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三数学试卷讲评的几点建议

2014-04-08 10:20顾静华
关键词:交点抛物线线段

顾静华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次训练、测试后,教师必然要上讲评课. 但是目前的讲评课不少教师不甚重视,所以笔者对本校师生做了基本的调查. 针对学生和教师分别编制了不同的调查问卷,并辅以个别访谈. 经过整理和统计分析,目前试卷讲评课存在如下的问题. 首先师生对试卷讲评课的满意度相差甚远. 在对教师调查“您对自己目前的试卷讲评课还满意吗?”一题的回答中,有78%教师是“满意或非常满意”. 而在“你对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总体感觉”一题的回答中,有60%的学生流露出了不太满意的心态. 其中15%学生认为试卷讲评课“枯燥乏味”,15%学生认为“方法单一”,30%学生认为“气氛沉闷”. 其次师生对试卷讲评课的主体在理解上存在差距. 对于试卷讲评课,需要的是教师讲得多,还是学生探究勘误得多?有50%教师是整节课在讲解. 面对学生的调查中,只有不到25%学生选择了“全部试题教师讲评”,其余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教师在讲解重难点和分析共同错误后,能够自由交流、探究,并完成错题的更正.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造成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生自学能力差,教师不讲学生不会,很多教师明白,学生听懂与自己会做是两回事,就是放心不下. 二是教学任务重,时间不够. 讲课省去了学生思考的过程,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是部分教师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师生对试卷讲评课的教育价值比较单一,教学是一种意向行为.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行为的选择都受到授课教师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针对以上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取得讲评课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析错因

试卷讲评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彻底纠正错误,弥补知识缺漏. 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对一些典型错误认真剖析. 一线教师经常感到困惑的是错误反复出现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讲评课前,对错误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入,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错. 所以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教师要重点分析其出错原因,必要时还可以找一些学生当面交流,以便教师掌握的情况更准确.

案例1 已知f(x)=ax-lnx,x∈(0,e),g(x)=■,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a∈R.

(1) 当a=1,求f(x)的单调性和极值.

(2) 求证:在(1)的条件下,f(x)>g(x)+■.

(3) 是否存在实数a∈R,使f(x)的最小值为3,如存在,求a;如不存在,说明理由.

本题是一道函数与导数常规题,在高三试卷中出现较多. 笔者将本题学生的失分原因分析总结如下:

(1)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主要表现为(lnx)′=lnx,(■)′=■,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使所学知识成为一种孤立的、静态的、无序的状态.

(2) 忽略函数的定义域,一些同学第一问答案“函数在(0,1)上单调递减,在(-∞,0)∪(1,+∞)上单调递增”,表面上看是学生不小心忽视本题条件,实际是学生缺乏定义域意识,对函数的概念一知半解所引起的.

(3) 思维定势束缚. 本题(2)是一道不等式的证明问题,大部分学生的试卷上都是这样的答案:

设F(x)=f(x)-g(x)-■=x-lnx-■-■,x∈(0,e),则F′(x)=1-■-■=■,令F′(x)=1-■-■=■=0. 则x2-x-1+lnx=0. 很多学生到这一步不知道如何继续了,因为上述超越方程在高中阶段是无法求其精确解的,也就是无法求出函数在定义域的最小值. 分析上述失分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这类题型,常常教学生设F(x)=f(x)-g(x),然后只要证明F(x)min>0即可,受上述解题思路影响,学生就给出上述解答.

(4) 数学思想的缺失,主要表现:①分类讨论的思想. 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时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何时分类,如何分类. 从本题第(3)小题的学生答案看来,很多学生都能够得到f′(x)=a-■=■,x∈(0,e),接下去有些同学直接令f′(x)=0,得到x=■. 这实际上已经缺少a=0的讨论,有些同学得到后,就无法列表讨论求函数的最小值了.②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生在整道题目的解答,都没有想到用函数图象来辅助解题. 如果在第(2)(3)小题能够画一个草图的话,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特别是第(3)小题,如果能够将f′(x)=a-■=■,x∈(0,e)转化为y=ax-1的图象,则分类讨论会更加自然.

所以,教师在准备给学生上试卷讲评课前,要提前分析学生题目错误的原因,对学生的错误要有全面的认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错误的根源,正确纠正学生的错误,不至于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二、备方法

复习的目的还是为了最后一搏. 高考题千变万化,似乎让人应接不暇,但沉下心来静思,可循的规律还是很多的. 凭高三学生的能力,要他们独立地,成功地完成方法规律的发现总结,还有一定的难度. 此时教师要适时指引,恰当点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备课中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善于创设问题,将基础问题变换发问角度或一题多问,设置相应的问题链,通过引导审题,帮助学生找到规律.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会举一反三,解题就会更快、更准.

案例2 已知x2+y2=1,求x+y的最大值.

解法1:因为(x+y)2=x2+y2+2xy≤2(x2+y2)=2,x+y≤■,所以x+y的最大值为■.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该问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同学们通过反思,又得到以下解法:

解法2:条件x2+y2=1可看成是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问题转化为求圆上动点的横、纵坐标和的最大值. 因为x2+y2=1,设x=cosθ,y=sinθ,θ为参数,所以x+y=cosθ+sinθ=■sin(θ+■)≤■,所以x+y的最大值为■.endprint

解法3: 可设x+y=m,当且仅当直线l:x+y=m与圆相切时,x+y最大,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1,所以m=±■,所以x+y的最大值为■.

综上所述,同一道题目,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不但可以对题目本身有更深的了解,而且可以开阔师生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师生的思维深度.

三、常反思

《礼记》中说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更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善于分析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善于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有智慧和有效,也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让自己永葆职业激情,远离职业懈怠.

案例3 已知抛物线C:y=-x2+mx-1(m∈R),给定两点A(3,0),B(0,3). 若抛物线C与线段A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m的取值范围.

解:设抛物线C与线段AB的公共点为P,并设点P分线段AB所成的比为λ,则点P坐标为P(■,■),代入抛物线的方程得■=-(■)2+m■-1,即4λ2+(5-3m)λ+10-3m=0.

对λ的解进行讨论:

①方程有两个异号根,保证λ有一正根,交点在线段AB上.Δ=(5-3m)2-16(10-3m)>0,λ1λ2=■<0,解得m>■.

②方程有两个相同的正根.

Δ=(5-3m)2-16(10-3m)=0,λ1λ2=■>0,λ1+λ2=-■>0,?圳m=3,m=-5,m<■,m>■,?圳m=3.

③方程有一个零根. 则10-3m=0,即抛物线C与线段AB交于A点. 但另一根λ=■>0,不满足删去.

所以,满足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范围■ m=3或m>■.

教师意识到这种方法比较烦琐,函数本身就有参数m,再引入变量λ,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如何解题更加简洁?教师经过反思,一个思路慢慢形成,即变量分离.

记抛物线C与线段AB的公共点为P(x,y),x+y=3,y=-x2+mx-1消去y,得到x2-(m+1)x+4=0,m=x+■-1, x∈(0,3]图象,如图1:

当m=3或m>■时,抛物线C与线段AB有1个交点.

当3■.

综上所述,教师平时在解题中往往存在思维定势,在试卷讲评课中会不顾学生的思路,把自己的解法强加给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 有时适时反思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发现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解题中也会发现优于教师的方法.

笔者针对本校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做了基本的调查研究. 经过整理归纳,分别罗列以上. 通过教师合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法,与学生更多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以期达到更加和谐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试卷讲评的质量,为高效教学打下基础. ■

解法3: 可设x+y=m,当且仅当直线l:x+y=m与圆相切时,x+y最大,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1,所以m=±■,所以x+y的最大值为■.

综上所述,同一道题目,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不但可以对题目本身有更深的了解,而且可以开阔师生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师生的思维深度.

三、常反思

《礼记》中说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更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善于分析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善于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有智慧和有效,也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让自己永葆职业激情,远离职业懈怠.

案例3 已知抛物线C:y=-x2+mx-1(m∈R),给定两点A(3,0),B(0,3). 若抛物线C与线段A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m的取值范围.

解:设抛物线C与线段AB的公共点为P,并设点P分线段AB所成的比为λ,则点P坐标为P(■,■),代入抛物线的方程得■=-(■)2+m■-1,即4λ2+(5-3m)λ+10-3m=0.

对λ的解进行讨论:

①方程有两个异号根,保证λ有一正根,交点在线段AB上.Δ=(5-3m)2-16(10-3m)>0,λ1λ2=■<0,解得m>■.

②方程有两个相同的正根.

Δ=(5-3m)2-16(10-3m)=0,λ1λ2=■>0,λ1+λ2=-■>0,?圳m=3,m=-5,m<■,m>■,?圳m=3.

③方程有一个零根. 则10-3m=0,即抛物线C与线段AB交于A点. 但另一根λ=■>0,不满足删去.

所以,满足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范围■ m=3或m>■.

教师意识到这种方法比较烦琐,函数本身就有参数m,再引入变量λ,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如何解题更加简洁?教师经过反思,一个思路慢慢形成,即变量分离.

记抛物线C与线段AB的公共点为P(x,y),x+y=3,y=-x2+mx-1消去y,得到x2-(m+1)x+4=0,m=x+■-1, x∈(0,3]图象,如图1:

当m=3或m>■时,抛物线C与线段AB有1个交点.

当3■.

综上所述,教师平时在解题中往往存在思维定势,在试卷讲评课中会不顾学生的思路,把自己的解法强加给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 有时适时反思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发现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解题中也会发现优于教师的方法.

笔者针对本校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做了基本的调查研究. 经过整理归纳,分别罗列以上. 通过教师合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法,与学生更多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以期达到更加和谐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试卷讲评的质量,为高效教学打下基础. ■

解法3: 可设x+y=m,当且仅当直线l:x+y=m与圆相切时,x+y最大,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1,所以m=±■,所以x+y的最大值为■.

综上所述,同一道题目,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不但可以对题目本身有更深的了解,而且可以开阔师生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师生的思维深度.

三、常反思

《礼记》中说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更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善于分析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善于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有智慧和有效,也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让自己永葆职业激情,远离职业懈怠.

案例3 已知抛物线C:y=-x2+mx-1(m∈R),给定两点A(3,0),B(0,3). 若抛物线C与线段A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m的取值范围.

解:设抛物线C与线段AB的公共点为P,并设点P分线段AB所成的比为λ,则点P坐标为P(■,■),代入抛物线的方程得■=-(■)2+m■-1,即4λ2+(5-3m)λ+10-3m=0.

对λ的解进行讨论:

①方程有两个异号根,保证λ有一正根,交点在线段AB上.Δ=(5-3m)2-16(10-3m)>0,λ1λ2=■<0,解得m>■.

②方程有两个相同的正根.

Δ=(5-3m)2-16(10-3m)=0,λ1λ2=■>0,λ1+λ2=-■>0,?圳m=3,m=-5,m<■,m>■,?圳m=3.

③方程有一个零根. 则10-3m=0,即抛物线C与线段AB交于A点. 但另一根λ=■>0,不满足删去.

所以,满足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范围■ m=3或m>■.

教师意识到这种方法比较烦琐,函数本身就有参数m,再引入变量λ,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如何解题更加简洁?教师经过反思,一个思路慢慢形成,即变量分离.

记抛物线C与线段AB的公共点为P(x,y),x+y=3,y=-x2+mx-1消去y,得到x2-(m+1)x+4=0,m=x+■-1, x∈(0,3]图象,如图1:

当m=3或m>■时,抛物线C与线段AB有1个交点.

当3■.

综上所述,教师平时在解题中往往存在思维定势,在试卷讲评课中会不顾学生的思路,把自己的解法强加给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 有时适时反思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发现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解题中也会发现优于教师的方法.

笔者针对本校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做了基本的调查研究. 经过整理归纳,分别罗列以上. 通过教师合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法,与学生更多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以期达到更加和谐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试卷讲评的质量,为高效教学打下基础. ■

猜你喜欢
交点抛物线线段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阅读理解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抛物线变换出来的精彩
玩转抛物线
试析高中数学中椭圆与双曲线交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