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唐诗歌中的屈原,是大唐王朝历经风波后文人心中竖起的一盏明灯,给予了这个王朝的文人继续行走的力量。他们通过对屈原的吟咏及其作品的接受,成为了屈原的异代知音。在中唐诗人眼中,屈原是与之遭际相似的臣子,同样忠君爱国,却落得遭谗被疏的落魄命运。
关键词:中唐;诗歌;屈原;臣子;形象
作者简介:陈瑶瑶(1996-),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学-楚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01
中唐时期,文人贬谪现象普遍存在,据尚永亮先生统计,中唐被贬人数高达289人次,[1](P76)被贬荆湘一带的亦不在少数。诗人在屈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为臣子,始终忠心为国、先君后己,却落得被贬谪流放的悲劇命运,屈原的遭际引发了文人的异代同悲之鸣。
(一)忠君爱国的忠贤人臣
在这种对家国故土深切的眷恋与挚爱中,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更是屈原实现政治理想的主要依托,因此屈原早期的诸多作品都表现了其忠君爱国之志,如《东皇太一》一诗便是“愿神之欣悦安宁,以寄人臣尽忠竭力,爱君无己之意。”[2](P43)《惜诵》更是字里行间都体现出恳以述忠、期冀明君的心迹,透过诗歌中高昂激动的情绪,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急切地想回归故土、向国君表白心迹的诗人形象。
中唐诗人在塑造屈原形象时亦多次提及其“忠心”之性,元稹的《楚歌十首》言:“楚人千万户,生死系时君”。①戴叔伦《湘川野望》道:“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钱起《送毕侍御谪居》称屈原“忠荩不为明主知”。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曰:“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白居易《郊陶潜体诗十六首》亦言“楚王疑忠臣”,此皆强调屈原之“忠”,然虽为忠君之贤臣,却“不为明主知”、遭疑被疏、“入乱流”,诗人又何尝不是借屈原之忠贤表达自己对君主的忠诚,渴望得到国君的赏识与重用呢?在为屈原鸣不平道冤屈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为自己之遭际寻寄托呢?
(二)遭谗被疏的落魄逐臣
屈原的忠君并不是盲目的,他渴望尧舜那般贤明的国君,因此他以先导自任,殚精竭虑,谏君不止。但他不谙官场的明枪暗箭,一心驰骋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却忽略了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屈原的政治主张触及朋党集团的利益,必将遭遇嫉恨与阻碍。因此导致了朝臣“争宠而心害其能”[3](P3009)(《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信谗而既疏。屈原的直言进谏,不但没有得到楚王的采纳,连他自身也因屡次触怒君心而被疏远、流放。据《楚世家》、屈原本传以及相关材料记载,继楚怀王怒而疏屈原后,屈原因谏怀王合秦被贬至汉北。后怀王客死秦国,屈原又因谗毁被顷襄王放逐至江南地区,最终自沉于汨罗江,至此结束短暂的一生。
中唐诗中单是对屈原落魄逐臣形象的直接描绘,即有颇多笔触,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言其“胸襟积忧愁,容鬓复凋枯”。白居易《读史五首》描绘了屈原“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的神情,其《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有“自经放逐来憔悴”之句,《郊陶潜体诗十六首》再言屈原“憔悴泽畔行”,从这些诗句中便可勾画出屈原行吟江畔的形容枯槁、失意憔悴之貌。当然,此类诗歌并不只是为了描绘屈原的形象而作,深入阅读之下,藏在文字背后的往往是诗人的同病相怜之感、异代同命之悲。
贞元十九年,韩愈因论事遭李实等谗害被贬阳山,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为官期间屡遭贬谪,写下诸多抒发仕途失落之作。其《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一诗言:“静思屈原沈,远忆贾谊贬。椒兰争妒忌,绛灌共谗谄。”在游湘江之时,诗人忆起了和自己遭际相同的屈原,以屈原被子椒、子兰妒嫉谗毁喻自己因小人陷害被贬。
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更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此永州恰与屈原被流放之地相接,于是诗人因事因地感怀,写下《界围岩水帘》“楚臣昔南逐,有意仍丹丘。今我始北旋,新诏释缧囚”。诗人之遭际与屈原是何其相似,二度被贬之境遇,激荡起其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诗人又发出“神明固浩浩,众口徒嗷嗷。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述志七十韵》)之感叹,言自己备受奸佞之臣的“嗷嗷”谗毁,只能借以山水释怀,以屈原自喻,托屈骚以抒感慨。
元和五年,元稹因受官宦排挤打压被流放荆蛮,在途径阳城驿之时有感于自身遭遇写下了《阳城驿》一诗,以“问公何能尔,忠信先自修。发言当道理,不顾党与雠”句,借阳城之直言进谏、不顾豪权,抒发自己的志节坚守,又以“今来过此驿,若吊汨罗洲”句,将之与屈原的品行节操相联系,言“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悲。
诗人自身的正直、志节之气,与官场的相互倾轧、结党营私多少有些相悖,无法与之同化的结果就是遭受政治上的不公与排挤。孟郊《商州客船》即以“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言自己仕途失道之忧愁,以“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喻己之苦楚;刘禹锡亦是借《谪居悼往二首》抒发了自己遭贬之悲痛与抑郁不得。
屈原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爱国诗人,但也是一个起点很高、前景灿烂却半途夭折的失败政治家。中唐的诸多诗人亦有怀才不遇、官场失意之相似遭际,坎坷仕途带来的激烈情感起伏在他们的诗歌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于是他们借异代知音——屈原之形象与经历抒己之怀抱与情思。
注释:
①文中中唐诗歌皆引自《全唐诗》((清)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不再一一出注。
参考文献:
[1]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