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哲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写清明时人们思念已故亲友的。在所有中国人眼中,清明是祭祖扫墓、悼念亡亲的代名词。但在我眼中,清明,是纠结的。
首先,它的由来就够纠结的。清明身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本身就没有中秋的地位,但它却跻身于节假日,这就少不了与它相近的寒食的帮忙。传说寒食来自于一个典故,说战国有个太子,叫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在流亡期间,有个忠实的臣子对他不离不弃,甚至不惜割肉救他。这位臣子,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介子推。这让重耳心存感激。待到他衣锦还乡、称霸全国时,他想起介子推。此时介子推早已隐居,不愿受赏封官。重耳报恩心切,便委自枉屈,但介子推却避而不见。重耳万般无奈,又有下人献一损招,便火烧山林,逼介子推出山。可不料,介子推偏不出山,愣是被活活烧死。重耳后悔万分,为纪念介子推,设立该日寒食。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由来,本身就很纠结,这种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已屡见不鲜,可因这样的事而产生如此一个重要的节日,真的是让我想不通。这与纪念屈原不同,屈原是不甘与世同流合污而愤然跳河,人们纪念的是他宁死不屈于世俗的英勇气概,而这清明是纪念啥?难道是纪念晋文公一把弄巧成拙的大火?
然后,它的习俗就更让人纠结。扫墓祭祖,缅怀故人,本是件好事。可正因为有这么个节日在,大家都要扫墓祭祖,也就是这一天,大小陵园,人山人海,哭天喊地,纸钱乱飞。更有甚者,“狼烟”四起。一时间,死者难以安息,生者难以呼吸,闹得沸反盈天。近几年来,虽然烧纸已有所遏制,绿色扫墓深入人心,但只要是一起祭祖的日子存在,一起祭祖的风俗就在,带来的问题也就“终不解矣”。节日的存在没有错,人们祭祖也没错,没错没错着便来错,这不是很纠结吗?
最为纠结的还不是前二者,而是现状。央视有个公益广告,有句广告词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我们的节日。”这是最让人纠结的,一个祭扫、令人悲伤的日子,偏要设个三天假,然后理所当然成为大家的节日,然后高兴、快乐着,这到底是让人悲还是让人喜?对要回老家上坟的大人们是便利,可对那些小孩呢?小孩说:“呀,清明到了,放假了!”缅怀故人之心全然为放假之切所吞并。噫吁嚱,可怜我中华泱泱大国,传统之不传,可知矣。
纠结的清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