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才思想创新研究

2014-04-09 01:36朱广学
社科纵横 2014年10期
关键词:纪律理想现代化

朱广学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200)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自始至终高度重视人才的社会作用,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学说,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我们以新的观念和新的视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根本变革陈旧的人才观代之以全新的选才用人理念

邓小平认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1](P401)必须根本转变过去陈旧的不合时宜的选才用人的观念,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树立不拘一格的选才用人观念。他说:“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2](P109)具体来说,必须实现以下四个思想转变:

第一,坚决革除论资排辈的“资历论”代之以平等竞争的选才用人观念。由于传统的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在人才的选用方面,许多人的头脑中存在着论资排辈的陈旧思想,这使得一些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也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而这种陈旧观念极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使用。邓小平特别强调说:“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1](P225)邓小平还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1](P326)邓小平认为,在选拔任用人才的问题上,新老同志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真正有才能的人放在适合其能力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二,坚决克服“求全责备论”代之以用当其长的人才思想。邓小平说:“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2](P109)邓小平认为,要克服求全责备的用人观念,不是降低用人标准,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选拔使用人才时要看本质,看主流。从而避免形而上学的极端思维方式,努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使得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且用当其时,从而避免人才的浪费,这也是对人才的最好爱护。

第三,坚决剔除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代之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全新理念。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强调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1](P41)在邓小平看来,没有知识,没有人才,只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已经由过去的“体力型”转化为现代的“文化型”,进而再转化为“科技型”。邓小平说:“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1](P96)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一方面,尊重知识是尊重人才的前提,当一个社会不尊重知识的时候,就谈不上尊重人才。另一方面,尊重人才是尊重知识的落脚点。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知识分子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同时也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甚至在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知识分子都将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切忌固守“台阶论”应当代之以灵活多样的选拔人才的新观念。从一般的意义来说,每个人才也都要有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其职位也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以便使他们在各种实际岗位受到各方面基本锻炼。邓小平说:“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1](P324)在邓小平看来,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人才,不应当设置“台阶”障碍,而应当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受到锻炼,在实践中其能力不断得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杰出人才大量涌现,使他们的潜能充分展示出来,从而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确立全新的“四化”人才评价标准。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全新的选才用人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革命化。邓小平曾提出选拔人才的两条重要标准:“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1](P192)“革命化”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革命化”即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自觉地抵制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渗透。邓小平强调说:一定“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1](P75)坚持革命化,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德才兼备,公道正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内国内出现了一些非社会主义思想,甚至在干部队伍内部腐败现象严重。因此,革命化是“四化”的前提,是第一位的标准。惟有如此,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并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中不会迷失方向。

年轻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实干家,这也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邓小平怀着殷切地期盼强调说:“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同样,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2](P179)当然,人才的新老交替是一个自然规律,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年轻化也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与经常性的课题。

知识化、专业化。这是针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才能结构而言,人才个体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决定人才个体是否适合其岗位要求。邓小平说:“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1](P262)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证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一大批掌握着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因此,人才的知识化、专业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邓小平认为,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结果做不出应有的贡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起相反的作用。

邓小平提出的“四化”人才标准,是我们过去一向坚持的红与专的具体化。红即是革命化,即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但同时还必须要专,即知识化、专业化。这二者相辅相成,假若人才的政治觉悟越高,那么他就会更自觉地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否则,如果只红不专,空有一番工作热情,不仅难以担当大任,甚至可能耽误生产建设的发展。而如果只专不红,极端利己,“一切向钱看”,甚至深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腐蚀,那么,四个现代化也没有希望。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型人才模式。

如果说培养“四化”人才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合格人才的话,那么培养“四有”人才则是为社会提供具有完善人格的理想人才模式。邓小平提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1](P408)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3](P36)

有理想。理想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邓小平特别指出:“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2](P190)我们党和人民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然而,实现共产主义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或者说实现共产主义要经过若干历史发展阶段。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2](P190)现在,我国正处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中,预计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即到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向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一次质的推进。

有道德。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P367)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思想道德滑坡现象,如有些人表现出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严重相背离的行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邓小平强调说:“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1](P369)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和提倡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激励人们热心公益,热爱集体,为社会多做好事。一方面,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并逐步形成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崭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有纪律。邓小平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2](P111)邓小平讲的有纪律,一方面是针对当时许多青年人盲目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进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导致群众很不满意。因此,邓小平强调说:“无论是不是党员,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2](P112)也就是说,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自觉遵纪守法,只有社会和谐有序,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文化。有文化即培养人们具有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邓小平说:“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P103)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成功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P120)因此,邓小平要求人们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学习型社会,从而造就出一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各类人才。

邓小平所提出的培养“四有”新型人才模式,包括两大基本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属于思想道德素质,有文化是属于科学文化素质。这两方面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但是它们之间又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邓小平特别强调思想道德素质,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理想是根本,道德是准则,纪律是保证。这在人的素质中占主导,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此,邓小平提出培养“四有”新型人才模式,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更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纪律理想现代化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边疆治理现代化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