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奇 刘松霭
摘 要: 当前国内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存在不足,在教学手段、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实习基地等方面都需改革。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民办高校建立了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模块化教学,从而实现了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做好网络课程体系在民办高校学生课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网络课程 民办高校 课程设计
1.引言
目前,民办高校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但是在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源减少导致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压力骤增。
(2)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
(3)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成为制约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瓶颈。
(4)缺乏专业特色,定位不明确,脱离社会需求。
(5)课程建设缓慢,课程内容落后。
上述问题的存在,引发教学实施各环节的相互脱节,同时也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下降,甚至造成培养目标无法实现的严重后果。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2.网络课程体系
为了使网络适应基于网络的多种多样服务在带宽、可扩缩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网络工程必须应付这些挑战,解决好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其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网络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及创造性思维,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理论、方法与技术;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应获得较大型网络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
3.民办高校课程设计
一般说来,民办高校于办学初期,在办学设施、办学条件、办学师资力量等方面与有着雄厚基础的公办高等院校相比存在着很大区别,能否使学校具有一定吸引力,除了师资及办学投入外,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发展对于一个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民办高校的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民办高校要提供给学生质量高、实用性强的课程。
(2)课程设置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
(3)课程设置要重视教育活动与生产、经济活动的高度结合。
(4)为了做好课程发展工作,学院的课程设置需要一支专门的队伍。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正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修正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实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
4.网络课程体系在民办高校学生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民办高校学生课程中,网络课程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无论是哪个学科方向,首先得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或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岗位选修相应的课程,最后通过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起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作用。网络课程体系是民办高校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为依据,确定网络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及对应的知识点,制订覆盖各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网络课程在民办高校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我们项目组申请了青年专项课题,课题题目为: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HGJXHC110277。希望通过项目组的研究,为网络课程的建设寻找到好的方案。
民办高校应该知难而上,力求在自己的课程发展当中能够独具匠心、办出特色,建立完善有特色的、有发展前景的、与就业市场相接轨,与行业的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注意全面的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才能够真正使学校以更加雄厚的实力迎接挑战,投身改革,在知识经济和教育产业迅速发展的新世纪求生存、求发展,为教育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结语
民办高校应因地制宜地设置网络课程的教学体系,综合运用教学手段,传授新技术、新观念等。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要继续推动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加强与业界合作,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网络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远,杨文.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55-157.
[2]张建伟,张杰.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0-473.
[3]唐天兵,梁正友,唐晟等.网络工程专业网络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