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
摘 要: 对本体论的追问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本体论进行了批判,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本体论是什么,也是当今哲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体论 物质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
从古希腊开始,作为一种行而上探索和追求,哲学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探求是没有终止的。哲学本体论的目标是以寻求“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方式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寻找“根据”、“标准”和“尺度”,进而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或“最高的支撑点”。本体的学说从古就有,但作为一个专门研究的领域从哲学整体中分化出来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观点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基础说,哲学就是从追问世界的基础开始的;第二种是本质说,认为本体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本质等;第三种是始基说或本原说,认为本体是万物的始基、基元和本原。例如:“水”、“火”、“气”、“土”等,中外许多哲学家都把它们作为万物的始基和本原的例子。随着人类实践、哲学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休谟,康德等对本体论存在价值提出了怀疑和诘难。之后,黑格尔对本体论进行了改进,按照“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建立了无所不包的庞大的思辨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哲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其中,逻辑学是传统意义上最正宗,也是最完备的本体论。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历史感使一切其他哲学本体论相形见绌,但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人们意识到任何企图一劳永逸的解决所谓本体论问题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因而对传统本体论进行批判,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共同特征,因为黑格尔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大代表。20世纪,黑格尔哲学中心受到广泛重视,所以20世纪的每一次重要的哲学运动,都以攻击黑格尔哲学观点而开始。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这个问题,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一直就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中看,马克思只是在早期的阶段,在《博士论文》、《伊壁鸠鲁·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数次使用过“本体论”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在学术界有五种不同的观点: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生产本体论、实践人道本体论、人学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的首要表现形式是物质本体论。关于物质本体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物质在自己的本体论思想地位进行论证。然而,这一思考的出现,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恩格斯关于物质本体论的论述,针对杜林所谓的世界存在模式进行的。他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是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统一是前提,因为世界先存在,才能统一。”对于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从认识论的角度进一步大展身手,斯大林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由此奠定了传统研究中物质本体论所具有的无法动摇的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烈批评物质本体论的研究范式,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实践本体论的思维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发端于卢卡奇、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国内研究中再次盛行。他们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以实践为中心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指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看到了实践的本体论功能,以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实现了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目的和基础研究社会的一些问题,直接面对人的现实生活,把人看作活生生的、知情合一的、具体的、完整的人,并为人的自由和创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通过实践,可以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中包含丰富的本体论思想,上述问题的研究,对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面对当今社会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随着当今社会的改革进步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且在很大范围内和程度上虚拟化,虚拟实践正在崛起为一种崭新的实践形态,并正从一定侧面改变人类的生存与活动方式,促进人类文明形态的转型,同时也相应带来大量的全新的自然、社会、精神与人性问题。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当代发展提出了前提与要求。第二,如何认识与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哲学永恒的主题,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由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盛行,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当代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危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对此不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进行了时间认识,对理解和认识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具有建设性的作用。第三,马克思的哲学启示我们一种新的本体论范式。由于哲学的本性决定了在一些重大的哲学问题上,我们永远不要期待得到唯一的、不可辩驳的解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也一样。此外,哲学本体论是一个永远开放的问题,因为它的根基在于人的实践,而人的实践和认识又在不断发展,因而对于本体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只有不断完善、补充,本体论研究才会有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侯才.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的变革[J].哲学原理,2004(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4]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J].哲学原理,2002(12).