自给,这是大国农业与小国农业的根本区别点之一。同时,中国还要使2亿多农户依靠农业增收致富,过上幸福生活。而我国目前又不具备像日本这样可以通过政府高额补贴、高农产品收购价来实现农民的高收入。因此,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使现代农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高效产业,使农业劳动者能够实现增收致富,能够获得与其他产业劳动者大体相当的收入,让务农成为有尊严、有体面的职业,走出一条农业综合能力提升与农民务农收入同步提高的发展新路。

第二,农业运行机制,必须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发挥关键作用与市场化、开放高效的运行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相统一。我国现代农业必须突破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的窠臼,坚持走商品化、市场化、开放型农业的发展路子,农业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农产品流通,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广泛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避免走自给自足、自求平衡的计划农业的老路,又要考虑确保全国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切实加强政府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建设与保护,全面提升政府对农业的调控与保护能力,走出一条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合理分工、共同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发展新路。

第三,农业经营体制,必须坚持完善家庭农场(农户)经营基础与集体合作服务的双层经营体制相统一。既要坚持把农户家庭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又要促进家庭经营农户朝着专业化、规模化和法人化的方向发展,使超小规模的农户发展成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实现传统小农向现代农业经济主体转变,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市场化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传统家庭经营向现代集约化家庭经营的转型升级,避免被市场化大农业所淘汰和边缘化。同时,要通过合作经营和产业化经营,解决好小农户、小农场与大产业、大市场的衔接问题,使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走出一条家庭农场、合作经营、产业化优势叠加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第四,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与建设经济高效的现代农业和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多功能农业相统一。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既要充分展现农产品生产、就业致富、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多种功能,又要使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拓展,实现农业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接二连三进四”,成为横跨各个部门的现代化产业。同时又要注重解决农业区域布局结构上的“小而全”问题,注重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构建优势产业带,走出一条贸工农一体化、全产业链高效增值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

第五,农业空间布局,必须使建设国内统一的农业大市场与地方高效特色农业作用竞相发挥相统一。既要体现“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求,又要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性极大的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探索符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实际的和充分体现平原农区、草原牧区、丘陵山区、沿海渔区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要大力促进区域农业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发挥区域农业的比较优势来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大化,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区域农业发展新路。

第六,农业科技进步,要使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与优秀传统精耕细作农艺和现代高新技术相统一。把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科技进步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现代农业追求的全面目标。也就是说,要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稀缺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追求土地产出率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艺优势。同时,要通过提升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和设施化水平,发挥先进科技和先进装备的综合优势,使传统农艺与现代科技达到完美融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新路。

第七,农业资源利用,必须使农业资源要素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与永续利用相统一。要从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特别稀缺的基本国情出发,致力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既要充分挖掘各种农业资源的最大潜力,又要注重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路子,形成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经济模式,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

第八,农业治理政策,必须使完备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与不断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相统一。要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当前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既不能像日本韩国那样对农业进行高强度保护,但也不能像一般发展中国家那样对农业保护不足,在二元结构中被剥夺和被边缘化。要对农业实行科学的适度的有效保护,促进农业向有市场竞争力的市场化特色农业方向转型;要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形成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有利于激发农业自身竞争活力的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法律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市场激励与政府支持互促共进的农业稳定有序发展新路。

第九,农产品市场体系,必须使大宗农产品国内基本自给和竞争性农产品完全开放的两个市场相统一。我国必须加强实行粮食基本自给和口粮完全自给的国家战略,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粮食生产格局和贮藏设施,建立高效的市场监管和有序流通的粮食市场体系。由市场经济机制在非粮农农产品生产中发挥根本性作用,建立国内有序竞争的农产品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控进出口需求,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合理进口和有序出口,让中国农业比较充分地融入国际大市场,走出一条两个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的现代农业市场化发展新路。

第十,农业宏观管控,必须使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信息化互促共进相统一。要充分利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有利的经济社会宏观条件,加快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农民培育双向互动,以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来促进农业的转型发展,致力于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的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新路。

二、来自浙江的实证研究

浙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段,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并无优势。但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民营经济走在全国前列,并且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求和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高效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改造传统农业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异军突起。在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勇于改革,开拓创新,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基于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比较分析

浙江是一个农业资源多样化特点十分明显的省份,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五业并举,总体上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虽然浙江省域行政区划面积仅列全国31个省(市、区)第25位,省域面积只有全国1.1%,但全省535万农业劳动力却生产了1 583亿元农业增加值(2011年),按照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一指标衡量,浙江农业劳动生产率29 575元,却列在全国第4位(列在第1~3位的分别是上海、江苏和海南,详见表1)。

表1 浙江省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

表1(续)

表1数据表明,按照国际上以劳动生产率为单一标准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那么,在过去30多年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以在全国所占位次来衡量,浙江农业发展水平经历了相对下降(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步上升(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末期)和迅速提升(进入21世纪)三个发展过程,目前处在全国前列。

(二)基于科学评价的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测评

早在1998年,笔者在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支持下,课题组按照系统学原理和农业生物学系统原理,以农业系统投入产出为基本方法,制定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通过获得客观数据(即研究数据人人可得,数据具有横向可比性),在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框架下,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科学测评和分析,从而可以进行不同对象的比较和鉴别,以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科学研究。

1998年开展的课题《浙江农业现代化测评研究》,以学术研究和科学方法为准制定了农业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因此也将基于科学评价的农业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称为“学术型评价指标体系”,也称为基于“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由现代农业生产过程(占比80%)和农业贡献(占比20%)两个子系统组成,再分为5个类因素系统。在现代农业生产子系统中,农业生产条件占35%,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占30%,农业产出占35%;在农业贡献子系统中,农业贡献占50%,农民生活水平占50%。再根据类因素系统设定数据可得并能反映类因素系统构成了个体指标系统,经过几轮专家选择最后确定了58个单一指标和指标权重(具体见表2)。

表2 基于科学评价的农业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

表2(续)

根据表2模拟结果,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在1990年0.3基础上分别达到0.474、0.533和0.622,由此推定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由初步现代化跃上基本现代化阶段。浙江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当时处在全国较高水平。在1980年和1985年,除上海外,浙江处于第2位;但到1996年,浙江农业现代化水平退居第7位,而北京居第2位,天津第3位,江苏第4位,山东第5位,福建第6位,经济发达的广东略低于浙江位居第8位(见图1)。

图1 1996年全国分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

该指标体系是一个以全国的省(市、区)为基础对象而制定的农业现代化测评体系,从测评对象考察,它是一个中间型的指标体系。实际上,为了更好地体现科学性,在农业现代化这个基本的指标体系框架下,通过采用可替代指标的方法还制定了与世界不同国家相比的世界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和浙江省县域农业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杨万江,徐星明,2001)[61],只是名称改为“县级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在通用型指标体系基础上,再分为农耕型和海岛型两种类型)。浙江省县级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结果表明,列前几位的分别是杭州市区、绍兴市区、宁波市区、温州市区、绍兴县、鄞县、萧山市、玉环县、余姚市和海宁市,列在最后的几乎都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的丽水地区的几个县。

(三)基于工作推动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绩效评价

2011年,浙江省农业厅立题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开展研究,在有关职能部门支持下,我们开始了基于工作推动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浙委〔2012〕118号)政策文件,课题组随后制定了基于农业现代化工作推动型的浙江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三个一级子系统综合反映农业现代化工作绩效,包括11个二级子系统反映现代农业水平,由30个评价指标(既有单一指标,也有综合指标)和50个核算指标(即单一指标)所构成,经多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五次讨论确定了评价系统的各级权重(满分为100分),经过试计算给出了基于2010年的标准值(基础值)。为了对工作进行考核,浙江省委办公厅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3年4月5日正式发文《关于印发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浙委办发〔2013〕2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关于开展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13〕119号)正式纳入农业工作考核范畴。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对照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分析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农业现代化推进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浙江省基于工作推动型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子系统和指标权重、指标标准值列入表3。

表3 浙江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2013年起,浙江省有关部门据此着力全面开展农业现代化测评工作。在实施测评过程中,虽然个别指标有所调整,计算方法与以前的标准化规定略有差别,但测评的基本原则不变,仍然保持农业产出水平、农业要素投入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三大系统11项子系统(11项子系统分别是生产水平、产业结构、生产效率、主体素质、土地集约、资金保障、农业科技、设施装备、生产基础、生态保护、生活环境),26项指标(指数),47项个体指标(但又不完全是个体指标性质),参与数据提供的浙江省党政部门多达13个,对全省11个地级市和82个县(市、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作了估计,该结果已于2014年7月28日由浙江省政府审核通过并由政府正式公布了农业现代化评估得分(表4)。

表4 2013年浙江省分地区农业现代化分值估计与实现程度比较

从浙江省政府公布的结果来看,相对于2020年目标值,2013年浙江省农业现代化总体上综合实现程度73.2%,未来7年时间还有26.8%的目标尚未实现。从地区综合评价来看,全省11个地区以湖州市最高,丽水市最低,二者实现程度相差22%。从三个二级子系统得分和实现程度来看,在农业产出水平方面,以湖州市最高,温州市最低,二者实现程度相差达37%;在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方面,以湖州市最高,丽水市最低,二者实现程度相差为13%;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以嘉兴市最高,丽水市最低,二者实现程度相差达27%。从县(市、区)综合得分来看,在全省82个评价对象中,得分最高的慈溪市85.25分,最低的青田县55.32分,二者相差35.1%。2013年有35个县高于全省平均得分,低于60分有6个县。

三、启 示

中国正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也已成为全国党内外和各级政府的广泛认识。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对于制定国家农业现代化政策、加速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积极探索,开展多样化的科学研究对于指导实践具有理论意义,行政部门根据党政工作需求,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并以此为标杆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这种农业现代化工作的创新性值得肯定,各地着力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容和形式的积极探索和有益贡献。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于农业现代化认知视角和不同研究目标的三种方法开展农业现代化评价具有启示性意义。

毫无疑问,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致性指标(约翰逊,2004)[7],可以一般性地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绝对水平,更适合进行中国这类大国国内不同地区的相对比较,从而明确在同样政策条件下各地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动态变化具有更好的比较特性,各地的动态变化具有不同轨迹,进步快、水平高的地区更值得关注,背后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一指标可以较好地衡量一国一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能更好地衡量一个地区内部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低,通过位次变化能更好地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相对变化和进步水平。

一般地,按照系统学原理分层次(子系统)、多指标的系统性研究,可以较好地模拟农业系统特性,因此以农业现代化为研究目标而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地测评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根据指标可得性加以合理取舍,测评对象可以是国家级的,也可以是省一级的,还可以是县域的,其一致性基本上保持不变,这样便可以进行不同研究对象的合理比较和深入分析。笔者开展的浙江与全国、浙江与世界多个国家、浙江省内不同县域水平的测定,就是这样一个基于科学构思和数据可得性相结合、不同评价对象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一项学术型研究成果,是不同对象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测评,得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横向可比性。

浙江是一个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率先开展工作推动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省份,创新性地提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到11个地级市和82个县(市、区)分值,政府将其纳入农业现代化工作绩效考核。这种工作考核型的农业现代化测评显著地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农业现代化测评,具有很强的行政推动意义,它是基于本地(例如一个省)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与把握,对本地开展农业现代化施政工作重点的强调,在中国特色之下更具地方特色,可供有研究评价条件的地区借鉴。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美]约翰·梅尔.农业经济发展学[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

[5]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The Chinese-Characterize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Wit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YANG Wan-ji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Modern agriculture is modern industrial equipment agriculture,armed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ith a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 and method of agriculture.Only by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an we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enable agriculture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explain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aking an economically more developed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e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level and achievements of Zhejiang’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the application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dex method,systematic index system and work-promoting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the great practice in various regions and the summary analysis are affirmed to be a useful exploration in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the indicator system

F303.3

A

1009 1734(2014)11 0001 09

[责任编辑 杨 敏]

2014-11-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8&ZD014)有关内容的再研究和深化研究的部分成果,农业部和财政部国家现

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2014年度水稻产业经济项目(CARS 01 13B)的部分研究成果。

杨万江,浙江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

室主任和岗位专家,兼任湖州市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现代化特色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