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兵
一、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现灵性、发展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二、创设质疑的情境,让学生“愿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纸平均分,提问:你会怎么分?从1/2,1/3…1/5到1/4,2/4…4/4,横着看板书,再竖着看板书,观察各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提问、再观察、再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愿问。
三、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会问。
多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多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从敢问到会问是质的飞跃。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要使学生会问,必须“授人以渔”。
1.示范引导。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提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问问题。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才刚刚接触到数学,因此一开始就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此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以示范引导,让学生觉得有“法”可依。如在学习提问题(第一册第一个信息窗)时,我给了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学生说:“老师,火箭是怎么制造的?”于是我又问:“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吗?”顿时,课堂上鸦雀无声,我也愣在那里不知怎么接下去,心想他们是不是不明白什么叫“数学问题”呢?于是我想了想,何不让学生先跟着我来问一问,说不定会有启发。于是我说:“那我先来问一个问题好吗?有几个小朋友在玩飞机模型?下面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问一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棵松树?”……学生的问题一发不可收拾。此时,学生对于熟悉的问题很乐于接受,学习热情也很高。“原来提问就是这样啊,提问一点也不难,提问就是想问别人什么问题。”后来有个学生给出了这样的总结。
2.及时点拨。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要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可敏锐地设计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然后及时加以点拨,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估算时,我出示的探究例子中,故意没出现个位数字是5的数,当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接近整十数的数就估成整十数计算后,我故意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在我的提醒下,有一个学生提出:“如果这个数是45是估成40呢?还是50?”我大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怎么老师没想到呀!”同学们开始有点困惑了。但看得出个个都在动脑筋。一个学生有些迟疑地说:“我想是看成40算了!”又有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地站起来说:“我认为可以当40,也可以当50。”后来又有一位学生说:“我妈妈教过我要看成50算,因为要4舍5入!”最后我说:“同学们说得对,按照人们的习惯是四舍五入,一般就看成50来计算。”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又一次印证了西方的一句谚语——一个绝妙的问题胜过一打精彩的答案。老师的示范引导就像一缕明媚的阳光,让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从发芽到长大,变得更加茁壮。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这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便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