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词典 先人解语*
——读《尔雅》有感

2014-04-09 03:06魏丕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北京100074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尔雅升格

魏丕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北京 100074)

古之词典 先人解语*
——读《尔雅》有感

魏丕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北京 100074)

对于《尔雅》如何能升格为“经”,已有学者进行分析,主要原因仍集中于“传记”升格为“经”的成例,以及唐朝科举制度方面,而对于具体的历史境遇,以及此境遇所蕴含的“权力—知识”结构,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本文通过梳理当时的历史境遇,寻绎《尔雅》升格为“经”的过程,从中透析这部训诂学著作如何介入当时的政治权力运行。

《尔雅》;“权力—知识”结构;辞典学;博物学;文化复兴

以甘露之变为节点,唐朝由此进入不可挽回之势,唐文宗在面对这样的局面时,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来维持朝局,这其中,包括《尔雅》在内的《石壁九经》的颁布与刊刻,就是为此做出的一种努力,“权力”与“知识”在这里也有了更加潜隐而有力的联结。《尔雅》在中国辞典学和博物学上影响深远,辞典学与博物学后来各自分化,且分工越加细致,而能像《尔雅》这样将辞典学与博物学自然而又深入地绾合起来的著作并未出现,这既体现了学科发展的趋势,也说明后世在继承《尔雅》传统时还未充分,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升格为“经”与权力博弈

《尔雅》升格为“经”的原因,已有学者进行分析,大致有两点:一是,认为这是按照“传记”升格为“经”的成例而“自然”出现的结果;[1](P15)二是,“因科举取士而升格为经”[2](P104)。这两点诚然都对这次“升格”产生了影响,但却只是“必要”的外部条件,而非“充要”的内部条件。本文通过相关线索与文献的考察与研究,意在证明:《尔雅》升格为“经”是一个意外的契机,那就是以唐文宗为首的皇权与以王守澄、仇士良为头目的宦官势力的对抗,唐文宗才让《尔雅》最终由官方升格为“经”。而从理据和“名义”上,其实《尔雅》早已属于儒家经典序列。

西汉初年,被司马迁尊为“汉家儒宗”的叔孙通,就将《尔雅》数篇纳入到《礼记》中。叔孙通是汉朝宫廷礼仪的制订者,他对待《尔雅》的态度,也反映出汉朝政府对《尔雅》的推崇。之后,汉文帝设置了《尔雅》传记博士,这样以来,《尔雅》和《论语》《孟子》《孝经》一样具有了崇高的地位。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规定必须以通《尔雅》为前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使《尔雅》成为显学、时学之经典。至西汉末年,古文经学创立,以训诂名物著称的《尔雅》自然又获得了大力推介。初唐时,《周易》《尚书》《诗经》和“三礼”、“三传”,已形成十一部经典,按照学者所论,“自汉至唐,原先称作‘传记’的诸如《论语》《孝经》《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等书,均一一升格为‘经’。按照‘传记’升格为‘经’的成例,至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复加上《尔雅》,成《十二经》。”唐朝初年,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将《尔雅》与《周易》《古文尚书》《毛诗》“三礼”“三传”、《孝经》《论语》《道德经》《庄子》统列为“经典”,此举主要是为这些经典“正名”。作者在书的序录中用孔子对子路的教诲加以申明:“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3],但这时《尔雅》尚未被整体纳入到官方所确立的儒家经学范畴之中,不过其早已和儒家经典同样受尊崇。初唐以科举取士,《周易》《尚书》《诗经》“三礼”“三传”和《论语》《孝经》,被官方确立为必考科目,以诠释《五经》著称的《尔雅》,地位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升格为“经”的条件已接近成熟。

但《尔雅》要真正由官方升格为儒家经典,还需要等待最后的时机,这个时机在唐文宗执政时终于到来。以王守澄为头目的宦官势力,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专擅朝政、紊乱纲纪,已给国家带来极严重危害,至唐文宗时更是无以复加。唐文宗要挽回这一局面,确立皇权的正统、权威地位,首先是从思想意识领域着手,于是才有大和七年的“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41]太和九年(835年),王守澄被赐死,事情似乎有了转机,但下一个宦官头目——仇士良,和王守澄一样,均属狠诈奸佞之徒,唐文宗这一次想要彻底摧毁宦官势力。于是在王守澄死后仅一个月,便与李训、郑注谋划,因事机不密,被仇士良发觉,经激烈斗争,李训、王涯等一批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牵连,因此事变而被杀的有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这次事变对于整个唐朝来说是节点,是唐朝真正落入不可挽回局面的标志性事件。经此事件,皇权再直接和宦官势力抗衡已不可能,于是只有用更加潜隐的方式进行斗争。开成二年,《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编纂完毕,《尔雅》正式升格为“经”,官方所确立的儒家经典——也意味着正统意识和皇权权威地位得到进一步强调,这也符合大和七年唐文宗下令编纂此书的初衷。

经过“甘露之变”,唐文宗与宦官势力的斗争进入了更加潜隐的层次。开成元年正月,唐文宗下令免去京兆一年租赋,并停止四节进奉,当大臣李石传达天下人对这些政策的赞许时,唐文宗答道:“朕务行其实,不欲崇长空文”。[5](P564)在随后的执政期间,唐文宗确实能够恪守这一准则,他不仅能够体恤民生,更能够从深层次支撑这个朝代,其中就包括对法令的贯彻实施,以及通过任免官员来抗衡宦官势力,还有就是对于思想文化的调整。这种调整在唐文宗后期执政时集中体现在三件事中:首先是开成元年五月,掌管国子祭酒职务的宰相郑覃上奏:“太学新置五经博士各一人,请依王府官例,赐以禄粟”,[5](P565)得到了唐文宗的准许;然后是开成元年七月,御史台上奏,因秘书省馆藏新旧书籍五万六千余卷,“今请创立簿籍,据阙添写卷数,逐月申台”[5](P566),也得到同意;开成二年十月,掌管国子祭酒职务的宰相郑覃呈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这套书的编纂,据《唐会要》记载,始于大和七年,唐文宗当时命唐玄度等人校刊群经入石。这里的“九经”,实际上已在原先《周易》《尚书》《诗经》和“三礼”“三传”的基础上加上《孝经》《论语》和《尔雅》,但因囿于前说,依然以“九经”名之。正如舒大刚在《〈十三经〉:儒家经典体系形成的历史考察》中所论,由此现象“可见典型之牢、传统之顽,而新典范形成之不易”。对于唐玄度的“校正”,《旧唐书》除了认为其中有较多讹误,而且“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5](P571)今文经学重师法,这说明唐文宗时,官方的经学是以今文经学为主,而“九经”突破传统,欲将《尔雅》这部古文经学著作置入官方儒家经典系列,这本身就是对既有思想文化格局的一种抗争,也是唐文宗在政治上被压制后的另一种表达。

这种表达其实早在唐太宗执政时就已呈现,只不过在内涵与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从确立自身合法性、维护统治权力、强调正统这些层面来讲,是非常一致的。李丹婕在论述唐高祖与唐太宗对待隋朝的不同态度时认为:“禅代隋朝的李渊可以通过追溯历史的法统来确认自身的合法性,但以玄武门政变的方式登上权力舞台的李世民,更迫切于解决自身的权力正当性,他的解决之道却不能求诸前朝史的编纂,只能诉诸对本朝功业的书写与强调。”[61](P135)大权旁落的唐文宗,此时既无“法统”可追溯,也没有让他满意的功业可供书写和强调,只有两个地方可以着力,第一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维持朝局的稳定和国家的运行,第二就是改变抗争的方式,从直接的武力对抗转变为思想意识领域里的制约。《尔雅》的升格正是其中重要一环,这也正是执政者“借助权力建立了常规的世俗礼仪与经典的知识话语的联系,把一种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作为知识阶层的晋身必由途径,进而转化为一套权力的话语体系,甚至成为权力本身。”[6](P142)由此我们想到米歇尔·福柯的理论,在他看来,知识由话语实践建构,权力与知识是共生关系,“权力的行使创造了知识的对象,使它们显形,积累信息,并加以利用。”对此,路易丝·麦克尼有着更深入的阐发:“知识体系被认定为不可避免地与权力体制密切相关。权力体系产生出不同形式的知识,这些不同形式的知识反过来又在社会代理者中产生出物质后果,而这些社会代理者有助于强化原始的权力构成。”[7]在这种视角下重新关照《尔雅》的升格,更可以看出“权力—知识”结构已紧密地与国家政权关联起来。

《旧唐书》对唐文宗的评价是“恭俭儒雅,出于自然,承父兄奢弊之余,当阍寺挠权之际,而能以治易乱,代危为安。大和之初,可谓明矣。”[5](P580)更具体的描述是“初,帝在藩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兹”,唐文宗有意向唐太宗学习的不仅仅在于治理政事,更深层面的是对时局的掌控。这种掌控一旦不能直接实现,那就只有诉诸思想意识层面。与唐太宗当时的重排道教和佛教的次序一样,这次“升格”也是其政治意图的一次有力展示。唐太宗于贞观十一年下诏“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重新划分僧道先后,这意味着执政者已经意识到当时佛教所占产业与国家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以及佛教与道教在宗教上的地位斗争。唐太宗的这道诏书也为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的毁佛活动埋下了伏笔。唐文宗喜读《贞观政要》,绝不仅仅关注其中如何治理朝政,对于唐太宗如何巩固加强自身的权力也是非常在意。《石壁九经》虽然因为今古文经学之争以及其他因素没有产生广泛影响,但其中体现出的正统意识却十分鲜明,这也从另一层面表现出以唐文宗为代表的皇权统治者与宦官势力在各个层面的力量博弈。

综上所述,《尔雅》在唐文宗开成年间正式升格为“经”,既有“传记”升格为“经”的成例的影响,亦受唐朝科举制度的规约,而更重要也是更直接的原因,则是唐文宗出于对国家正统意识的强调和对皇权的维护。

二、博物学层面的《尔雅》

《尔雅》在中国词典学与辞书学上均有开创之功,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古代极为重要的综合性辞书。作为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进行编纂的词典,其意义除了“工具书”层面上的,更重要的在于这部书已经具备了“解释汉语的主要方式”。[8](P60)这就不仅从训诂学意义上直接启发后来的《小尔雅》《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更对中国语言、文化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以《尔雅》所采用的训诂方法为例,互训、声训、义界、反训、递训、合音为训均为阐释词语的方式,这些方式不仅适用于训诂的范畴,对于汉语的句法、语法以及思考模式都起着形塑的作用。如用下定义的方式来划定词语意义界限的“义界”,正是通过确立内涵与外延的方式来界定一个词语,这样的方式不仅对于解释词语,在语义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层面均适用。这又是与《尔雅》的结构密不可分的,从中我们也可窥见编撰者的初衷。

《尔雅》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章,是对普通词语的训释。后十六篇对社会百科进行诠释。《尔雅》中的社会百科,具体来说又分两个层面,首先是社会层面,包括家族关系和日常器物类;然后是自然事物层面,这又包括天文、地理、植物和动物类别。《尔雅》将天地万物纳入到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体系下,这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其中所蕴含的秩序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尔雅》的分类体系,被有的学者认为“主要体现了儒家的社会秩序观,如注重人事,忠君思想以及社会等级观念”。如《释天第八》中对《诗·小雅·采芑》中“振旅阗阗”的解释:“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入为振旅,反尊卑也。”[9](P310-311)如果说这里还仅仅表现为对于尊卑秩序的强调,那么在《释畜第十九》中对《诗·小雅·吉日》里“既差我马”的解释就更全面了:“差,择也。宗庙齐毫,戎事齐力,田猎齐足”[9](P591),表面上看,这是对宗庙祭祀、行兵打仗和田猎所需要的马进行甄选,但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横切面。但综观《尔雅》全书,这样直接体现古代社会等级秩序的词条并不多,更多的是对那些日常事物的记录,如《释天第八》中的“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这里反映的粮食等作物歉收乃至连年不获的场景,或许更贴近当时的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而形成战国秦汉时代社会文化生活图景的模式,对后世辞书的编纂显然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辞典文化的源头是《史籀篇》,但已失传,从与其编排体例等各方面相似的《苍颉篇》可以推出,其记载仅限于“诸物名姓字”。在编撰体例上,虽然以意义类聚,但其释义很少,基本上只是将常用字汇聚一起,《史籀篇》主要在编排体例方面影响后世。《尔雅》受《史籀篇》与《苍颉篇》等影响,在编排体例上沿用按照义类进行编排,且进一步细化,终于开创出传统语言学里的一种独立学科——训诂学。但因其和经学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及释义方面的倾向,导致后世能传承《尔雅》的辞典极少,以目前来看,只有《小尔雅》《释名》《广雅》等少数几部。而能“义类”的嬗变与经学的发展整合起来的辞典类著作,却很少出现。这其中,训诂与经学两个学科各自分化,但综合起来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经学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处于统领地位,其权威性使得对其进行的阐释相当谨慎;另一方面,也说明经学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囿于一隅,没有形成开放的思想与学术空间。至于将各学科的综合与训诂、经学统一起来,形成博物学意义上的辞书,后世更是极少出现。究其原因,如果说经学的发展在每个朝代均有创制,很难定于一尊,那么各学科的综合与“义类”的嬗变,则体现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递进是倾向于循环的,在生产工具没有出现重大突破的前提下,生产力也难以提升到另一个层次,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发生本质的变化,如此一来,既具综合意义,又纤毫毕现的“博物”方法就变得难于实现。

以博物方式繁荣中华古典学,并凭此对抗流行于当下的虚无主义和工具主义,已有学者对此有过论述,[10]但还主要是在理论层面进行引导。让辞书条目变得信而有征,让知识成为培育人格的手段,更是当务之急。《尔雅》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其是我国首部按义类编纂的统释上古汉语普通词语和百科名词的综合性辞书,在疏通《五经》等上古文献古义方面具有权威地位,更因为其中蕴含着民胞物与的精神,对于人性的维护与培养更具长远益处,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三、《尔雅》的重大现实意义

《尔雅》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从社会形态的演进看,《尔雅》的知识结构反映出古代宗法制社会特征,这种结构维系着古代社会的稳定,但因其具有静态、被动的表征,当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递升时,就会成为很大的阻力。对此,应辩证地加以看待,充分吸收其中的合理性成分,借鉴其如何让社会更具向心力与稳定性,这样就能让《尔雅》不仅仅具有学理意义,更有具体的现实针对性。

然后,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看,《尔雅》之所以受历代统治者重视,除了因为其对训释儒家经典,确立儒学权威意义重大,还有就是这部词典所蕴含的重视实践、重视民生的精神。无论是《释天》中先人总结气候规律而得出的“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9](P293)还是《释地》中记录物产的“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9](P329),抑或从《释虫》《释鱼》等章中对当时生活事物的阐释,都可见此书凝结着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那些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词汇中,更可见编纂者对于民生的关注,这种关心民瘼的精神不仅契合了古代刚健有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更可以成为后世努力让国家繁荣富强的改革者的执政理念。

最后,从文化传承层面上讲,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在内的《五经》,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则是对《五经》名物进行疏通的经典。《尔雅》成书于汉武帝推崇《五经》之前,更可见当时学者传承儒家文化的自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具有很深的意蕴。要实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崛起和复兴,首先就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尔雅》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启示性。一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诠释的辞书,正可应时而生,从而让这种先进的价值观在学理和实践层面都获得支撑,改革事业由此更可以蹄疾步稳、创新局面。

[1]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雍和明.中国辞典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李丹婕.承继还是革命——唐朝政权建立及其历史叙事[J].中华文史论丛,2013(3).

[7]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殷孟伦.子云乡人类稿[M].济南:齐鲁书社,1985.

[9]郭璞,邢昺.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舒大刚.《十三经》:儒家经典体系形成的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11(4).

Ancient Dictionary,the Ancestors’Explanation——After Reading“Erya”

WEI Pi-zhi
(The Daily History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 100074,China)

How“erya”can be upgraded to“jing”,which has been analyzed by scholars,and the main reason is still focused on the fact that it was“biography”that upgraded“jing”,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ready made examples,as well a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but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situ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power knowledge”implied in the situation were not given full attention to.This article,through combing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seeks the process from“erya”being upgraded to“jing”,from which we can see how the ancient exegetical book intervened the operation of the political power at that time.

“erya”;power-knowledge structure;lexicology;natural history;cultural renaissance

H131.2

A

1009-1734(2014)11-0056-04

[责任编辑 杨 敏]

2014-03-15

魏丕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博士,湖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从事社会主义

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猜你喜欢
尔雅升格
《开在心中的花朵》作文升格
有针对性地运用例证——《拥抱“不速之客”》升格
《本色》写作指导与升格
看清要求,有的放矢——一篇2019年高考考场作文升格的启示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病文升格重语言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好班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