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长
一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强调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设疑,让学生提问。怎样设疑、怎样提问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没有一条明确的路径可循。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知识,怎样应用,怎样提问?以前,我们教学生做题,总习惯于“做题——对答案——个别纠正”。从教育学角度看,它注重的是教育者的活动,而没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活动。人们对教育对象——学生解历史题,长期的思路是“背书”,近年来,高考能力题含量逐渐增加,再次把学生送进题海。这只关心学生知不知的问题,不关心学生行不行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一种既能提高学生解历史题的能力,又能避免学生在题海中泡的时间太長而疲软的状态,促进学生“知”、“情”、“行”的和谐统一,乐于接受和实践的有效方法?就此,我想从解析习题谈谈看法,抛砖引玉。
二
(一)阅卷评析、评价诊断。
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练习后,要进行详细的阅卷分析,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记录在自己的备课本上。对于一套试卷,学生都能做对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讲,避免重复;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或可以改进的、引申的,统一讲解,点面结合,提高效率。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得到统一解决,节省时间。
可以说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现在,我们可以把它重新变换一下。教师布置一套练习题,学生练习之后,把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订正,逐题分析,之后,教师把这些练习收上来,认真阅读分析,做好记录,再把练习分发给学生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就本套练习指导学生提问。
(二)激励启发、诊断引导。
1.一套练习题,有几十个题目,有的难,有的易,教师可以抓一个难的题目给大家讲解,做示范,然后针对这套练习题进行分组。比如,选择题,可以每10个一组(当然不分组也可以),让学生提问。教师指导学生提问:“你认为这10个题目中最难的是哪一个?难在何处?”教师随堂解答,类似答记者问的方式。
【例1】三国鼎立时下列哪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A.黄河流域 B.江东地区
C.南中地区 D.荆州地区
教材中没有各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是不是“超纲”了呢?这时正处于分裂时期,三国的军事实力大体相当,但黄河流域经济基础较好,且曹魏政权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由三国分裂走向西晋统一,完全可推导出A正确。
这道题可以改编成问答题: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否具有进步性?说明理由。题中的“进步性”实际上指“统一因素”。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题目,同时,还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教师不再照搬参考答案。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加强业务进修,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注意事项:学生由于对于知识掌握和理解的差异,对一组题目中的难易问题必然认识不同,他们提出的难题有些可能有共性,有的可能只是个别人的难题。这就特别要求教师适度把握,课前一定要分析透各个题目,把握好共性的低、中、高档“难度题”。
2.与以上基本相同,只不过提问的内容改换一下:“你认为这10个题目中最……”学生立即接过去说:“最难的。”“不是,这次要问最好的是哪一个?好在哪里?”教师随堂解答。
有的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命题人精心设计的,质量很高,我们可以把它单列出来分析。
【例2】明朝时,有位欧洲传教士到北京来考察学习,他不可能碰到(?摇?摇 )。
A.人们在市场上买东西大都用白银
B.与农民学面瘫的制作
C.在戏院看京剧演出
D.在府学里听先生讲《诗经》
白银在明朝时已广泛在市场上流通,棉纺织业很发达,棉作精良,四书五经依然是读书人跳龙门的必由之路,只有京剧到清朝时才逐渐形成。所以选C项。
这道题实际考查了明朝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但命题人有意设计了一个历史情境,既有趣,又有价值。
3.提问和解答的方法变为这样:教师上课时,让学生A充当教师的角色,提问其他学生:“你认为这10个题目中最难(好)的是哪一个?”其他学生回答后,A学生做出应答、解释,教师在旁边进行点评。
(三)巩固提高、深化发展。
1.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告诉大家,要求学生用这些原理(专题)“对号入座”,“你认为这道题用什么原理来解释比较合适?为什么?”
【例3】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赔款问题不了了之,主要是由于(?摇?摇 )。
A.法国要独霸欧洲
B.英国实行的是大陆均衡策略
C.美国积极扶持德国
D.德国经济脆弱赔不起
这道题粗看不好回答,实际上它是考查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只有英国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英国的外交策略起决定作用,这样分析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所以选B项。
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练习发现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并利用练习进行深化和补救学习,比如运用有关原理对知识加以理解,很有益处。
2.教师先列出有关原理后,让学生自由选题,要求所选题目必须符合对应的原理。原理有很多,我们可以把它细分,如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概念和内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注意,这些原理不是孤立的,它们有的相互融会贯通,在学生选题中明显地反映出来。
注意事项:这是一个理论应用过程,也是一个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创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普遍效果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